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纽约之路(下)
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各大银行的面试名单都贴出来了。通过跑纽约,见投行,我知道了投行招聘主要分三大块,投行部门,销售与交易部门,研究部门。三个部门看中的资质不一样,招的人数也不一样。投行部做的是最传统的投行业务,帮公司上市,兼并收购等等,招的人比较多,即使是在年夏季,每个投行也会招聘30-40个实习生。销售与交易部门做的是与市场联系更紧密的工作,包括销售和交易股票债券,设计和销售结构产品,金融衍生工具等等,招的人相对少一点,那一年每个投行大概20个名额左右。研究部专门是做股票债券研究,发表研究报告的,招的人最少,一般不超过10个。这些名额说的都是纽约的投行在全美商学院招聘的名额,那年经济算不大好,就是这个数,到-07年的时候经济好,招聘名额都翻倍。
我主攻的是销售与交易部门,看来纽约没有白跑,摩根斯坦利,高盛,美林,雷曼,摩根大通等最有名的投行的面试名单上都有我。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每个面试名单上都有10-20个人,最后每个银行在一个学校只会招1-2个人。所以万里长征的第二步就是面试的考验了。面试都安排在一月份,所以圣诞和新年期间,我就在紧张地准备面试中渡过。学校有很多帮助学生准备面试的资料,包括师兄师姐的经验介绍,各大投行的背景资料等等。准备过程中,我才知道这投行的面试真是包罗万象,防不胜防啊。听到了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面试问题,脑筋急转弯都是稀松平常,反正就是要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的受压能力,反应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除了读资料,我们还有模拟面试,同学之间互相模拟,或者是由有经验的校友志愿者来主持。
我参加了一个校友主持的模拟面试。校友是个五十岁左右的资深基金经理。轮到我的时候,他先问了问我面试什么职位,然后就开始了,进入角色。他斜靠在椅背上,看了眼我的简历,然后用眼角看着我,说,说说你的经历。我就开始说,我来自中国广州,还没来得及说下一句,他就打断我,傲慢地说,广州?广州是什么地方?你不是北京或上海来的,你倒是说说你懂啥?我笑了笑,说,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可是广州是中国的一个大城市,跟北京和上海一样大,它是中国最先改革开放的大城市,比邻港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并且有很多的机会接触西方经济文化信息……后面他又接着问了我很多问题,今天我已经不大记得具体的问题了,只记得我使出浑身解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一回答他的问题。模拟面试结束后,校友给我回顾面试过程和我的表现。他说,刚才轮到你之前,我看到你坐在那里,觉得你是个很安静的东方女孩,没什么特点,(当年我留的是一头清汤挂面的直发),再看你的简历,经验不多,再加上我真的不知道广州是什么地方,我想也许你是哪个乡下来的孩子,就想给你一个下马威,看看你的表现如何,没想到你没给我吓到,整个面试中丝毫没有露出紧张和怯意,我很欣赏你的自信和对成功的渴望。接着他说,你要知道,跟你的竞争对手比,你的背景并不突出,但是你的自信和积极的态度,会给你带来机会。接着他又给了我一些小贴士,比如说人家问你长期目标是什么,你应该尽量避免说特别功利的东西,比如说面试完了面试官问你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反问一些他们会问你的问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找答案,给你未来的面试有帮助。说完了,他站起来跟我用力地握了握手,说:祝你好运!
