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北京王俊鸣
云雀,据说是丹麦、法国的国鸟,欧洲诗人多有歌咏。即使在中国,作家贾平凹写过它,诗人王昌耀唱过它,画家兼作家木心,把自己的诗集就命名为《云雀叫了一整天》。
这是一种什么鸟?要读懂雪莱的《致云雀》一诗,有必要先知其鸟。“百度”告诉我们:云雀,学名Alaudaarvensis,小型鸣禽,体形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外观相似。从前苏联东部到西欧诸国以及亚洲东北部日本、朝鲜、向西经中国、中亚一直到非洲北部都有分布。在地面筑巢、繁殖。歌声柔美嘹亮,常骤然自地面垂直地冲上天空,俟升至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于空中,而复疾飞直上,载歌载鸣,高唱入云,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故有告天鸟之称。飞高时,往往仅听到其歌声,而难于获见其形体。降落亦似上升的飞行状态,两翅常往上展开着,随后突然相折,而直落于地面,很有情趣。
《致云雀》,原来就是写给这种鸟的一首诗,或曰“一封信”。“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闻云雀鸣叫有感而作。”(江枫《雪莱和<致云雀>》见《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
全诗21节,共行,在中国诗歌史上难得见到这样的抒情长诗。再加以诗人风格浪漫,用奇妙的想象,连篇的比喻,寄托深邃的情怀,要读明白不太容易。难点有两个层次:一是宏观把握,全诗的内在逻辑,层次结构;一是围观解读,一节一节,一句一句,到底在说什么,要表达什么。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教材编者的解读。《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
1—2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称赞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3—7节: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盛赞云雀叫声的美妙动听。
8—20节:诗人将云雀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1节:表达了诗人的心愿,特将学习云雀的欢欣与无畏,用自己和谐、炽热的的激情唱出欢乐的歌,为全世界带来欢乐、自由与真理。
这种划分,最大的问题是把8—20节归拢在一起,内容概括为“诗人将云雀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篇章结构说,模糊了原有的逻辑层次;从内容的概括说,则未免大而不当。
再看诗的译者江枫先生的分析(见《世界名诗鉴赏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年7月版—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有节选附录):
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大体可分六七个小段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四节——
第五、六、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接着——
第四小段,从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第十七节——
以下三节——
第二十节——
这说法很灵活,也很奇怪:“大体可分六七个小段落”,到底是“六”个还是“七”个?一共21小节,数目是确定的,一个读者有一个读者的理解,你怎么理解就怎么划分,不必兼顾他人,为什么要来个“大体”?
其具体分析也很奇怪。开始分别说第一、第二节,然后把三、四节合起来说,五、六、七节合说,第八单说,第九节后面加一个“跟着”,就把以下三节划进去了。然后说“第四小段,从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那前面的“三个小段”到底是怎么划分的?看不清楚。下面十六、十七连起来说,“以下三节”应该包括十八至二十节,而最后一节如何归属,竟付诸阙如。且不说译者对各节内容的概括、阐释,就这样的分合跳跃,我们如何见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网络上还流传着多种“教案”,可惜,不但缺乏对整体结构的准确把握,更罕见对节与节之间逻辑关系的具体分析。为此,特试解如下。
我认为全诗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可用两个字概括:
第一部分(1—12节):献歌——献给云雀的赞歌
第二部分(13—17节):探源——探寻云雀之自由、欢欣的源泉
第三部分(18—21节):祈愿——面对现实的困境,希望像云雀一样歌唱。
下面我们来做具体的分析。
第一部分12节,1—2节,3—6节,7—12节,各为一个层次。
第1节:你好呵,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因为是写给云雀的“信”,所以先致以问候,并充满敬意地称对方为“欢乐的精灵”。精灵者,非凡间之物也,“不是飞禽”也。“精灵”而“快乐”,因为它能到达“天堂或天堂的邻近”,能“以酣畅淋漓的乐音”“倾吐”它的“衷心”,何等幸运,何等自由。不过,云雀的鸣叫婉转而嘹亮,很具有“艺术”性,译文说它的艺术“不事雕琢”,与事实相悖,且与“酣畅淋漓”有矛盾。最后两句,另一译本译为“洗尽铅华,充盈心灵倾诉衷情”(韩宝江:《雪莱<致云雀>诗新译》见《教育科学论坛》年05期),把“朴素”之意落在云雀的形体外貌上,似乎更妥帖。
第一节是直观的感受,第二节则对第一节加以解说: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我们已经知道,云雀的习性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从地面一飞冲天,一是边飞边唱。这一节诗就是对这两个特点的生动的描绘,使上一节诗有了客观的根据——再浪漫也不能违背常识。
上面两节为一层,扣住云雀习性特点,以“快乐的精灵”对云雀及其乐音做总括的描绘。
3—6节为第二层。这几节诗,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描写云雀自由歌唱的特点。3—4节从时间的角度写其歌唱之持久;5—6节从空间的角度写其乐音传布之广远。
第3节:地平线下的太阳,/放射出金色的电光,/晴空里霞蔚云蒸,/你沐浴着明光飞行,/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
