新中国成立以来
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音乐家
寄明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首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令晚年的寄明仍旧心潮澎湃
……
歌曲创作背景
年6月29日,一个女孩出生在了苏州。当过送报员和做过小贩的父亲给她起名叫“吴亚贞”,离校后曾改名吴子平。她就是年参加革命后到延安改名的当代著名女作曲家寄明,而她之所以用这个笔名,意思就是:“寄希望于明天”。
寄明如何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这得从她的童年说起。
寄明的父亲在谋生之余酷爱京剧,抄写京剧唱词,拉着二胡边学边唱。父亲的爱好在寄明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音乐的精灵悄悄地叩开了她那孩提的童心。
她也跟着父亲咿呀学唱,学拉胡琴,天资聪颖而又勤学苦练的寄明不久便能自学自唱京剧唱段。父亲听了无比兴奋,又给她买笛子,购琵琶等乐器。而她见一样学一样,学一样会一样,吹拉弹唱样样出色,这使她在苏州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和江苏省立女子中学的业余乐队中成了佼佼者。
这段时间也让她迷上了音乐,尤其喜爱黎锦晖的儿童小歌剧,那《月明之夜》《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的美妙旋律在她的童心中张开了神奇的翅膀,飞向她梦驰神往的音乐圣殿。这期间,她还和姐姐在家里排练《麻雀与小孩》。音乐的精灵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和不尽的欢乐。
年抗日战争爆发,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科毕业后的寄明便毅然决然地走出个人小琴房,投入到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去。从此,她把自己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年8月,寄明历经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了延安。随后,担任了延安鲁艺艺术文学院音乐部研究室研究员和音乐系教员。
寄明(右)和瞿维
年,新中国成立。寄明除了担任东北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外,还担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副校长、教务长等职。年8月,寄明调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电影作曲,曾兼任音创室副主任、作曲组长等职。她在新中国电影音乐领域,走过了27年漫长而艰辛的创作道路。
寄明的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她塑造了一些不同风格的儿童音乐形象。在这期间,寄明创作了著名的电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和插曲《给解放军叔叔洗衣裳》。
鲁艺音东系教员向隅、张贞、寄明(中)演出三重奏
七十年代,寄明常常回忆延安时期那段难忘的岁月,牢记着“寄希望于明天”的心愿,这个笔名一直是她内心独白和自我鞭策。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作词者李幼容曾撰文纪念寄明道,“她的心里想着亿万儿童,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