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阅读感恩读者为期5天的2022上海书

上海书展落幕,5天展期“平安、简约”,近家出版发行机构带来约2万种图书

上海书展埋藏“松露”,吸引读者仔细淘书

■本报记者施晨露

“这是我‘摆摊’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5天每天12小时,总共60个小时!”乐开书店的店主“蜗牛”赵艳苹笑道。11月18日至22日,“虽迟但到”的上海书展为城市送来阅读热流。5天时间,上海展览中心户外一个个小小的白色帐篷里始终洋溢着阅读者的热情与乐观。有一天即将闭展时,广场上的大多数灯已经关了,还有一个女孩赶到展位,打着手电筒在书架底部淘走了两本书。

乐开书店的展位在“嘉年华市集区”,“邻居”有作家书店、二酉书店、光的空间、馨巢书屋、公啡书社、泡芙云书店等。“听到不止一个读者说,今年书展规模小了,但反而可以逛得细了,还能与编辑、与其他爱书人交流。有的读者一次次从室内逛到室外,之后又再回到室内,流连忘返,离开时还特意来与我们告别,特别令人感动。”在赵艳苹看来,书展创造的就是人与书、人与人相遇的机会。

在乐开书店的摊位上,一个装书的布袋特别受欢迎,布袋上印着一句话——“逛书店的我,就像一只找松露的猪到处拱拱”。逛书展,同样如此。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今年上海书展“平安、简约”,但现场埋藏的“松露”,并不缺欣赏它的人。据主办方统计,5天展期,近家出版发行机构带来约种图书,其中种新书、种主题图书,以及近百场线上线下活动,销售码洋超万元、实洋超万元。

“在书展买书,就是快乐”

读者展示布袋里买下的六七本书,“来之前给自己定了上限,不超过5本书——但还是超了”

书展闭幕前一天是工作日,“90后”伊琳特意请假逛书展,记者为她在乐开书店的摊位拍下与店主“蜗牛”的合影。“我喜欢看纪录片,也喜欢看书,在《但是还有书籍》里看到过乐开的故事。这次,是在乐开的读者群里看到上海书展要开了,就立马预约了。”伊琳翻看着摊位上的一本本书,当她捧起一本贴着“主编签名本”标签的《全球真实故事集》时,赵艳苹介绍:“这是我去年看过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伊琳问:“书脊上的‘单读26’代表什么?”“‘单读’是一个图书品牌,那边还有‘单读’的其他书,也是主编吴琦编的。”

“今年书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伊琳的男友向记者展示布袋里刚在室内会场买下的六七本书。“来之前,我俩给自己定了上限,不超过5本书——但还是超了。”伊琳笑道:“在书展买书,就是一个感觉——快乐。发现自己的兴趣还挺广泛,还有这么多想了解的新知识。”

“为什么爱逛书展?因为淘书乐趣多,不想让线上大数据猜到我想读什么,希望走出阅读舒适圈。”年开始年年逛书展的网友“布莱克书店的鸟窝头”在网上晒出自己每一年所购的书目,“年买得挺多;年突然喜欢上博物学;年买的是黄永玉老先生的《不给他音乐听》,记得书展展出时才刚刚出版,豆瓣评论都还没有……今年买了《12个经典心理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不知不觉收获颇丰。”

“80后”沈工预约了三天逛展,在会场里“泡”着,“毕业以后我几乎年年来书展。今年书展规模小了,但各家出版社带的都是精品,大家都还是很重视上海书展这个平台。要了解‘拳头产品’,肯定要到书展来。”虽然今年想参加的几场活动因故取消了,但沈工也有惊喜,“交到了一些同样喜欢书的朋友。哪怕一个人来逛书展,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交谈间,他与伊琳的男友发现,两人都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友。“刚才在财大出版社的展位和编辑老师聊了半个多小时,还加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qz/11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