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特级教师李文在网上的知名度如日中天。在网上看到李文老师所上的一节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麻雀》,印象颇深。这节课在整体上效果非常不错,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非常强,板书设计很合理,学生在上课之时的回答相当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文老师把这节公开课上出了常态课的韵味。
在这节课中,李老师非常自信,这是一种属于特级教师的招牌式的自信,这种自信写在脸上,镌刻在她淡淡的笑容之中,蕴含在她极其强悍的气场之中。特级老师上的公开课,确实让人如沐春风,但我觉得即便是特级教师,也要在备课上“做足功课”,以免崩掉人设。
在这一节课中,我发现李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瑕疵,如果能够稍微“校准”一番,李老师的公开课应该会更成功。
⑴板书中的箭头标识有误。
在李老师上课上到3分零6秒的时候,她初始板书的内容赫然映入我们眼帘: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最后老麻雀又吓退猎狗,简单的14字的板书加上3个箭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
都说板书是最简洁的教案,李老师的板书特别精炼,条理性也相当清晰。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样的板书中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失误:在“小麻雀”和“老麻雀”之间的一个箭头,方向弄反了,李老师的本意是“老麻雀保护小麻雀”,但箭头弄反了之后就给人一种“小麻雀保护老麻雀”的感觉了,这和课文要表达的本意“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如果是出现在新教师身上应该没多大问题,但出现在一个特级教师身上就让人感觉匪夷所思了。
⑵生字书写的笔顺写反了。
李老师在范写4个生字的时候,我居然发现了她有2个字的笔画笔顺写反了:“庞”字的第6笔应该是“乚”(书写规则:先写主笔“乚”,再写“丿”和“丶”这两个相对次要的笔画),但她写这个字的时候把第六笔写成了“丿”这个笔画;“躯”的第9笔是“丿”(书写规则:先上后下再右下),而李老师在写这个笔画的时候则是写出了“”,这是一种比较明显的笔顺错误。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只要把字写对了就可以了,何必去在意哪个笔画先写?如果真的都不按笔画笔顺来书写汉字,那么学生写字的时候,各种奇葩笔顺的字都可能搞出来,倘若写每个字的时候反其道而行,比如从下写到上,从右边写到左边,从内部写到外部,写着写着各种畸形的字都可能跃然我们的眼前,这种错误学生不该犯,老师更不应该犯,而特级教师更要在书写生字之前备好课,而不是一切凭感觉而定。
⑶范字誊写最好用田字格。
“四年级同学写字的时候,要做到心中要有田字格。”如果李老师面对的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这样的话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小学四年级还处于小学中年级阶段,他们对每个生字的结构规律、笔画特点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你让四年级的学生做到“心中有田字格”,试问又有几个学生能够办到?田字格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笔画应该规范地写在哪个位置上,每个笔画的长度、力度、轻重应该如何把控,而用口字格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在田字格中,哪个生字是左窄右宽,哪个字是左高右低,哪个字是左小右大,我们看田字格中的范字时一目了然。
而在公开课中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更考验教师的书写基本功。在这节课板书的书写方面,我不知道李老师有没有藏拙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太过普通,但我觉得如果李老师能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应该不会选择去藏拙,而是写出让学生眼前一亮的字吧!
以前教材中出现的作者和现在的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作者,李老师将两幅不同的课本插图拿出来进行对比,前者是个“小年轻”,后者是个六旬左右的老人。李老师在小结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原来教材画的人不准确,因为屠格涅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年,这个时候他已经60岁了……”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相当严谨的。
我不知道这节课中,学生为何没能及时指出老师在上课时所出现的瑕疵,可能是因为李老师的气场比较强大的缘故。如果学生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相信李老师一定会及时纠正教学中的那些瑕疵。
教材中出现错误,通过改版的方式可以更改过来;而老师上课的时候出现了瑕疵,我觉得也很有必要在后续的授课中加以“校准”并有所提高,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