第4节: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融。/像昼空里的星星。/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太阳还在“地平线下”,它就沐浴着黎明的光芒起飞,开始它“迅疾的远征”了!直到“黄昏”,形影都看不见了,仍可以“听得清”它“那欢乐的强音”。时间属于它。
第5节: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剑,/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直到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
第6节: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放射出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
这两节写云雀在空间的自由:你可能难以分辨它的形影,但你能感觉到它就在“空间”,因为“整个大地和大气”,都响彻它婉转的歌喉,它的乐音洋溢于“宇宙”——空间属于它。
这两节虽也在赞美云雀的乐音之美,但重点是在写它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自由。而在享受时间与空间的自由之中,它似乎要担负起天堂使者的使命,想最大限度地把天堂的福音传布给人类。作为诗人,这应该是最为渴望、最为羡慕的地方吧。
读这几节诗,只要抓住时空指示语,就不会误解。
7—12节,是第三层。这几节诗,进一步对云雀之形象与其乐音加以具体描绘。
第7节:我们不知,你是什么,/什么和你最为相似?/从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能和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
“什么和你最为相似”一句,明确“手法”,开启比喻的系列。理解比喻,首先要把本体与喻体对应起来,然后准确把握相似点。“乐曲甘霖”——这是把“乐曲”比喻成“甘霖”。喻点是什么?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对庄稼十分有利的雨。霖:连下几天的雨。云雀的乐曲,就像甘霖滋润庄稼一样抚慰被苦难折磨的人类的心灵吧?还不止此,什么“人”才具有“降雨”的本领?天神也,雨伯也,这也就是把云雀比做神灵了。
第8节: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这一节把喻点说清楚了。云雀“像一位诗人”,喻点就是后面的几句。所谓“思想的明辉”,就是用“希望和忧虑”唤醒“普天下的同情”。在作者看来,诗人的天职就是用他的诗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昭示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从而使人从冷漠、麻木中警醒起来,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第9节: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在寂寞难言的时刻,/
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这一节也把喻点说清楚了。云雀像居住深宫的“高贵的少女”,其乐曲犹如爱情之歌,是“甜美”的,足以使人排除“寂寞”的。
第10节: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把晶莹的流光传播,/在遮断我们视线的鲜花芳草丛中;
这里又把云雀比成萤火虫。萤火虫的可贵之处在于,在“深山幽谷”,在“鲜花芳草丛中”,传播“晶莹的流光”而“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和这萤火虫相似之处是什么?云雀在高高的云端把优美的乐曲传播到繁杂的人间,而“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
第11节: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遭受到热风的摧残,/以至它的芳菲/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玫瑰,即使被绿叶遮蔽,被热风摧残,依然会发出“香甜”的芳菲,以至使“鲁莽的飞贼沉醉”。云雀,即使遭遇过风雨的摧残,也不会停止它们的歌唱,它们那美妙的乐音,依然会使人沉醉。
第12节: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称得上明朗、欢悦、/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
这一节连用三个比喻,专门形容云雀乐音之妙:像“晶莹闪烁的草地”一样“明朗”,像“春霖洒落的声息”一样“欢悦”,像“雨后苏醒的花蕾”一样“清新”。
以上六节,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颂扬了云雀的“人格”之美与乐音之妙。从第一节之此,都是对云雀的赞美,是献给云雀的赞歌。
第二部分,13—17节,探索云雀乐音之妙的源泉。
第13节: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云雀的音流为什么会如此“神圣”而“极乐”?因为诗人所听过的“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从来不具有这样的品质,所以他要向云雀求教了。
第14节: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和你的乐声相比,/不过是空洞的浮夸,/人们可以觉察,其中总有着贫乏。
承上节,继续写疑问。“赞婚的合唱”承上节之“爱情”的“颂歌”,“凯旋的欢歌”承上节“醇酒的颂歌”。“赞婚”者不是婚姻者自身,他们的“颂歌”难免缺乏真情而多“空洞的浮夸”;而“凯旋”者不过是战争的胜利者,踏着“敌人”的鲜血归来,饮酒欢歌,应该也是缺乏真诚而多“空洞的浮夸”:只有你这个精灵,为什么你的歌声那么真诚,那么自由,那么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15节: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是你那欢歌的源泉?/什么田野、波涛或山峦?/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是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无待云雀的回答,诗人做出了自己的揣测。这里的“爱”字,应该隐含在上两句之中,即对“田野、波涛或山峦”的爱,对“空中、陆上的形态”的爱,都是它心头“甜蜜思绪”的源泉。正因为有了这“爱”的源泉,才与痛苦“绝缘”了吧?
