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的祝酒歌唱遍全国却依旧一贫如洗,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你认识施光南吗?

也许你的回答是“不”,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歌。

在他的笔下,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

每一首歌都传唱四海,动人心弦。

可就是这样一个为音乐而生的人,他的生命却悄然终止于49岁。

施光南是伴随着炮火长大的,他刚一出生就差一点儿死去,医院的全力抢救下勉强保住了一条命。

因为施光南的父母都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者,为了避免遭到迫害,两个人不得不躲避特务盯梢。

所以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施光南最大的任务就是活命,他的父母也一直说,如果施光南可以平安长大,希望他可以成为一名能扛枪打仗的男子汉。

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施光南从小竟然就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艺术天分。

他特别喜欢音乐,经常在没事的时候就哼着自己编的小调。

有一次,他下课时候无意间自己编的曲调被老师细心的记了下来,结果大家没想到的是,这首小曲竟然获了奖。

除了自创小调,施光南还是有了名的“淘小子”。

他经常带着小伙伴一起抓麻雀、抓鱼......

解放后,施光南随父母搬到北京,并且考入了中学,在那里他才真正的开始爱上音乐创作。

别的同学下课的时候跑去疯玩,只有他一到下课时间就去抄歌、听歌、唱歌,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抄了他喜欢的歌曲。

后来在上课的时候,施光南也忍不住在书桌的横撑画上钢琴键盘,一边听课一边在画出的键盘上“弹琴”。

慢慢的,大家就都知道施光南的小本简直就是一个音乐宝藏,班上要开展文艺活动的时候,大家都来借他的小本子,请他教大家唱新歌。

由于害羞,施光南每次在创作新歌后就随便起一个名字写在纸上,有的时候去参加比赛他也只是用笔名。

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少年歌咏比赛获奖节目单中有一首叫《懒惰的杜尼亚》的歌曲,后面的曲作者写的是阿查都历亚。

看到这个消息后,施光南高兴的都要飞起来了。

因为只有他知道,那个叫阿查都历亚的人正是自己。

还没等高中毕业,施光南就又萌生了一个想法,他决定去考中央音乐学院。

母亲为了支持他,就带他去学习钢琴,可老师看到施光南后,摇摇头拒绝了:“你看我教的都是五六岁的孩子,十七岁学音乐太晚了。”

可为了学习,施光南的母亲决定给他买一架钢琴。

但在那个年代,要想拥有一架钢琴是比上天还要难的事情,幸运的是,施光南家里经过多番打听终于从一位大小姐那里买来了一架美国进口的斯坦威钢琴,整整花了家里小半年的工资。

然而真到了考场的时候,施光南还是傻眼了。

因为考试考的莫扎特的奏鸣曲,他连三分之一也弹不下来。

就当他觉得一定没希望的时候,主考官突然让他在钢琴上弹了几段即兴曲,结果他弹了一段自己创作的歌曲。

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天后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竟然直接找到了施光南,他们说:“光南的基本功差得太远,但是从那即兴弹奏上看,他的乐感好,节奏感强,有搞音乐的潜在素质,不学音乐可惜了。建议先去读音乐学院附中,补上基础知识,再进音乐学院学习。”

就这样,施光南破例进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虽然一进去就分到了基础最差的丙班,但这对施光南而言已经是最好的奖励了。

几年后,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了。

他来到了天津歌舞剧院开始投入到音乐创作当中,可还没等他大展宏图,时代的洪流同样波及到了施光南。

他创作的《马铃声声响》因为有“小资小调”的嫌疑,导致没有一个歌唱演员敢演唱。

那时候,施光南痛苦极了,他内心的委屈无处可说。

但在这时,一个叫洪如丁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

她懂他的烦恼,更懂他的音乐。

有的时候洪如丁还要在生活中处处迁就他。

“那时我跟他谈恋爱,他话很少。可一说到作曲,他就停不下来,而且他几乎每次都迟到。有一次约好7点,他7点半还没出现,我都生气想走了,不远处他骑了自行车过来,还哼着曲子。”

“有时候听到一半,他来了灵感,就在票子和各种纸头上写曲子,回家之后再誊抄出来。”

“有一次我让施光南去买5毛钱猪肉。施光南骑着自行车,哼着曲子出门,回来时自行车却不见了。我第二天找到猪肉铺,老板告诉我,施光南说要买‘SO’(5的音符)毛钱猪肉,后来唱着歌走的,把自行车丢在肉铺了。”

但也是这样的施光南让洪如丁欣赏更心疼。

因为施光南是属于用命创作的人,他的朋友说:“光南干起活来就像头牛,可以一整天在钢琴上下不来。”

可即便如此,施光南还是过的一贫如洗。

因为当时流行歌曲兴起,施光南的一首曲子的稿费,只有几十元,有的甚至只有10元。

这样响当当的作曲家的家中竟然连一样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在施光南最后一次的个人音乐会中,施光南联系了很多知名的演唱家,但是赞助商依旧非常难找。

在马上开始的时候,临时来了一家香港烟草公司。

可得知这个消息后,施光南非但没有高兴而是有点生气。

因为他是禁烟者,后来好多人劝他,人都到齐了,他也只能答应演出。

回到北京后,施光南依旧十分遗憾,他说:“我的艺术养活不了我的艺术。”

可即便这样,施光南在创作上依旧是全力的付出。

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计划将鲁迅先生的《伤逝》搬上歌剧舞台。

在没有其他报酬的情况下,施光南完成了创作。

他说:“我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种使命。”

之后,他又接到了创作歌剧《屈原》的工作任务。

然而在创作高峰,施光南却突发脑溢血离世。

“星期天他骑车跑了一整天,为《屈原》演出,到处求人,终于批到了三十万元钱,他特别兴奋,也特别劳累。”

曾经,有人劝施光南说,要想改善生活可以写几首流行歌曲。

可施光南却说:“这种曲子一天能创作上百首,可是谁记得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10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