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师父倪娜(中)、“85后”徒弟宋丹阳(右)、“00后”徒弟高雅倩(左)正在讨论教学要点。(记者窦翊明摄)
■记者程慧程静
她,是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每逢教师节,莲湖区庆安小学教师倪娜总会收到来自学生们的各种祝福。其中,有她从教32年带过的无数学生,也有不少她一手带出来的“徒弟”。
“70后”的师父,“85后”的徒弟,“00后”的新徒弟,老中青三代教师薪火相传育桃李,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用爱与坚守诠释着“人民教师”的深刻含义,也展示出我市不同时代教师们的“成长路径”。
“70后”师父
成长路径:从父亲那里传承“做良师”初心
“我选择从教,除了内心热爱,更有来自家庭的熏陶。”年,19岁的倪娜从长安师范毕业来到一所厂办子弟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倪娜的父亲是老三届,曾是一名扎根乡村十余年的中学教师,在方圆十里都备受尊敬和爱戴。走上岗位之初,父亲就多次语重心长地叮嘱倪娜,“当老师就要当个好老师,一定要有耐心,要真心爱娃,多夸奖多鼓励,孩子们一定能体会到……”
“当时我是学校年龄最小的老师,又带着40多个学前班小娃娃,一天雷打不动上5节课,那叫一个手忙脚乱,但我从来没觉得是负担……”牢记父亲的叮嘱,倪娜怀着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上。一个多月下来,学生和家长开始发自内心地信任和接受这个新来的很有想法的小倪老师。
那时,教室里用的大黑板,取暖靠蜂窝煤炉。为了上好课,倪娜想办法制作教具,偶然发现学校有一台不常用的旧式幻灯机,她如获至宝,追着学校总务老师要灯泡,尝试用这台幻灯机给孩子们放一些精美图画,再结合直观印象进行讲解,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想各种办法,改善教学条件不足,摸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执教《麻雀》一课时,倪娜从家里拿来结婚时的双卡音响,一边放提前找好的音乐片段,一边放自己录制的课文朗诵。声情并茂的朗诵、恰到好处的配乐、入情入境的生动课堂,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领略课文的情感内涵。
上世纪90年代,新教师的成长,大多跟着老教师学备课、学管班。除此之外,倪娜在从《小学语文教师》等期刊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经验、摸索调整自己教学实践的同时,还通过积极参加区上组织的赛教活动,在参赛中学习借鉴、锻炼自己。
倪娜说,小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小学生心中扎根、生长。厂办子校待了10年后,年她调到西安市庆安小学(现莲湖区庆安小学)。从一线语文教师到教导处主任,再到分管教学教研的副校长,倪娜逐渐成长为语文学科的教研骨干。她扎根一线,潜心语文教学实践,坚守“本真语文”理念,用智慧和创新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32年来,倪娜先后成为西安市学科带头人、莲湖区“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桃李满天下的同时,她也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批年轻的骨干教师。
“85后”教师
成长路径:“青蓝工程”师徒携手共成长
出生于年的宋丹阳,年从长安师范毕业后到庆安小学担任语文教师,“19岁初登讲台,面对一群活泼好动、好奇心满满的孩子,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以及课堂有效管理等方面,更是陷入迷茫。”
那时,西安教育系统正在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安排有经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一对一”指导引领,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促进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年,缘于学校的“青蓝工程”,“85”后教师宋丹阳和“70后”的倪娜正式结对成为“师徒”。
从最基础的备课技巧入手悉心指导,“师父”倪娜耐心地为“徒弟”展示如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案,如何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无数个夜晚,校园办公室明亮的灯光下,这对师徒埋头切磋、研讨教法的场景,成为师道薪火相传的最美诠释。
宋丹阳还记得,在准备《日月明》一课时,师父建议她用多样化手段,让课堂生动有趣。为了教学生认识“灭”这个字,宋丹阳专门找了一盏小油灯、一块玻璃盖片,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一”+“火”为灭,“这堂识字课,让学生们兴趣盎然,识字效果大大提升。由此,我也深刻领略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曾经师父班里有个学生小韩很调皮,因母亲过分溺爱,天天在学校打架惹事。倪娜始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