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昆虫记值得熬夜品读

第四章鸟纲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

燕子与麻雀

燕子与麻雀属于鸟类,而不是昆虫,在我所生活的这个地区,它们是最常见的鸟类。我想,在别的地方,它们想必也是最常见的鸟儿。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所以,我心血来潮,在观察研究昆虫的同时又想到了它们。每天,我睁开眼便会看见它们,听见它们叽叽喳喳。

在介绍昆虫的时候,我总是不吝笔墨地要讲述它们的窝巢。那么,燕子在哪儿搭窝筑巢呢?特别是在窗户和烟囱发明之前,燕子把自己的巢建于何处?在瓦屋顶和有窟窿的墙壁出现之前,麻雀会为它的家人选择什么地方作为栖息之处呢?

大卫王

大诗人维吉尔向我们描述了善良的艾万德

陋室中的艾万德,听到鸟儿欢唱,他高兴地醒来了。

这些鸟儿从曙光初现时起就在拉丁姆

麻雀、燕子以及其他动物在筑巢时,不可能依赖人类的建筑工艺,每一种动物都应该具备一门生死攸关的建筑技艺,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可使用的场地。

麻雀首先告诉我们,在尚未有屋顶和墙壁的年代它是如何搭窝建巢的。它利用树洞作为栖息之所,因为树洞较高,可以避开不速之客的骚扰,而且树洞洞口狭窄,雨水打不进去,洞中却别有一番天地,宽敞得很,因此,即使后来有了屋檐和旧墙,它仍旧对树洞情有独钟。中空的大树因而成为麻雀在利用艾万德的陋室和大卫建在丝隆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筑巢时使用的材料。它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绒毛、破棉絮、麦秸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平展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麻雀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它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它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搭窝筑巢。它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它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它必须掌握编织技艺中的整经工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它在几根枝丫的树杈间把所能找到的东西——碎布头、碎纸片、绒线头、羊毛絮、麦秸、干草根、枯树叶、干树皮、水果皮等——全都聚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很大的空心球,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出入口。这个球形窝体积庞大,因为它的穹形窝顶需要有足够的厚度来抵御瓦片阻挡不住的雨水。这个窝布置得很乱,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艺术性,但非常结实,能够经受得住一季的风吹雨打。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树洞,麻雀就只好不辞劳苦地一点儿一点儿地搭建自己的窝巢。

我家屋前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住所被浓荫遮蔽,树枝垂及屋顶。整个夏季,麻雀都飞到这儿栖息,繁衍生息。梧桐树交相掩映的碧绿枝叶,是麻雀飞出其家屋的第一站。小麻雀在能够飞翔觅食之前总是在第一站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吃得肚子滚圆的大麻雀从田间回来时也先在此歇息;成年麻雀经常在这儿开碰头会,照管家中刚刚出巢的小麻雀,它们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麻雀夫妇常在这儿吵嘴;还有一些麻雀常在此议论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它们从清晨一直到傍晚,络绎不绝地在梧桐树和屋顶之间飞来飞去。然而,十二年中,我仅见过一次麻雀在树枝间搭窝。我见到一对麻雀夫妇忙碌着,在一棵梧桐树上辛辛苦苦地搭建空中巢穴。但是,它们好像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满意,因为第二年我没看见它们再搭窝。瓦屋顶提供的庇护所既牢固又省力,何须再费心劳神地去搭建什么空中楼阁呢?看来,麻雀们更加偏爱这种省时省力而又牢固的屋檐下的窝巢。

对麻雀搭窝的原始艺术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燕子的情况。经常光临我家的燕子有两种:窗燕。这个名字不知是什么人发明的,简直俗不可耐,而且也很不准确。难道只有城里人家里才有窗子?只有乡下人家才有烟囱?怎么可以用窗子或烟囱来区别城里的燕子和乡间的燕子呢?因此,为了符合我所在的地区的燕子的习性,我把前一种燕子称为“墙燕”,后一种燕子称为“家燕”。这两种燕子所搭建的窝巢外形有明显的区别。墙燕的窝巢呈球形,只留出一个狭窄的小洞作为出入口;家燕则将自己的窝巢筑成一个敞口杯状。

关于筑巢的地方,墙燕因不像家燕那样亲近人,所以从不选择住宅的内部。它喜欢把自己的窝巢搭建在户外,支撑物很高,避免受到不速之客的骚扰。与此同时,这个窝巢又必须能避免被雨水打湿,因为它的泥巢与长腹蜂的巢穴一样怕潮湿,因此,它更喜欢在屋檐下和建筑物的突饰底下搭窝筑巢。每年春天,墙燕都会来我家拜访。它们喜欢我家房屋,因为屋子房檐向前伸出几排砖那么宽,屋檐拱曲成半圆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家屋檐下有一长串排列成半圆形的燕子窝,屋顶突出的砖石为它们遮挡住了风雨,朝南的一面又可以接受阳光的沐浴。这一长串燕子窝既整洁又安全,形状全都相同,唯一的缺憾是燕子不知选择哪个隐蔽所栖息为好。

