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总结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

简单回顾一下四月,我读了无法量化数量的文献,写了七千多字的论文,前前后后改了五遍开题报告,见了两次导师,熬了很多次夜,赶在DDL前交了三分作业。与此同时,我读了六本书,看了几部综艺,一场话剧一场音乐剧,两场线上音乐会,录了十三期读书音频。

当我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所有事情都变得非常有趣,比如收拾房间,洗衣服,发呆,剪指甲,梳头发等等等,我逃避写论文这件事,但又不得不写。以前我总是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但是这次由于疫情,所有公共场合都关闭了,我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我有很多想看的电影,但躺床上看电影总是有一种负罪感,与之相反坐在书桌前,打开word,拿着平板看书,心理好像能够好受一点儿。所以这个月我看了不少闲书。朋友们相信我,相比一篇五页的学术文献,十万字的小说更有趣。

书: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被称为是英国文坛最出色也最具争议的女作家,她的身上的两个标签分别是:同性恋者和女权主义者。《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她25岁写的半自传体小说。我不是因为她身上的标签去读的这本书,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是一个喜欢写作的同性恋,而是一个恰巧喜欢女人的作家。”这本书里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活出自我的欲望,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成长中的挣扎,发现自我的道路可能是痛苦的,但要心存希望。

这里面有一段文字我觉得很有趣:

|他俩交换了地址,开始约会。那时候,我母亲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感觉:头昏昏眼花花心跳跳,显然是被冲昏了头脑。不只是和皮埃尔相处的时候,每时每刻都那样。“所以呢,我心想,那准是爱情。”

后来,在一个宁馨的夜晚,他俩静静地吃完晚餐,皮埃尔拥住她,央求她不要走,和他共度良宵。头晕目眩的感觉又来了,当他紧紧地把她揽在怀里时,她千真万确地知道自己再也不会爱上别人了,她答应了。那之后几天,我母亲在负罪感的折磨下焦虑难安,就去看医生。她躺在长沙发上,医生按了按她的胃、她的胸,问她是不是会头晕,肚子里会不会咕咕响。我母亲羞怯地解释,她恋爱了,身体总感觉很奇怪,但那并不是她就诊的原因。

“你大可以坠入爱河,”医生说,“但你也得了胃溃疡。”

请想象一下我母亲心中的惶恐吧。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出去了,竟是因为轻微的胃溃疡。

她拿了药,遵医嘱进食,哪怕皮埃尔百般央求来看她,她都一概拒绝。不用说,他们意外重逢时,她什么感觉也没有了,一丁点儿都没有。

我俩一言不发地静坐了片刻,然后:

“所以,你得当心,你以为是心里的事,也说不定是在别的器官里。”

《小王子》

一本写给成年人的童话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个瞬间,触动你。

CC读书|《小王子》01

《你今天真好看》

一个绘本,作者莉兹·克利莫在自序里写道:“我会遭到同事们的嘲笑。幸运的是,我嫁给了一位总是鼓励我,让我有信心继续坚持画下去的丈夫。也正因为他的坚持和霸道——他逼着我把这些漫画发到了网上——我才能忘记此前说过的种种荒唐的忧心和顾虑,开始对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我和朋友的对话,其中的一个讨论是爱情到底有没有高下之分呢?是不是说有的爱情就比别的爱情牛?我不提供答案,因为我们两个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我有一个观点是如果这个人让你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多了一点,他会催逼你,但这种催逼不是世俗意义上要你多挣钱买更大的房子这些,而是他会发掘你的潜力,鼓励你做你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逼你创造价值。就像里尔克的爱情观:“爱是应该让对方成为自己。”那么这种爱情,或者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会让我觉得非常珍贵。

《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另一个绘本,特别可爱,超级治愈,推荐给每一个不开心的你,但还是希望你一直开心,快快乐乐。

《看见》

正如柴静所说她尽可能诚实的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所以在读《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读到的不止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CC读书|《看见》01

《春盏》

这是廖伟棠二十多年写作诗歌的合集,以情诗集为名,但不是以爱情诗为主。而是因为廖伟棠他突然明白:所有的好诗都是情诗。这本诗集我感觉比较普通,没有非常打动我。但是平庸的生活中可以读读诗歌,对我而言也是一件趣事。分享一段:

|回忆并不需要延续,就像好日子不需要重来。

从此这就是一个和我们无关的世界:蘑菇云掩盖,雪仍然黑,火依然冷,天仍然灰。

记住的却依然只是卷曲的花蕾。

电影:

《钢的琴》

电影讲的是九十年代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从工厂失业,他的妻子也傍上大款要跟他离婚。陈桂林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他说他自己不能甲天下,所以希望女儿甲天下。我特别不喜欢有些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全部放在子女身上,因此一开始我对陈桂林也没什么好感。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我开始感受到陈桂林的无奈。

我听过很多次《致爱丽丝》陈桂林和朋友们偷学校钢琴被发现,他拒绝了和朋友一起爬墙逃跑,一个人走到校园中间,坐在钢琴边,在雪中弹《致爱丽丝》是我听过场面最为壮烈的。总体而言还是部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

《矿民马夫尘肺病》

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历时近十年拍摄了家乡湘西南地区一群非法开采的矿工,用马匹运送矿石的马夫的生活。他们因为不注意防护,很多人得了尘肺病。与片名中对应的可能是:矿民与矿难,马夫与家庭,尘肺病与死亡。赵品凤就是其中一个尘肺病患者。导演给赵品凤一家人拍合影,这是他们一家四口第一次拍合影,旁边的人说:“你们一会儿再给他拍一张寿相吧。”赵品凤刚刚过了五十岁生日,他文化程度不高,从小以挖矿为生,后来因为尘肺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连上楼梯都非常困难。最后赵品凤在一个夜晚病情突然加重,叫不来救护车,留下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和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妻子,撒手人寰。影片在赵品凤的葬礼中结束。

这部纪录片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我也是从心底尊敬独立纪录片导演,他们不受世俗干扰,有自己的坚持。这部纪录片没能获得公映资质,但我真的觉得值得一看。我跟这部纪录片的制片人,也是导演蒋能杰的太太沟通了一下,她很欢迎大家去看这部纪录片,想分享给大家《矿工马夫尘肺病》的百度云资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取:

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sc/4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