然后,我就真正地上战场了。虽然模拟面试做得不错,但是真正面试时,我还是很紧张,免不得有很糟糕的经历,有的时候紧张得连最基本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一走出面试的房间就知道自己完蛋了。每天好几个面试,晚上垂头丧气地回家,还来不及为今天的表现郁闷,又要马上准备明天的面试了。很不幸的是,前面几个面试我都被刷下来了。只剩最后一个投行了。
这个投行恰巧是我生日时去访问过的那个,面试就在他们的波士顿办公室。时隔一个月,我回到这里,气氛跟当时完全不同,休息室里坐满了我校和邻校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大家都西装革履,微笑着但是警惕地看着周围的竞争对手。这个投行的面试是两个“背对背”,就是两场连着的,各一个小时的面试。我提心吊胆地等着,这可是背水一战了,老天爷啊,保佑我吧。现在想起来,奇怪的是,我当时并没有多想如果又失败了该怎么办,虽然我暂时没有任何其他的面试机会。我只是想怎么好好的对付眼前的面试。
轮到我了,我被带进面试房间,一抬头,发现面试官之一竟然就是当时接待我的那个MD!老天爷显灵啦!!MD见到我很高兴,连连问我生日过得好不好,假期过的好不好,我也向他问候,拘谨的气氛一扫而空,我们象朋友一样聊了一会天才进入正题。从上次的聊天中,我知道他是做股票销售的,专门向波士顿的基金经理们推介国际市场上的股票,他很热爱他的工作,享受那种每天起来打开报纸,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都会跟自己的工作有关系的感觉。那时候我跟他聊得很开心,也被他对工作的热爱所感染,所以我真的是很有兴趣尝试一下的。因此,当他问我我想进投行做什么的时候,我便告诉他,我也想做他的这个工作,因为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其实好多我讲的东西,都是他告诉我的,只是我把自己的一些特别的角度加在里面,比如我因为我是国际学生,所以我会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有感觉啊,比如因为我的审计师经验,我会很喜欢了解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啊……。MD听得很开心,不断点头称是,我想他应该也很喜欢看到别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同。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MD问我,你有什么问题吗?我想了想模拟面试中学到的东西,便问他,您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选择你所在的投行而不是别家?他说,因为这家投行不那么高傲,这里面的人比较实际(DowntoEarth),气氛很好,象个大家庭,所以我很喜欢这里。第一个面试结束后,我马上就进入了第二个面试的房间。两个严肃的面试官坐在对面,一开口就扔出来一连串:你为什么要来申请我们投行?你对我们行有什么了解?知道我们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吗?我心里偷偷地乐,马上把一分钟前刚刚听到的东西倒了出来:因为我觉得这家投行不那么高傲,肯花时间教我,我跟你们(比如说那个MD)接触下来,感觉这里的人比较实际(DowntoEarth),气氛很好,像个大家庭,所以我想加入这个大家庭。这两个严肃的面试官相视一笑,一拍桌子,说,说得好,我们就是这样的!于是我也笑了,接下来的面试就很轻松了,我放心大胆地大肆忽悠,感觉好像我是最适合做股票销售的人,不知道面试官们是不是真的相信,但是我看到了不少点头和笑容。
很快,我就接到了那个MD的电话,他高兴地告诉我,说面试的结果是他们非常喜欢我,打算招我做股票销售的实习生,但是因为我也申请过同一投行在香港的实习机会,所以他们要安排我跟专门从香港分行过来招聘的人员再安排两个面试后再决定给我哪边的OFFER。我心里暗暗叫苦,都是自己多事,当时为了给自己创造多点机会,我同时申请了纽约和香港两边的实习机会,这下倒好,别人只要两个面试就可以通过的事情,我硬是要搞成四个面试。虽说纽约和香港的招聘程序是分开的,但假如我碰上一个香港的面试官特别跟我不对眼的,说我一通坏话,估计纽约也没戏了。没办法,到这个节骨眼上,只能继续背水一战了。幸好香港的面试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那年的农历新年那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欢迎你夏天到纽约来实习!这个投行的销售交易部,在我们学校只招了两个实习生,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一个上商学院前就在那家投行工作的美国同学。我放下电话,激动得跳起来,赶紧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我太幸运了!
回想起这个过程,我觉得老天爷真的是很关照我,那么多的巧合,那么多在路上助我一臂之力的人。甚至是之前申请其他投行的失败,也是让我积累经验,并保持一分谦逊之心,让我更加珍惜最后得到的机会,毕竟,我只需要一份实习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