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题记:吴晓波,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吴晓波被人誉为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坚韧不拔、持续创作近二十年,凭借自己的职业聚焦、专业主义,靠“最没有市场”的严肃写作,达到了绝对的财务自由,成为“富豪作家”。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这个拥有自己岛屿的写作者和商人,悠然自得而又孜孜不倦地为这个世界供应观念,同时告诫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这个人,简直拥有一个写作者所渴望拥有的全部优点:富有、英俊、乐观、谦逊、才华横溢、朋友众多。本文的访谈对话摘编于凤凰财经总裁在线第49期《“记录者”吴晓波》(年11月6日)。
梦想就像冰块呵护不了二十年
凤凰财经:回到您自己,您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和作为蓝狮子图书的出品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这两个角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吴晓波:作家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我写书,自我表达,是一个公共表达的过程。作为一个出版公司的经营者,我可能要考虑员工的利益,要考虑企业要盈利,要考虑提供更好的产品,我认为可能压力大的还是作为一个出版人的身份,这个压力会比较大,这两者是有一个很大的分别的。
凤凰网财经:这有没有一点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区别?
吴晓波:有,就是出版很多是现实问题。
凤凰网财经:所以我们为什么想问您这个呢,就是想您从自身给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一些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纠结当中的一些指导。比如说如何去看待,当下哪怕清贫一点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先赚够一定的钱再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吴晓波:我比较欣赏的还是年轻的时候想清楚一件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坚持不懈的做,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去做。然后这个过程顺便有点儿钱,我蛮欣赏这样的人生。我认为一个人先赚完钱再去做我喜欢的事,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其实是非常罕见的。因为你在赚钱的过程中,你原始很多天真的心态其实都已经被破坏殆尽了,或者你根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在你赚了很多钱,那什么叫很多钱呢?或者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绑架,对人生的一个绑架。然后你再去做了喜欢的事,我觉得这个机会几乎没有,或者很少。
凤凰网财经:也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始放弃了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是以先满足财物自由为目标去赚钱的话,就不太有机会去做你喜欢的事情了?
吴晓波:对,而且你现在在二十多岁你认为你喜欢的东西,和你到了四十多岁、五十多岁你喜欢的东西是完全是两回事了。梦想就跟冰块一样的,能不能呵护二十年,这个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事情。
凤凰网财经:所以很多人觉得年轻时候的梦想,在现实的打磨当中就消失了。
吴晓波:对,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年轻人本身的梦想是不真实的,或者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梦想。
凤凰网财经: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梦想是真实的?比如说你做一个作家是真实的吗?
吴晓波:是真实的,所以我写作。我认为一个年轻人,很残酷的来讲,一个年轻人讲说我有一个梦想,我想赚了钱再去实现,实现了再去梦想它,那这个梦想就不是你热爱的梦想。没有一个你热爱的东西可以忍耐二十年不去实现他,就像一个男孩子喜欢一个女孩子一样的,说我喜欢你,等我赚到钱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以后再来追求你,就说明你对这个女孩并不是真的喜欢。真正的喜欢他会跟火一样去燃烧这个女孩子,能够燃烧的燃烧,不能不了再退出,梦想破灭再退出。所以真正的喜欢应该是立即被发动,能够被点燃的东西,它不可能在冰藏了二十年以后再去实现,这个是不可能的。
凤凰网财经: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用去担心物质问题吗?挣多少钱,买不买得起房呀?
吴晓波:要担心啊,早期我们这一代人稍微好一点,我大学毕业我就分到房子了,房子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但是我要买车,我太太想买一件两千块钱的裘皮大衣,她要出国旅游,我小孩出来以后要用尿不湿,我当时尿不湿对我很恐怖,年小孩出生,一块尿不湿要3.5元,我一个月才一两千块钱,屁股全部垫完了。物质当然有压力,首先你得这个职业本身能不能让你过上体面的生活;第二还要理财。我觉得一个男人可能到了二十五岁以后就要上理财课。因为人的收入来自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物收入,比如我写书,我当记者,或者是当一个职业经理人;第二就是财产性收入,就是你开始有第一个十万块钱的时候,就要想这十万块钱我什么不做,第二年能不能变成十一万或者十二万,这就要学理财课。你有没有钱,其实是一个规划的过程,你会财务,你的职业做得很好,你又很会理财,你说这个人会很穷是不可能。
凤凰网财经:有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我跟很多年轻人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也许经过中国的教育长期的训练之后,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吴晓波:没错,这个是大问题。我前两天去参加一个创业大讲坛,东南卫视的一个录像,一个长得很高的大学四年级学生问我,他说吴老师我现在是应该读研究生还是去工作,还是出国,还是该创业呢?
