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宴请群臣,上了这几道菜后,为何刘伯

原来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他孙子。朱元璋不直接赐死这些人,而用一场庆功宴将开国功臣,一桌饭局不费一兵一卒,便将几十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全部葬送。智也!奸也!明史记载:“太祖以太子天性柔仁不振,一日,窃令人载尸骨满舆,当其前激发之。太子不胜惨蹙,合掌称之曰:善哉!善哉!”大致意思是明太祖对太子的生性柔弱不刚的性格非常不喜欢,便令人拉了一车骨头到太子面前,以此激发太子。但太子并非刚硬之人,被吓出病来,不久一命归西了。朱元璋这是自己间接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啊,而最疼爱朱标太子的便是马皇后。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之妻,曾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朱元璋能当上皇帝,开国大臣自然是功不可没,但马皇后也是有很大功劳的。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还是非常敬重,对马皇后的建议也是非常重视。马皇后悲伤之极,为了宽慰儿子的在天之灵,便劝谏朱元璋封朱标的儿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以此慰告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采纳了马皇后的建议,但要想让年幼的孙儿顺利登基,继承朱家基业,中间自然不会顺当你。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死了那就次子,依次类推。当然只是应该按照这种方式,不过皇帝很少会按照套路出牌,一般还是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儿子。尤其是在太子死后,兄弟间夺位的事情不能再少了。所以一般明眼的大臣,都会提前押注。要是自己扶持的皇子登基,日后定会飞黄腾达。而朱元璋却是不按套路出牌,选了自己的孙子,古代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少了。如此一来之前大臣的心血岂不都是废了?所以孙子继承一事,肯定有人不同意。朱元璋深知,这些开国大臣里不少人居心叵测,野心勃勃,更有人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马皇后和朱元璋定便想出了一招,把这些大臣全部一网打尽。这计谋便是宴请开国功臣,火烧酒宴楼。第二天朱元璋实施自己的计划,首先建立了一座楼房,名叫庆功楼。但实际上是掩人耳目,让开国功臣真的以为皇上厚爱,专门建楼庆功。几个月后这座楼终于建好了,大臣们喜笑颜开。但有一个人却愁眉不展,这个人就是刘温伯。此人行事谨慎,善察言观色。对于刘温伯到底有没有参加庆功宴,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是刘温伯早就察觉,于是在庆功楼未建成之前就向明太祖告老还乡。明太祖苦留说是喝了庆功酒后再辞行。但刘温伯深知若是去了庆功楼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坚决辞行。明太祖没有办法只好赏了刘温伯一些钱财恩准他还乡。在归乡之前,他就找到好朋友徐达告诉他在庆功宴会上切不可贪杯,一定要跟紧太祖,与他寸步不离。徐达谨记,在酒宴上为了防止太祖在自己不留神时偷偷溜走,便踩住太祖衣角。果然菜上齐不久后,太祖便起身离开了,徐达也紧跟着出来。出来没多久,庆功楼便火光冲天,开国功臣尽葬火海。徐达虽逃过一劫,但朱元璋不会就此罢休。不久后,徐达患病,忌食蒸鹅,否则伤口会溃烂而死。朱元璋哪肯放过这个机会,便下旨赏赐徐达鹅肉,可谓君要臣死,他臣不得不死,徐达含泪吃下饿肉,不久也就一命呜呼了。另一种说法是,刘温伯也在宴会上。朱元璋开始叫人上菜,但却是炒萝卜、炒韭菜、蒸青菜、葱花豆腐四样素菜。大臣们都迷惑不解,便纷纷议论,只有刘温伯仍在观察朱元璋的脸色。朱元璋见大臣们不动筷子,便说明了这四道菜进行了解说。这四道菜在不同的文章里也有不同的说法,大概就是希望朝廷官员为官清廉正直,体桖百姓。后来又命人上了四道荤菜,分别是爆炒驴肉、爆炒兔肉、铁锅炖狗肉、烤麻雀。这下大臣们可乐坏了,在朱元璋说“吃好喝好”之后便纷纷动筷子,而只有刘伯温不为之所动,仍然坐着。旁边的徐达不解,来问为何不动筷子?刘温伯说:“皇上今日是要将我们赶尽杀绝啊,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徐达吓住了,问该如何是好,徐达便说乘机溜出去。之后两人乘着朱元璋离席,众大臣都喝得不可开交,便偷偷溜出去了。但若一个皇帝若想让你死,易如反掌。不久后,太祖曾着徐达病了忌吃鹅肉,便硬生生地赐与他鹅肉吃,徐达便病情恶化,命送黄泉。而刘温伯自然也逃不过,没病,也活活被太祖派太医来给看死了。不论野史里怎么记载,也不管刘温伯到底是否在宴席之上,朱元璋到底是为了让自己的孙儿能够顺利登基,保他朱家皇位而杀死了众多开国功臣,这是不容分说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13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