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关于演员演技的评论:
XX演技逆天了!连眉毛都是戏!
XX演的那是什么玩意儿!哭都是一个表情!
.......
但是其实对于我们普通观众而言,除非这人演的极好或者极烂,否则好像都不太做出准备的判断。
中国戏剧老前辈洪深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才演戏。”
洪深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先生的话指出了演员的根本任务是在舞台上塑造人物。这就是说演员在台上(银幕、屏幕上)要演人,而不是去演故事情节,更不是去博噱头、逗观众。演员要演的像剧本中的那个人。这话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演员演技的好坏怎样判断,这个问题不好武断的回答。这个人物你感觉对了、演好了,不一定那一个人物也一定能演好、演准确。
例如演员周冬雨,前一部作品《麻雀》中的演技还饱受诟病,被观众视为面瘫、颜值救不了演技。
接下来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演技爆棚,被评为是迄今为止演技最好的一个周冬雨。
并一举获得金马奖影后。
因此,演员对各个“人物”的熟悉程度不同,内外部条件与该“人物”的要求是否匹配,他的演技也会有极大的差异。
有些时候演技太好,也会给演员造成很大的困扰。例如近日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演员吴越饰演的小三就由于演技逼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导致被辱骂。受不了遭受各种辱骂的吴越已经关闭了微博评论功能。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判断演员演技的好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细节:
一、好演员平时不出戏,角色情绪深刻时能出彩。
有的演员随身带着情绪炸弹,随手就能扔两个,非常具有破坏性,那不叫好演技。
好演员的情绪关键在于有层次,有节奏,就像周迅,她的演技从来不会令人失望,她演的好已经不能算惊喜。
在电影《风声》里,周迅饰演的顾小梦可以说是戏份最重也最有故事的人物,人物气质性格和周迅本人十分合拍,想不出谁会更合适演顾小梦,没有周迅这个戏会大打折扣。
有一场印象最深刻的戏,是周迅和李冰冰对戏,也是这场戏让两个人都觉得刻骨铭心。那是顾晓梦和李宁玉最后的一场戏,情绪很复杂。那场戏有13分钟,导演不会打断演员的情绪,让周迅和李冰冰一口气表演下来。片长是尺的胶片,结果二人还没有演到最后的高潮胶片就没有了,导演说如果胶片有尺的话那场戏会更棒。那场戏周迅和李冰冰都很投入,都进入到无我的状态。
“那天就感觉一切都不存在了,我好像隔着时空完全进入那个年代了,太过瘾了,拍电影当中能够那么长的去拍一场戏是非常非常少见的。对于演员来说是很值得很幸运的一个过程。很享受。”
二、如果多了解一些电影知识,还能知道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有哪些客观局限,于是便能知道他们是在怎样的有限条件下做出了这样的表演。
卓别林可以说是无声电影时期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喜剧大片,仅用自己的行动、眼神和动作就可以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传递给观众。正如萧伯纳所评价的:“卓别林是电影工业时代独一无二的天才”
再比如有时候导演不想两人对立面、正反打。会要求对话的二人面对同一方向,这时就要求演员要尽量让这个对位关系显得自然。
比如有时候演员手中的道具必须某一面面向镜头,于是不管姿势多别扭,演员都要把它合理化。
三、最能体现演员天赋的,是戏份不在他自己身上的时候。
这就是为什么好演员喜欢和其他好演员「飙戏」,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听到好演员抱怨其他演员不会演戏。
表演acting的精髓在于反应reacting,飙戏的火花就是在互相反应中摩擦出来的。
有的演员做好了自己部分的表演以后就出戏了,这就造成两个问题:
一是有时候虽然是在拍别的演员表演,他却依然在镜头里,于是便显得不自然了。在别的演员表演时给出相应反应,其实是很考验演员专业程度的。
二是对戏的演员出戏的话,另一方就较难保持入戏的状态。所以丹尼尔·戴·路易斯在《林肯》的片场会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叫他「总统先生」。
不需要别人帮助进入状态的演员当然是好演员,但不管怎样,在别人的配合下,演员总是能做出更好的表演的。
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电影《风声》周迅和李冰冰可以说是真正的飚戏,把那种复杂痛苦纠结的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营造的那种张力让人透不过气,两人如果一人弱一点那场戏就不会这么精彩,所以,演技好,真的一定要大家都好才行。
《无间道》里刘德华和梁朝伟天台的那段对戏堪称难以超越的经典,这就是好演员之间的飙戏。也让这个系列的电影成为警匪片中的经典之作!
演技的评判标准有很多方面。演员塑造的角色可以打动人,唤起人们的情感与记忆,让观众感觉不出表演的痕迹,或许就是对演员演技最大的肯定吧!
▼
你和电影的距离可以更近
影视众筹
影片投资
影片宣发
院线
网大
网剧
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