凤凰网财经:那您给他的回答是什么?
吴晓波:我说这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什么东西,你喜欢什么工作,这个是前提。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问我是该出国还是该研究生,还是该创业,还是到私营企业还是到跨国公司,这不都是很扯蛋的问题,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些问题哪有答案,没有答案的。唯一有答案的是你喜欢什么东西,你打算过怎样的人生。
凤凰网财经:那是不是很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吴晓波:我估计大多数都不知道。我女儿他们小的时候我就问她你喜欢什么东西,一直问到现在,我女儿现在知道了,就去实现它。很多小孩子都是这样,很多人到了大学以后开始探索他喜欢什么东西,他慢慢会找到。但我认为这是父母的一个责任或是自己的一个责任。我认为一个人大概从高中开始就应该,当然越小越好。就开始问自己说我喜欢什么东西,我的特长是什么,这个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凤凰网财经:对于那些不幸现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朋友,您建议他们怎么样做?怎么样来找到?还是说要不要继续寻找?
吴晓波:我认为这是人对自己的期许,就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没有早晚的,理论上讲是这样,没有早晚的。如果现在,哪怕三十几岁的人说不上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去实现也来得及。我认为虽然已经是近乎于不可能的任务了,但我也还是认为来得及,二十几岁更加来得。
任何工作都能过上生体面的生活
凤凰网财经:所以我想问的是,可能很多人像你说的没有坚持梦想,是因为现在年轻人面临很多现实物质的压力。
吴晓波:不存在,我认为所有的人,包括我年轻的时候我也存在物质的压力。我年大学毕业,我那时候一个月能存一百块钱。我也同样面临物质的压力,但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而且中国这个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商业本身或者才能本身是能够,我们刚才讲的物质问题,是能够在商业社会当中实现兑换的。
凤凰网财经:一定能吗?
吴晓波:一定能。如果好的灯光师,好的摄影师一定能够实现兑现。这个首先要,我觉得我们年轻人还是要相信一点,所有的职业都能够在商业社会中获得兑现,剩下来就是获得兑现大和小的问题。比如说有的人热爱拍摄像,但是我对我多大的期许,我愿不愿意成为中国最好的摄像师,或者我能不能成为北京城你最好的摄像师,那这个就有价值的存在了。比如说我是一个美发师,我是不是全北京城你最好的美发师,或者你不用北京城,你就朝阳区美好的美发师,你都可能一定能过上很体面的生活了。我认为这个还是,比如说我们是个财经记者,那我能不能成为全北京最好的财经记者?或者有没有成为全中国最好的财经记者?我当年写财经书的时候,我就想着我要成为全中国最好的三个财经作家中的一个。这个理想跟我能赚多少钱没有关系,当我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其实我已经能够让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了。
凤凰网财经:这是您对专业主义的一种理解。
吴晓波:对,我相信专业,我相信个人的能力。否则的话人会绝望,人会越来越绝望。我曾经碰到一些八零后的人,北京房价那么高,三万块,我一赚多少钱才能赚到三万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说,吴老师您六零后,您怎么还不离开这个战场,你们六零后,五零后顶在那儿,我们八零后九零后怎么冲?没机会了,那就放弃掉了。那么像我这个年龄我还要待二十年,你等我二十年后?我退不退出是你要打败我,你能够击败我就离开了,你不击败我我就赖在这儿了。你怎么能够击败我呢?我是做财经写作的,我每年写四十万字,我每年一百天待在家里写书,我每年看一百个企业,我有十几本书顶在那儿,你要打败我,你肯定要比我更努力吧。没有别的,你最多天份比我高一点,天份高一点你不能逾越所有的东西,你要再努力。要么就我主动退出这个战场你来顶我这个位置,大概就这么个过程。
所以人还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哪怕很微小的能力。但同时当然你要认输了,我觉得90%的人生都是认输的。不可能每个人在职场上都获得成功,但是我认为年轻人来讲,二十几岁他上社会,如果你没有搏斗过二十年你就认输了,那是一个被放弃的人生。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一直非常努力,他到了四十几虽仍然一事无成,那也无所谓,因为他把他的热情和梦想寄托给他的儿子,寄托给他的女儿。人生大概就这么一个,我认为人生没有什么大的回头路可以走。
凤凰网财经:但关键是你要做对事。
吴晓波:对,第一是要发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只要是爹生娘养的他就一定有价值,人要发现自己的爱好和价值,坚决的实现它。第二个就是我要做一个规划,我认为人生是需要规划的,而且早期你真的看不见,但你要持续的往前走。我大学毕业我去当记者,那时候多少记者啊,怎么能够混得出来?