第16节: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倦怠永不会出现,/那烦恼的阴影,从来/近不得你的身边,/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这一节承上节的“爱”字,因为有“爱”,所以“欢快”,因为“欢快”,所以永不“倦怠”,从无“烦恼”。所谓“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一句,有人译为“你深爱,却从不贪婪”(韩宝江:《雪莱<致云雀>诗新译》),可以参考。
第17节:是醒来,抑或是睡去,/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我们凡人梦想到的/更加深刻真切,否则/你的乐曲音流怎么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在诗人看来,云雀之歌之所以有那样“明澈强烈的欢快”,“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除了“爱”,还因为它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真切”的理解。大概也如我国的庄子,认为醒着跟睡着是一样的,活着与死亡也没有区别。连死亡都看淡了甚至看透了,还能有什么烦恼与悲哀?
对云雀欢欣之“源泉”的探索,总结出两条:爱,直面死亡。
要读懂这一部分,需明白文本“信息后出”的特点。诗歌不同于散文,往往不能“按部就班”,娓娓道来,有些信息前面已然用到,但没有明示,而是在后文中才显现出来。这部分的核心对象指示语是“源泉”,但到第15节才出现。还有那个“爱”字,形式上出现在“对同类的爱”一句中,实际上前两句已然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18—21节,倾诉“我们”的困境,渴望能像云雀一样自由、欢乐地歌唱。
第18节: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我们最真挚的欢笑,/也交织着某种苦恼,/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前面两部分颂扬云雀之自由与其乐音之美妙,并进而探索其所以然的源泉,这里一转,以“我们”开头,开始向云雀倾诉苦恼与悲哀。“我们”是一个重要的对象指示语,它代表的应该是“我”一类的诗人。连“最真挚的欢笑”里都交织着苦恼,而所谓“最美的音乐”不过是“倾诉哀思的曲调”,这与云雀的欢欣歌唱真有天渊之别。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
第19节: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会
抛洒一滴眼泪,/我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所谓“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以至“憎恨、傲慢和恐惧”,是从主观的心理的方面说,这里指出“我们”之所以苦恼与悲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第20节: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上一节只说即使排除了主观因素,“我们”仍然无法接近云雀的“欢愉”,到底为什么呢?这一节给出了答案,这就是“鄙弃尘土”四个字。鄙弃尘土,不是鄙弃大地,而是鄙弃世间的污秽与黑暗。云雀生于大地,长于大地,但它们能一飞冲天,抵达“天堂”,在无尽的时间与空间里自由地飞翔,自由地歌唱,没有什么能阻止它,没有什么能改变它,它用自己的心歌唱,它只唱自己的心声,所以“甜蜜美妙”,所以“丰盛富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诗人的“我们”无法相比。据介绍,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等等。诗人无法像云雀一样鄙而弃之,只能面对,只能承受。诗句没有直接对社会的不平与黑暗进行抨击,却从对云雀的赞美与仰慕中透露出自己的愤懑与无奈。
第21节:交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最终向云雀发出祈求:希望得到云雀的救赎,哪怕只把它的欢欣分一半给自己,自己的诗歌也会令全世界侧耳倾听。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甚至一种幻想,除非自己也能像云雀一样“鄙弃尘土”。
全诗始于颂扬,进于探索,终于倾诉与祈愿,表达了一位诗人对自由的渴望,蕴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逻辑严谨,主旨鲜明。以向云雀写信的方式抒情表意,构思新颖。视野开阔,文辞富丽,既充满激情,又不乏深沉思索,富有浪漫色彩。
年10月28日于北京双清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