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见过刺猬吗?你这不是废话嘛!不过,说实话,我只见过电视或电影里的刺猬,活的刺猬真还没见过,即便动物园,似乎也不饲养?但今晚,我是见着活的了,尽管看上去,不像平时我们在图片或影像中见的那样,还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在小区散步时,小家伙正好穿过马路。其实,开始我并没有看清是刺猬,因为太小了,我视力又不太好,是对面一位女士说:“诶,小刺猬,是刺猬呢!”只听我身后的保安说:“小区里不少呢!”我这才猛然想起,大概两周前,也是晚上散步,突然发现前面一个圆乎乎,白乎乎的小动物,正好要钻进路边。就在我瞪着眼睛,想看得更清楚些时,后面一位开车的小伙儿,特意停下车来,问我,或者就是自言自语道:“是老鼠吧?真大啊!”我只好回答说:“没看清楚,可能是吧!”当时不像今天是路灯下,那晚更黑,但有点拿不准的是,我似乎没看见尾巴。今天看来,那天和今晚见的都是刺猬无疑了,这也验证了保安的“自豪”,可以每天晚上巡逻时,与刺猬为伴了。哈哈!走在路上,我开始琢磨,这刺猬怎么会在小区里出现呢?我最初的感觉是,有更多种类的动物出现,那当然说明是生态环境好转了呗。这个很容易想到的。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近些年来,城市里的环境或生态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过去看不见的动物渐渐多了起来。对于上点年纪的人,也许还清楚地记得,甚至是经历过“除四害”的那个特殊年代;即便没有那样大年龄,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大概也听说过这个专门用语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场运动,苍蝇蚊虫、老鼠麻雀都是要消灭的对象。因此到了后来,即便是八九十年代,除了饲养的宠物,要在城市自然环境里看到麻雀之类的鸟类,那还是挺费劲的一件事。但慢慢的,随着国家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大,个人和企业环境意识增强,我们城市里,麻雀逐渐增多,还有喜鹊、燕子、青蛙等等,都越来越多。我居住的小区,去年还在人工小河里饲养了鸳鸯,还有鸭子,金鱼这些当然更是不在话下;夏天一到,真是鸟叫、蛙鸣、蝉噪,连走在小路上,随处都能看见成群的麻雀,甚至喜鹊。
(自拍)
但要说刺猬,打死我也想不到,它们会在小区里生活。通常,刺猬都生长在农村或郊外的田野、山沟里等,我们在影视剧里,其实最常见的刺猬似乎都是在沙漠或干旱地区?不过刺猬倒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童话故事里,关于刺猬,有比较多的刻画和比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喜欢用刺猬来形容一个人有个性,比较多毛病,或攻击性强一点,刻薄一点。去年,获得“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主奖的作品,就叫《刺猬,刺猬》,作品用刺猬描写母女之间的关系,这个不难理解,但凡过来人,都会不言而喻的。在描写刺猬的文学作品里,印象最深刻的,大概非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创作的长篇小说《刺猬的优雅》莫属。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影,堪称经典。这部小说出版于年,同名电影拍摄于年,这是一位女性导演的作品,整部片子节凑舒缓,视角独特,有点小资又很底层,尤其结尾令人悲伤,但很发人深思。特别是主角之一的那个门房米歇尔,也叫荷妮,54岁,寡妇,丈夫十年前就去世了,她没上过大学,甚至没上过什么学。她长得矮胖,形象嘛,按她自己的话也是比较丑的,脾气还不好,虽然也还有些基本的礼貌,但绝对不是服务型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拒人千里之外似的,除了必要的工作,其他时间都是看书,看小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7年。要不是遇到新近搬来的日本男子小津格郎,也许她的后半生都会这样孤单,甚至有点与现代世界隔绝了。