而且我在杭州当记者,我都没在北京、上海、广东当记者,杭州根本就不是一个成长为大记者的土壤,你怎么办呢。我又不愿意离开杭州,父母、我女朋友在杭州,我是在这个战场上积累开始跟大家拼的,我现在拼成做财经写作,我做到了全国前三名了,你怎么拼?就是把规划做好。就当了记者以后,第一你选定要当财经记者,我只做财经,年开始;第二点我要花几年时间把全中国能跑的跑完,我用三年时间几乎不着家的。跑完了之后记者再往前走就是你要开专栏,专栏开了三年之后你要写书,当你开始写书的时候,我就想我要成为一个职业作家,职业作家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每年写一本书,没有别的道理,那就每年写一本书,我从年开始一直写到现在,你就持续打。打到后来你会发现,十几年打下来以后你会发现当年跟你一起跑的人十个人里面已经六个不见了,再打十年,可能就剩一到两个人了。别人都不在,那不就剩你了。
然后走着走着你会找到正确的道路,比如我的第一本畅销书也不是我的第一本书,我写到第四本的时候才畅销。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是我自己买了一个刊号印的,印了三千本,还被当作非法出版物了。然后慢慢的就出到第二本书也没卖好,第三本书,当我到《大败局》的时候,是我的第四本书。我《大败局》出来以后,我还有段时间找不到作品。你看我《大败局》年出的,是过一百万册的书,我第二本过一百万的书已经是年了,中间有七年,七年我又写了六本书,这六本书又很多是默默无闻的书。就是人生还是一个不断坚持的过程。
凤凰网财经:您刚才觉得任何一个在专业上有能力的人,无论他的专业是什么,在商业社会都是可以变现的,都是可以折现的,也都可以支撑他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你做得足够好的话。这里蕴含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变现的额度大小你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是不是意味着对于有些职业的人来说,你就不要想着你干这个工作可以发大财,但是可以过上中等的生活就可以了。
吴晓波:我觉得为什么要发大财呢?其实真正的有钱人很少有快乐的。或者他只能用钱去购买快乐,真正快乐的人双休日能够在北京的草地上看看书,当一部好的大片播放的时候,你能够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女儿、太太生日的时候你能够陪他旅游的,都是中产阶级的人。何必赚那么多钱呢,我觉得年轻人对金钱的很多向往都是很虚幻的,到我这个年龄我真的是可以讲这个话,我能花多少钱?花不了多少钱的,其实还是快乐本身,享受生命本身,享受专业本身,不用想赚大钱,为什么要赚大钱呢。赚大钱都很向往赚小钱的人。
凤凰网财经:第二个问题,这个折现刚才我们说的是大小,是不是也要给他一个足够长的预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说我三年五年我就要怎么样?
吴晓波:我认为要有足够的长,我觉得第一个界限就是五年。
凤凰网财经:最短的是五年?
吴晓波:当年做我的规划我是三三三9年规划,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比如我当财经记者,我认为我三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这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是六年之内我要在我的区域内,比如说在新华社变成这个领域里的最好的财经记者;然后到第九年的时候,我要成为这个领域里面最好的财经记者。我当年是三三三9年的这样一个规划。
凤凰网财经: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我是愿意把目光放得更长一些,我用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达成一个目标。但是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比如我要面临结婚的时候,就有很多短期的现实的考量和物质的压力。
吴晓波:那怎么办呢。你以为不成为一个专业的人能赚更多的钱吗?
凤凰网财经:没有其他的选择?
