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10个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明确重点“写清楚”的部分。
3.体会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据课文内容,明白写事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2.抓住重点段落,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10个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明确重点“写清楚”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过字词关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1)齐读,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3)读好带语气词“哩”的句子。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2.字理识字,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单,发现学生书写错误。
(2)重点学写笔画多的字:“颤”“攀”。
看结构:“颤”字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高右低。“攀”上中下结构,中间一横压线笔。
师范写,生书空,特别提醒“攀”不要漏掉中间的“大”。
生练写,师点评。
(3)识记多音字“相”,区分形近字“辫”。
给“相”组词,并在语境中运用。
理解“辫”“辩”“辨”中间部件,理解三个字的意思,并在语境中区分。
班里小姑娘都喜欢留长()子。
我永远()不过妈妈,道理总在她那边。
是非好坏,我们要懂得分()。
二、理清文章表达顺序,明确文章表达重点
1.交流汇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本文写了“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偶遇一位老爷爷并和他一起登顶的故事。
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1)本课表达顺序: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2)按本文表达顺序划分段落:爬山前(1~5),爬山时(6、7),爬山后(8~10)。
3.小结:作者条理清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从而能够把一件事写清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麻雀》知道了写清楚一件事,是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爬天都峰》就是把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情景写清楚。
4.对比《观潮》《麻雀》内容,发现表达差异。
(1)《观潮》重点写潮来前和潮来时的景象。
(2)《麻雀》重点写事情的经过,起因和结果略写。
(3)《爬天都峰》重点写爬山前和爬山后的情景,略写爬山时的经过。
5.小结:每个作者重点写的内容都不一样,有的是开始,有的是经过,有的是结尾。因此,我们写文章不一定都侧重写经过,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选择你认为精彩的部分详细写。
三、布置作业,巩固生字
1.把课文多读几遍,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爬天都峰
爬山前(1~5)
爬山时(6、7)
爬山后(8~1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把事件过程写清楚。
2.在朗读、品析词句中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听写词语,集体订正。
石级 铁链 攀登 一张相 辫子 笑呵呵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致了解“我”的爬山过程,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二、品读细节描写,学习“写清楚”重点的方法
1.导读:文中“我”爬山的过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默读批注:
1.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填入表1。
(1)如不能直接概括,可结合课文内容引导:找出描写心理感受的重点语句。
(2)预设: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在云彩上面哩”“笔陡”来体会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这样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让“我”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缺乏自信的,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所以登山前我的内心是害怕、担心的。
(3)这一段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呢?
预设:心理、语言、神态
(4)那么后来我的内心又产生了什么变化呢?找出关键语句。
预设: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追问:哪些词语带给你深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运用的细节描写手法又是什么呢?(动作描写)
小结:动作展示,使爬山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加入动作描写,事件写得更加清楚。
(5)最后“我”的内心又有什么变化呢?从哪里感受到的?又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手法呢?
(6)预设:语言和神态描写
3.小结:作者运用了心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把“我”由起初的害怕到尝试战胜困难,到最后登顶成功的喜悦写出来了。
三、对比阅读,思考细节描写运用技巧
1.回顾《麻雀》一课“写清楚”重要部分的方法。(见表2)
2.问题思考:从细节描写角度判断,《麻雀》一课重点写清楚的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
明确:动作描写。
3.《爬天都峰》重点部分的细节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