除了我家屋檐外,就只有教堂那气派的建筑物的突饰底下是它们的隐蔽之所了,我在其他地方再没见到燕子窝。

另外,陡峭的岩壁就是天然的一堵墙壁,燕子如果发现岩壁上有一些凌空突出的岩石,可以遮风避雨,它们肯定会在那儿筑巢搭窝的,因为那儿与我家屋檐几乎功能相同。鸟类学家知道,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的地方,墙燕会在山岩峭壁上筑巢搭窝的,条件就是它的球形泥巢能在凸岩下保持干燥,不会受潮。

我家前面不远处,就是吉贡达斯山脉,其形态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山峦连绵、陡峭、倾斜,人在山顶上连站都站不住。它只有一面坡度较缓,也得手足并用才可攀上去。其中有一处陡峭悬崖,下面有一个裸露的宽大岩石平台,如同巨人族提坦的城墙。平台上是陡直的山脊,如锯齿一般。有一天,我跑到这块巨石底部采集植物标本。突然间,我猛地抬头,发现裸露的石壁前有一大群鸟在盘旋。我仔细一看,竟然是墙燕。它们平静地飞来飞去,腹部白白的,岩石上附着着球形的窝巢。我对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十分欣喜,因为我终于从书本以外的地方了解到,如果没有建筑物的突饰和屋檐可供栖息,墙燕会在笔直的岩石壁上筑巢。由此可见,在人类建筑诞生之前,燕子就已经会筑巢搭窝了。

家燕则比墙燕更加信赖热情好客的人类。另外,也许是怕冷的缘故,它们往往要把自己的窝巢筑于住宅的房屋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窗洞和阳台也可凑合当作筑巢地点,不过,它们喜欢库房、谷仓、马厩和废弃的屋子。它们喜欢与人类共居一处,它们与长腹蜂一样,不害怕占据人类的地盘。它们在农家厨房里安营扎寨,在被农家烟火熏黑的搁栅上搭窝;它们甚至比有些昆虫更具有冒险精神,斗胆把主人家的客厅、卧室、储藏室,以及一切像模像样、进出方便的处所都变成了自己的家。

为了防止它们肆无忌惮地侵占我的家园,每年春天我都要自觉自愿地把我家的库房、地下室的门廊、犬舍、柴房,以及其他一些零散小屋拱手献给它们。有时,它们竟然贪心不足,连我的书房也要侵占。有时候,我连窗户都不敢打开,因为它们会把窝筑在窗帘的金属杆上以及窗子的窗扇边上。有一次,因为窗户开着,它们就飞来筑巢了。当它们铺好第一块草垫时,我毫不客气地把它给掀掉了,我是想告诉它们,把窝筑在窗扇上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窗扇经常开开关关,会把它们的窝碾坏,窝里的雏燕会被碾死。但是,它们根本不听我的劝告,一意孤行,我只好整天地关着窗子,不让它们飞进来。

有一次,我因为掉以轻心,让它们乘虚而入了。它们竟然把窝筑在天花板与墙形成的一个角落里,就在天花板的石膏线上。燕子窝下面正对着我的大理石托架,架子上放着我经常需要查阅的书籍。我担心燕子窝里有污物掉落,弄脏书籍,便把托架上的书挪开了。在雏燕孵出之前,大家倒也相安无事。但是,等雏燕孵出之后,事情就来了。它们的肚子像无底洞,食物穿肠而过,很快就被消化、分解。孵化出来的一共是六只雏燕,它们一个劲儿地、几乎片刻不停地排泄,粪便如雨点般飞掉到托架上,简直令人难以忍受。幸亏我有先见之明,把书都移到别处去了,否则,这些书就没法查阅了。我又洗又擦,但是鸟粪味仍弥漫在整个书房中。另外,书房门窗晚间通常都是关着的,而雄燕晚上在屋外过夜。等到雏燕们渐渐长大一些,雌燕也睡到屋外去了。这么一来,每天清晨,天刚破晓,等在窗口的燕子夫妇因进不了屋,见不着儿女,十分伤心。为了不让这对夫妇如此伤心,我只好强打起精神,揉着眼睛披上衣服,进书房开窗,放它们进屋探看儿女。

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窝巢似半口杯的燕子完全可以称为“家养的”,可以称为“家燕”,也就是说,它们是栖息在我们室内的。这么一来,我不禁又要提出如对麻雀与墙燕所产生的疑问一样的问题了:在入居屋宇之前,它们又是在哪儿栖息的呢?据我孤陋寡闻之见,它们除了以我们的住所为隐蔽所外,似乎没有在其他地方筑过窝巢。我查阅过一些书籍,但是都没有得到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没有一本书提到除了平民百姓的住所以外,燕子曾在这些中世纪领主的小城堡中栖息繁衍过。是不是燕子与人类相处融洽,而且相处日久后,在民众住所寻找到了安逸舒适,忘了自己的古老习惯了?我并不相信,因为我觉得,动物的习俗一旦养成就不会被遗忘,到了必要的时候,它就会记起来的。现在,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燕子并不依赖人类,而是独立自主地生活着,如它们处于原始时代一样。对于燕子来说,归根结底,我们的住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可以抵御风雨严寒,尤其是可以使泥巢不受雨水浇淋。天然的岩洞、洞穴和岩石崩塌所形成的坑洞,都可以成为它们的栖息之所,顶多脏一点儿,舒适程度差一点儿,但毕竟还是可以栖身的。毫无疑问,在人类居所尚未出现时,它们就是在上述那些地方隐居的。与毛象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fz/11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