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酒渣鼻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310/8733703.html
01
复制别人的成才模式
真的能成功吗?
虽然冬奥会早已结束,但谷爱凌的热度却丝毫不减。
总能在网上看到,谷爱凌跑步被拍的照片。
在一战成名后,好奇的网友翻出了她的履历,光彩熠熠得着实令人羡慕——
以近满分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兴趣爱好广泛、“双商”在线、时尚界宠儿、自信开朗……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父母在羡慕之余,也在思考“要怎么做才能养出这般优秀的孩子?”
我们深挖她的成长史,想透过一些蛛丝马迹,找出一种“成功模式”加以复制,希望孩子也能如她这般璀璨夺目。
可是,这个年仅18岁的女孩活得通透、又清醒,提醒那些“视她为榜样”的父母们: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不希望全世界有很多小孩变成谷爱凌。
至少不应该这样简单地复制。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选择,小孩也是,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看后深以为然。
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是很多父母所忽视的。
父母总是一味向“对的人”看齐,把“优秀”当成榜样。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削尖了脑袋也要一涌而上;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学习到深夜,累死累活也要鞭策孩子熬满10个小时;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回家加练,极力催促着自己的孩子赶紧跟上。
父母们总习惯误以为:只要我像别的家长一样付出,只要我给孩子营造相同的环境,只要我严格按标准要求孩子完成,我的孩子也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成功。
几乎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期望,盼着孩子能够功成名就,再不济也不能比自己混得差。
这种期望,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迫切想要抓住眼下“一切能向好”的可能;
让我们在面对教育的迷茫,觉得只要循着“别人的成功之路”终归错不了。
殊不知,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生搬硬抄地复制“别人家”的成功模式。
02
孩子拼尽全力
也只是个“高仿真品”
想起早前很火的一个词:“标配人生”。
几岁要买房买车,几岁要结婚生子,几岁要当上主管,提前退休财务自由……
仿佛套用了这个模板,即使不是人生赢家,也至少标准圆满。
一旦规定时间完不成目标,达不到“标配”,我们就会被催婚催生、被挑剔、被干涉……
小的时候,父母用所谓的“标配”绑定、衡量我们;长大后,我们又以此为标准要求孩子。
这种复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看似普遍却易被忽视的问题: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这是孩子想要的一生吗?
大多数父母下意识的反应可能是:没有要求,让孩子做自己。
可是,没有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育儿框架做支撑,这种话很容易成为轻飘飘的墙头草,随波逐流:
孩子生病时说只要他一生健康平安别的什么都不求,孩子无事时又诸多要求;
孩子年幼时说要快乐教育,等到上学了及上学后又陷入了各种焦虑,辅导靠吼;
甚至在自己都还没理清时,就先给孩子报了一堆的班,反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正因为没有思考,我们无可避免地踏上大多数人走的焦虑的路,毫不犹豫地认为那些“优秀的人”走过的路就是唯一正确的路,也是孩子应该走的路。
正因为我们看不到孩子的独特性,我们认为人都是一样的,所以要生存得好,就要竞争,就必须“赢”。
知乎上,有位网友匿名讲了自己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我妈对我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控制欲。
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走路的姿势,说话的态度;大到读什么研究生,找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男朋友。
大学毕业,我想去企业工作,我妈一定要让我考公务员,因为福利好,地位高。如果不成,就考教师资格证,可这不是我的梦想。
我觉得自己是她按照模型制作出来的她喜欢的小孩。虽然成了大家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我并不快乐。”
似乎成功只有一种,有个好的成绩,读一所名校,捧上铁饭碗,最后结婚生子。
可人有很多种活法,金榜题名、考取功名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不是唯一的途径。
龙应台曾说,“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制订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父母控制着孩子的人生轨迹,而这个社会却控制着父母的选择轨迹。
03
成功可以借鉴
但永远不可复制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谷爱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呢?
或许,我们的孩子难以复制这位少女的优秀,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学习妈妈谷燕的一些教育理念。
为了给谷爱凌培养一个可以陪伴终身的兴趣爱好,妈妈的做法是:给她提供选择,然后“放养”,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她告诉女儿:“要做你喜欢的事情,有热爱,那你在练习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累。”
当女儿决定挑战自我时,妈妈没有强求她听从自己的意见,而选择鼓励孩子:“你肯定能做成,这个动作对你来说不难。”
在学习上,谷爱凌背负着全家都是名校的压力,妈妈告诉她:“你不必需要上斯坦福,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当谷爱凌因为失败而苦恼时,妈妈的看法是:“人无完人,我就要爱凌不要做完人,因为根本不存在。”
妈妈用尊重与信任,教会孩子勇敢做自己,从而散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没有考试第一,也没有比赛第一,而是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把成功变成自然而然的结果。
微博上,曾有一话题“夏东海的教育方式到底有多惊艳?”
有位网友说:小的时候看《家有儿女》,是看孩子,现在看《家有儿女》是看父母。
家有三个孩子,学渣刘星,学霸小雪,可爱的小雨。
夏东海从来不在三个孩子中做横向比较,而是欣赏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一次吃饭时,刘梅埋怨刘星功课差,排名倒数,化学和语文在及格边缘徘徊。
只有夏东海看到刘星的数学和物理考得不错。
除了成绩外,夏东海还看到了刘星身上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变通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很多孩子所欠缺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当父母学会接纳孩子的特点和不足,肯定和欣赏孩子,孩子才能获得勇气,向上、向好发展。
正如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的台词:“你不需要把所有事都做的跟别人一样好,只需要发现自己最闪光的一面,你就是这个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一颗星星。”
04
好的教育
是看见每个孩子的“不同”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会尝试用50种教育方式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教育50个孩子。”
《论语·先进篇》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子路问孔子:“老师,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建议,可以立即去做吗?”
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离开,冉有进来,问了同样的问题。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一旁的公西华大为不解:“老师,同样的问题你怎么给了两种相反的回答呢?”
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无数场考试。那么成才的模式,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吗?
年前,孔子给出了他的回答——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功,关键是父母能不能帮助孩子找到最佳的发挥位置。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不是让孩子收起个性。
就像我们无法要求蜗牛、青蛙、羚羊和麻雀都飞得高、游得远、跑得快。
蜗牛很慢,可是能随时到家;
青蛙不会飞,却是游泳高手;
羚羊跑得快,但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麻雀能飞翔,但吃不到水里鱼虾。
教育是门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孩子的。
只有认识到孩子的独特性,才能因材施教,开发出孩子的潜能:
我家的男孩成绩差强人意,但人缘好、善良真诚、乐于助人;
我家的女儿虽五音不全,但审美不错,有绘画天赋,可以往这方面引导……
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只有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才能找到教育的力量。
-THE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作者:夕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洪恩所有,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