吴晓波:还有什么其他选择?我认为女孩子有选择,找一个成功的丈夫,所以女人结婚是二次投胎,男人是没有任何选择。你能想象一个没有专业能力,一个不热爱工作的人他在北京能够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
凤凰网财经:对于女孩子来说那个二次选择的竞争也很激烈,完全不比你工作上胜出的竞争轻松。
吴晓波:对啊。那就是女人要有两个战场,男人只有一个战场。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阶级社会
凤凰网财经:您觉得是不是“寒门难出贵子”呢?就是拼爹,如果你的家庭背景不好的话,是不是已经在这个市场的竞争当中机会很小了?
吴晓波: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人,你剩下来就是勇气,冒险,你还有什么东西,就是勇气和冒险;但是反而那些二代的人有父亲,有靠山,他就不一定有前进的勇气了,他不愿冒这个险了,我已经有父亲来帮我支付那些东西了,所以人的动力就会不一样。但这些动力不一样就会完全把金钱抵消掉了。那个边城少年在北京可能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那个亿万富翁的小孩在这儿可能一天就工作一到两个小时,那五年后不就该达到就达到了。除非这个二代就跟李泽楷他们一样的,就跟在爹边上天天拼,你就拼不过他的呀。
凤凰网财经:那也没关系,你不是要拼掉所有的人。
吴晓波:对,你不要拼到所有的人,你总要让那些资本家的人出若干优秀份子。我认为社会是公平的,你看我们在大学的时候会发觉,往往农村里的孩子读书比城里人要用工,农村里的孩子更愿意付出,然后更不择手段。反而城里孩子觉得反正我在北京有一套房子,反正我舅舅在国营企业里,反正我能找到工作,反正…那他的冒险性和勇敢性就会降低了。那十年后来看的话,就可能是两条跑道,得到的结果也可能差不多。
所以这个年轻人一定要想清楚,中国现在是一个有阶级的社会,这跟早年不一样。中国八十年代的时候,比如我读大学的时候是没有阶级的,财富角度来讲是没有阶级的。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小孩,我们班里有一个工人的小孩,我班里还有一个副省长的孩子。其实我们出去衣服裤子穿得差不多,无非是自行车不太一样,他们是永久牌的28寸自行车,他们家是个杂牌的26寸自行车还破,传了二十年了的区别。现在可能是你家里连裤子都穿不起,他每天出去旅行可以坐头等舱了,就这点差别。现在就是人生一定是不公平的,还是要认可这个不公平,去面对这个不公平,不要抱怨这个不公平,不要抱怨说人家干嘛干嘛,你看我现在这样,我肯定没希望了。那你怎么办,你去抢银行?你又不敢抢银行,那怎么办呢?只有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去勇敢,去冒险,没有别的,不用去想道路,因为我认为没有别的道路了。
凤凰网财经:我们从你身上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正面的案例,就是相信专业主义长期的坚持一定是可以达到完全的财务自由和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
吴晓波: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是,我不敢讲比例是多少,但我认为这可能是唯一的道路,我认为不太有第二条道路。
坚韧不拔吴晓波
如果评选中国最容易让人绝望的职业,“作家”估计是排名前几的职业之一。意识形态的限制、出版审查制度、图书出版的低利润、电子商务卖书的进一步压榨、盗版盛行、版权保护的不利……
如今出书的人,一大半是并不指着这个挣钱的,只为“著书立传”,给自己的个人品牌和信用做个背书。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吴晓波愣是凭借自己的一股坚韧,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且与郭敬明等小说作者不同,他是靠“最没有市场”的严肃写作,达到了绝对的财务自由,拥有自己的小岛,成为“富豪作家”。
然而,在吴晓波眼中,这并不算一个“奇迹般”的成就,而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认准一个目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去坚持它。他从年开始写书,坚持十七载,远离北上广深这样的喧嚣之地,在杭州,每年至少有天呆在足不出户写书,每年写40万字,每年看个企业,保持每年写一本书的节奏。
《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这些财经领域经典的必读书,帮助他实现了完全的财务自由。他认为这样的财务自由,可以发生在每一个相信并坚持自己专业主义能力的人身上。无论你是摄像师、美发师、设计师还是作家,只有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做到最好,就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吴晓波有这样的信心,我想这信心才是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虽然创业致富的吸引力更大,但一个国家不可能全民创业,也许这条路才是更多年轻人找到人生突破口的希望之门。
(作者为凤凰财经制片人、主持人权静)
---------------------------------------------
职说心语(u):做一个明媚的青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