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lvyouxfnet.com/48774.html
随着王宝强电影《八角笼中》的热映,许多家长也都带着孩子去看了这部片子。家长最担心,也是看完电影之后问的自家孩子最多的一个问题便是“出路”。世上现在没有那么多孤儿,爸妈也用不着孩子在八角笼中打生打死去为自己换前途。
多年前一部名为《背起爸爸上学》的电影,绝对可以让孩子对苦难的生活多一份认知,对他人多一份同情心,对未来的生活多一份感悟。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1年,女编剧王浙滨突然接到了著名制片人张和平的一个电话,希望能够和他们夫妇拍摄一部电影。王浙滨的老公正是王东兴,夫妻俩是编剧界有名的“东北二王”。
接到电话后,王浙滨就开始寻找合适的题材。恰逢此时,《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则题为《背着父亲上学》的短篇报道吸引了编剧的目光。
甘肃省庆阳地区一位名叫李勇农村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地区师范学校,面对着瘫痪在床无人照顾的父亲,无奈之下,十六岁的李勇只好卖掉全部家产,背着父亲走进校门,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他“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女编剧王浙滨被深深地感动了,她说:“我喜欢那一个“背”字,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使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卖掉家产“背”着父亲进城去上学?那将是一段怎样不寻常的父子亲情?”
王浙滨的老公王兴东被感动了,他认为李勇这个人物有压力,有动作,立得住,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
最终,张和平也被感动了,也许是这篇短文唤起了他对自己少年求学的回忆。作为出品人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拍摄这样一部电影会有怎样的市场冲击和思考。
谁也想不到,这部小成本电影中那位穿着白衬衣的老师就是后来的影帝张嘉译,而那位淳朴的姐姐就是后来的美女颜丹晨。
2由于老公王兴东当时正在创作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妻子王浙滨只好独自一人踏上了去甘肃庆阳的旅途。当她走进李勇就读过的小学时,忍不住泪流满面。
平时,娃娃们都趴在操场上,每个人都拿着树枝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她问那些顶着烈日埋头写字的娃娃,为什么不坐在教室里练字时,一个娃娃回答:蹲在地上把字练好了,本本上就不会写错字了咧,家里就不用买橡皮了咧。
当她走进李勇曾经住过的宿舍,里面有十几个娃娃挤在同一条床板上,上面还铺着保暖用的稻草。
当她走进李勇曾经就读过的教室,看到所有的门窗上都没有一扇玻璃,一群麻雀自由的飞进教室,盘旋一阵又飞走了。老师依然淡定的讲课,娃娃们目不斜视的盯着黑板。
当她看到娃娃们在吃饭时掏出家里带来的馍,什么菜都没有,兑一点开水直接吃。冬天馍冻成冰疙瘩,放在怀里暖化了再吃;夏天馍发了霉,剥掉皮再吃。
经年累月,天天如此。编剧也是做母亲的人,她想起自己家那个跟李勇同龄的儿子,总是泪雨滂沱。城里的孩子,从一降生就被亲情之爱所包围,生活条件优渥,他们对苦难的感受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些真实的影像,全部被记录在了电影《背着爸爸上学》当中。后来,她问这些娃娃们,这样的条件,上学苦不苦?娃娃们笑着说:苦啥?这白馍,俺爸上学时还吃不上哩。
3融入生活的苦难于平凡的生活中,正是创作者想要的真实再现。影片几乎是以不加渲染的方式记录了西北贫苦地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之路。
在影片的开始,一把铜勺就决定了石娃和姐姐的命运。极端的贫困导致了这样一种近乎残酷的选择方式,一个继续上学,一个辍学回家。
石娃上学了,他穿着姐姐为他新做的鞋子,背着姐姐缝的新书包。出村时,一条浑浊的河水拦住了去路。父亲完全没有往前再送送的意思。他只是说:石娃,到了学堂好好念书,别给你爸爸丢脸咧。
充满苦难的日子也充满了乐趣,老师刚抱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一会,调皮的孩子立刻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弹弓,藏在角落里的扫帚疙瘩,四处围堵那只飞进教室里的小鸟,教室里立刻乱作一团。
令石娃感到窘迫的并不是那条令他难堪的“开裆裤”,而是交不起学费的艰难。孩子们有自己取乐的把戏,他们依然是快乐的少年。
天空下起了大雨,河床似乎比平时更高了一些。石娃亲眼目睹了漂亮女同桌被河水吞噬了生命,他可耻的逃学了。父亲责打他时,他一声不吭,这是他第一次感到生命的无常。
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命在这里感受到的似乎只是无尽的磨难与哀叹。
父亲带着他来到河边,一言不发地紧盯着他。石娃终于鼓起勇气跑到了小河中间,就在他忍不住放声大哭的时候,父亲走到他的前面,默不作声地蹲下。
这是父亲第一次背着他过河:学要天天上,一天也不能耽误,晓得不?石娃用力的点了点头。
电影没有浮夸的对白,词不达意的虚情,只有那份深深体会过苦难之后的平和。
电影没有对生活的苦难进行刻意的渲染与夸大,一切都是对生活最自然的描摹。
4贫瘠的生活挡不住人们生活的热情,艰难的生活磨炼了人们生活的意志。石娃的成绩并没有因为贫苦而落后,相反他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第一名,后来还考上了地区师范学校,成了十里八村唯一的大学生。
现实中的李勇始终都在逆境中生长,母亲去世,姐姐出嫁,父亲瘫痪,直接让他面临继续上学和照顾父亲的两难选择。
当儿子弱小时,父亲精神强大。
父亲为了儿子没有负担的上学,选择了自杀的方式。虽然没有成功,却让石娃终于下定决心,卖掉房子,背起父亲,走上求学之路。
生活发生了颠倒,儿子成了生活的强者,他背着父亲趟过那条河,奔向一个属于他的新世界。
当编剧第一次走进李勇在师范学校旁边租的简陋房屋时,正好遇到了利用课间休息时跑回家给父亲喂饭的他。编剧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他做出这样的举动?
李勇说:小时候家里很穷,每一次赶集父亲都会给自己买一根麻花。
不为别的,就为这。
剧本浸染着黄土地的真实,带着西北的厚重,写出来了。甘肃人周友朝成了这部电影最合适的导演,他跟李勇有着几乎完全相似的童年。
剧本中流露出父子间的真情实感,引发了导演的共鸣。能够拍摄这样一部电影,也是他的夙愿。
在摄影师杨轮的镜头下,淳朴的乡风和民俗,几乎不需要任何花俏的展现。那些朴实、木讷、不善言表,正是当地村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第五届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29届吉福尼国际电影节铜神鹰奖。颜丹晨也凭借此片获得第八届儿童电影优秀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