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作者丨或闪
触乐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老兄,现在你对准镜头,告诉我你到底在哪家公司工作?”
“我在五碧(OO-BE-SOFT)软件公司工作。”
“再说一遍?”
“五-碧-软件。”
“是五-碧,还是育-碧(YOU-BE-SOFT)?”
“五-碧(笑)。没有人会发音成育碧吧……你怎么说?”
这是昨天育碧(UbiSoft)在自己的Youtube官方频道上发了一个名叫“是‘五碧’还是‘育碧’?”(IsitOO-BE-SOFTorYOU-BE-SOFT?)的视频的开头,这位在赫尔辛基的名叫Antti的老兄一脸困惑,并且坚信自己是对的。
这段短短只有2分多钟的视频,集合了全世界各个育碧公司或者非育碧公司的雇员对其他们东家名称的发音,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员工。
很多时候,哪怕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员工,对“育碧”的发音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在视频第26秒左右的两个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州的人就分别发音做“五碧”和“育碧”,之后他们还不敢确认地互相对视,“哦天啊难道是我错了?”
最后,坐在左边的Roerto说,“谁管他呢”。
视频中还出现了一位将其发音为“育-碧-艾(YOU-BE-EYE-SOFT)”的中国员工,其他亚洲地区则普遍发音为“育碧”。不过,虽然在视频中没有出现,但是日本育碧的官方正式发音是“育-碧-艾”(ユービーアイソフト株式会社),的确就是把“UBI”的每个字母都单独发音一遍的。
这似乎是法语发音和英语发音在字母上发音的区别。也有员工提到,在法国和加拿大魁北克区,会发“五碧”(当然,这是他们发不出法语“U”这个元唇音之后用“OO”来代替的发音),在世界其他地方,则是“育碧”。
当然,除了育碧以外,其他的游戏公司,尤其是那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展开业务的大公司,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字和发音。
就好像“育碧”会因为法语和英语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两种(和以上)发音,日本的老牌游戏制作公司任天堂也有两种发音,分别来自日语和英文,但是差别不如育碧这么大。这主要表现在任天堂(Nintendo)这个单词的重音上:日本的话,整个发音是向上的,或者说比较平缓,“任天堂”这3个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声调差别,非得区分的话,大约可以听出来是“任-天堂”(“任”有稍稍地上扬);而英文的发音,则会明显地整体声调下滑,有种汉语发音为1声-4声-4声的感觉,可以听出来是“任天-堂”(当然这里的发音是Nin-ten-do加上声调)。具体效果可以去听谷歌翻译的发音,基本上比较准确。
(至少中文玩家都会念按照汉字的中文发音来……吧?)
另外还有一家名叫DeNA日本手游开发商。如何“正确”地称呼它,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的同事高洋的问题。按照日本人对它的发音,DeNA是念做“D-N-A”的,就是那个你知道的“脱氧核糖核酸”,最多加上日本人对英文字母“D-N-A”发音的一些日式变动,成为“滴-欸怒-欸”;但是高洋会把它发音做“得那”,也就是DeNA按照汉语拼音来的念法。我特地去采访了一下高洋,他说,其实在他发“得那”这个音之前,还有一阵子发音为“第那”。
顺带一提,DeNA中国员工的念法是“第一嗯哎”,把四个字母拆开来分别念。
(他说,“我以前是发音成‘第那’,后来听到有人发音‘得那’,然后我很混乱。”)
除了发音自身的问题,也有一些游戏公司的名字是压根就叫错了的。这一类的“错误”有很多时候是因为游戏公司本身给自己名字定位太过“中二”。比如idSoftware。
很多人都会念做“I-D-Software”吧,就是把“ID”分别按照单个字母念出来,就像“身份证(ID)”那个词一样;但实际上这个id是故意小写的,它的发音和白痴(idiot)的前两个音相同(发音做/?d/),是来自于佛洛依德。根据Wiki百科的注释,idSoftware在自家游戏《德军总部3D》中提到过这个id,“那个id,说的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那个id,就像在精神分析术语中那样。(”that’sid,asintheid,ego,andsuperegointhepsyche”)
哦。
(“我最烦佛洛依德了”)
而《我的世界》的开发商,那个著名的“麻将公司”MojangAB,其实按照原文的瑞典语的发音是类似于“摸岩(/m??j??/)”的。按照英语(和大多数人的习惯?),在发“Mojang”这个词的时候,会把“j”的发音发成浊音,类似于“酱”的开头,但其实实际上“j”的读音应当类似于“y”,就像我们说“耶”这个词的时候最初会发出的那个音。
(麻将在日语中也念麻将,写作“麻雀”。顺带一提,中国的吴方言中麻将和麻雀就是一样的发音)
另外,我一直以为这家公司的名字是“mahjong”,还以为他们是一家用麻将命名的公司,直到今天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他们公司的名字跟麻将并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