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稻盛和夫
本文摘自吴晓波新书《影响商业的50本书》
在亚洲各种族中,以「蕞尔小岛」立国的日本,具有最极端的民族个性。
因资源匮乏,他们崇尚极简主义,但凡有缝隙般的机会,便倾身而上,绝不惜力。同时,因地震海啸频发,他们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如樱花骤开旋谢,所有的意义都在瞬间而已。
这种精神气质投入到商业文明的烈焰中,便是极致和偏执的双重绽放。明治维新开始后,受了大唐上千年「文化恩赐」的日本人「脱亚入欧」绝不犹豫,而二战溃败后,又迅速低头咬牙拼命,仅二十余年后,便卷土重来。
从年东京奥运会到年,是当代日本的黄金二十年。日本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在电子制造业,日本公司对美国公司发动了全方位的致命挑战,宛如一场新的太平洋战争。
我的新书《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中所推荐的安迪·格鲁夫和郭士纳的书作,都是美日对决的真实记录。与此同时,一代具有鲜明风格的日本企业家集体出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治理制度和竞争策略上都独步天下,构成了一道极具东方特质的风景线。
有好事者,把这一代企业家中最杰出的四位,合称为「经营四圣」,他们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年纪最轻,迄今仍活跃于商界。
与松下等其他三位不同的是,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独立创建过两家进入了世界强的公司,更在暮年把第三家世界强企业——日本航空拉出了巨亏的泥潭,这个记录举世四望,恐怕无人可破。
稻盛和夫自称是一个乡巴佬。他出生在海岛,毕业于一所乡村大学,讲话有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在注重门阀出身的日本,是一个很容易被边缘化的「凤凰男」。
年,27岁的稻盛和夫以借来的万日元创建京瓷,28位员工中有20位是初中毕业生。便是带着这群极为平凡的普通人,京瓷成长为一家以精密陶瓷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材料公司。
在经营管理上,稻盛和夫崇尚「天人合一」的企业哲学,他常常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通过对这一审问的反省,以利他之心,由己推人。
与强调科层管理的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稻盛和夫认为「现场有神灵」「答案永远在现场」,所以,只有把决策权交予「现场」的每一个员工,才可能激发生产的积极性。
京瓷以三个人为最小的作业单元,让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
通过这一做法,让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
稻盛和夫称之为「阿米巴工作法」。
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语中是单个原生体的意思,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生物体,它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阿米巴模式是日本式精益管理的一种极致状态,是价值观一致前提下的充分授权。最近十余年,因信息管理工具的普及,任何一个微小的管理颗粒度都能够被即时的量化考核,因此这一模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突然爆红。
此外,阿米巴模式还被互联网公司广泛采用,以柔软容错的去中心化组织形态,应对不确定性的随时挑战。
年,日本进行通信改革,允许民营企业参与通信产业。当时,国营企业NTT垄断这一产业已一百余年,日本的大企业都按兵不动,不敢举手响应。作为门外汉的稻盛和夫起而行之,以「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为哲学,创办DDI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合并了丰田旗下的两家通信公司,组成KDDI,仅以十年时间,便成为日本第二大电信企业,闯入了世界强。
KDDI公司成立记者发布会现场年,国营企业日本航空陷入巨亏困境,在日本政府的征召下,78岁的稻盛和夫披挂上阵,出任日航新会长。通过充分授权、降本增效和大规模的资产剥离,日航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便扭亏为盈,创下令人瞠目的奇迹。
稻盛和夫自认是一个愚钝之人,读中学、大学的时候,考试常常不及格,进入职场,也没有在大公司历练熏陶。他的成功仅凭两点——无比的勤勉和「敬天爱人」的信念。
早在年,稻盛和夫就创办了公益性质的「盛和塾」,以布道之心传播自己的企业哲学,他曾在15年内创下演讲场次的记录。「盛和墅」极盛时,有1.4万名企业家学员,在全球十多个国家有58个分塾,其中,中国部是最大的海外分塾。
《活法》一书出版于年。在那个时间点,日本陷入「失去的年代」,公司缺乏活力,社会罹患少子病,一种压抑的空气弥漫于整个国家。在稻盛和夫看来,这仍然是一个「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的时代,但是,人们却消极悲观。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要回答:「人为什么要活着。」
彼时,稻盛和夫已皈依佛门,并把自己在京瓷和KDDI的股份俱转赠予员工。他的这本书几乎没有管理学的名词或公式,也没有引用或自创管理理论、战略模型,倒像是一部悟道者自言自语的随想文字,其中充满了励志的文字和故事,读来毫不费力。
活法二字,可以分开来解读:什么是活着,到底有没有现世法。
他在书中讲了一则故事。
修行僧问长老:「天堂与地狱,有什么区别?」
长老答:「其实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区别,从外观看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一点不同的,就是住在那里的人的心。」
这个对话中,蕴含了稻盛和夫全部的哲学起点:要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美好的意识。
年底,87岁的稻盛和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他宣布解散正红红火火的「盛和塾」。他不愿意在自己的身后让这个机构成为贩卖成功学的「容器」。
斯人从贫贱中走来,得无穷荣耀与功业,生前即被封圣,最终散尽钱财,亲拆「神坛」。他的书算不得深奥,却如清风过竹林,在不着痕迹间,拂人面、磬人心。
这是《影响商业的50本书》中
吴老师解读的第34本书
从6个维度,亲自甄选50本商业经典
用一本书,带你读懂年商业文明史
滑动图片▼查看新书完整目录
??点击购买《影响商业的50本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