要说刺猬,她的形象最是像刺猬。不过还真有点优雅。另一个刺猬大概就是小女主芭洛玛,一位议员的小女儿,长的精怪古灵,眼睛上的小眼镜,让观众一看就觉得不俗,甚至很是另类。她整天拿着摄影机拍这拍那,拍自己家里人,还拍客人,当然也包括米歇尔和小津。别看她还不满12岁,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小哲人,对人也相当不留情面,当着众人说出真相,甚至是揭短。这不就是典型的刺猬么。更有点瘆得慌的是,她还天天想着怎么去死,死得其所。不过她与米歇尔倒是很投缘,也给孤单的米歇尔带来了难得的、少有的温暖。这两个刺猬似乎可以抱团,而不存在互相扎着的问题。当然,电影里的刺猬其实不只这两位,还有小女孩的姐姐和母亲。其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程度不同的刺猬,或者说有着刺猬的一面,但我们心中,也都有极其温柔的时刻,刺猬的功能,只是一种特殊时候的伪装吧。就像自然界的刺猬,遇到敌人会收起身体,把尖锐的刺,扎向敌人,或只是保护自己而已。当然,电影要表达的层面很多,隐喻到处都是,我就不剧透了,也不是影评嘛。好了,说了这么多刺猬的优雅,刺猬的好处,包括来到人们居住环境里,给小区生态环境带来结构丰富的优良表象。但是,仔细想想,其问题的本质,似乎并不会像我咋一认识到的那样?我的思绪很快转到了宠物上。随着我们城市生活越来越紧张,物质越来越丰富,很多的人和家庭有了闲钱或闲时,于是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对于年轻人,这不啻为减负或减压的一种,很多年轻夫妇已经把宠物当成自己孩子一般。有的人对养猫养狗已经觉得太普通了,开始养不常见的如仓鼠、宠物猪等,其中也有极少的人开始养刺猬。其实,刺猬是哺乳动物,还有冬眠的习性,每年秋末开始进入冬眠,直到翌年春季。它们其实很怕热,喜欢在灌木丛中生活,还以肉食为主,在野外,它们捕食有害昆虫,所以,对人类来说,它们是益兽。当然,当宠物养,如果养的好,只是在家中,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个我没有经历,不好说。但相对其他宠物来说,养刺猬还是要困难多了,宠物的意义也大打折扣。至少,主人不能像养小猫小狗那样,可以逗弄,甚至可以交流。宠物也不能陪主人散步或者反之,不能依偎主人,逗主人开心。所以,我猜想,我在小区里看见的刺猬,大概率是有的人家不再想养了,而选择丢弃在小区里。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小区的环境是不适合刺猬生活的,它们喜欢安静潮湿,而且属于喜欢夜生活的一类,也就是昼伏夜出,白天睡觉,晚上精神。而我们上班族,正好与它们的习性相反,我想这也是主人弃养的原因之一吧。再说了,满身都是刺儿,怎么抱和抚慰呢,如果不能,养它们又有何意?再说,他们晚上出来,行动迟缓,万一被汽车碾压咋办?但其实,别看它们浑身带刺,繁殖能力还是蛮强的。它们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和白蚁,幼鸟、鸟蛋也是它们的爱好,这样的习性,对于小区的鸟类就非常危险了,也指定会影响鸟类的繁殖。特别是小区为了防治树木病害,会经常打农药和杀虫剂,这对于刺猬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几乎是它们唯一的天敌(在城市而言)。从生物入侵的角度看,实际上,它们在小区里扎根,就是入侵到了小区这个生态系统,如果繁衍过快,会是一种灾难。而且刺猬生存能力超强,会游泳,会钻洞,会攀爬,真是其貌不扬,但实则厉害。关于刺猬的入侵问题,其实在世界上已经发生过,那就是19世纪70年代前后,英国人大概思乡心切,他们从故乡把刺猬带到了新西兰这座岛屿上。因为没有天敌,而且刺猬还能置当地昆虫、鸟类等于死地,于是刺猬大量繁衍,造成了生态灾难,数量比它们源自的家乡都多,真是青出于蓝啊。而进入21世纪,也就是十年前,新西兰有关部门采取用GPS跟踪器等办法,来研究可爱的刺猬,以控制它们的数量。这恐怕是当年英国人万万想不到的结果。而当年,谁知道生物入侵这一科学概念呢?!所以,建议养刺猬的朋友,如果实在不想养了,要放弃,应该选择到野外放生,而不是就近弃养在小区里,这样对于小区生态环境不好,其实对于刺猬本身来说,更不好!仅以此小文,纪念即将到来的6·5世界环境日!邹晶您的赏识,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