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曾经的平凡生活

我平凡,我为自己代言!

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生,汇聚成这平凡的世界。再小的个体,只要你坚持,不放弃,通向成功的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么拥挤。一路走来,绕过弯路,涉过险滩,也穿过捷径、趟过平川。上上下下,走走停停,再回首,却发现,原先预想的这难那难,畏缩踟蹰,甚至裏足不前,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心魔作祟,自欺欺人,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

正如恐高的人,行走玻璃栈道,只要不低头看,或者干脆闭上眼,麻着胆子往前走,即使不扶两边护栏,一样能通过。

每天,在这喧嚣的城市,纷纷扰扰中生活,茫茫然应对、应付、应酬。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够心平气和,回归自我,翻三两页旧图书,码四五行新文字,困了,枕着思念入眠,梦回家园,心,还是那颗初心,爱,还是那份旧爱,根,遗留在那片故土,魂,守望着那个年代!

故乡的风,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田,故乡的地,还有那故乡的腊味,故乡的爆米花……一切有关故乡的记忆,萦绕心头,历久弥新,故乡的故事最难忘!

回顾前半生,出生在洞庭湖畔,生长在岳阳城里,18岁,参军到部队,南下广州,当空军通信兵;21岁,考军校提干,北上吉林,读军医大学;24岁,毕业分配,到汕头机场当军医。此后,频繁改行,干事、参谋,所长,一路顺风顺水,34岁,当上院长……虽然,算不上风生水起,曾经也风光一时,最终,好歹混了个准副处待遇(技术9级),转业回到地方,放弃计划安置,选择自主择业。医院,还干过两年半办公室主任……可以概括为“生在岳、士在穗、学在吉、仕在粤、婚在襄、混在汕”,起起又落落,勉强也算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见世面走南闯北,求前程东奔西跑,得善果衣食无忧。

引子

燕雀也有高飞梦

按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语出《史记·陈涉世家》燕、雀泛指小鸟。鸿是大雁,鹄是天鹅,均属鸟纲,雁行目,鸭科。

湘北儿郎,出身寒门,天生不是只好鸟,充其量也就是洞庭湖的麻雀。学生时代,也曾立下鸿鹄之志,无奈天赋有限,不是读书的料,高中毕业,便已早早断送了“学而优”的梦,毅然决然,投笔从戎,也曾无数次奋力振翅扑腾,“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虽然也曾经历过一些风雨,见识过一些风浪,却还不曾到中流击水……归去来兮,还是那只惹人笑话的“旱鸭子”。

世人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只要迈出了第一步,抱定“开弓没有回头箭”,从舒适区独自出走,你一定会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虽然也有很多无奈——这不会、那不懂,这不习惯、那不适应。但是,肯学就能会,愿钻就会通,天长也习惯、日久便适应。只要有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把事情当做事业干,待以时日,虽不敢奢望成就多大,但一定会做出成绩,获得成功。最终,距离既定目标,八九不离十,按老家湘北土话,“混个萝卜像茴”。

曾经蓝天卫士,虽没开过飞机,经历也蛮复杂,通信兵——军医——干事——参谋……四次转换专业,四枚三等功勋章,在每个行当都曾崭露头角。经历过第一次扛枪打靶、第一次解剖尸体、第一次组织文娱表演,第一次策划卫勤演习……每一次”跨界“,其实也都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往上冲,刺激又新鲜,湘北儿郎基因里的犟劲,不服输地冲劲,蕴含了无穷斗志,只是临到末了,升迁无望,有些倦怠,有些释然,有些颓废。特别是在这宜居宜养的”海滨邹鲁,美食之乡“,一呆就是二十年,40出头,提前退休,有车有房,安逸惯了,从没下过水的“旱鸭子”,除了一如既往,得理不饶人地嘴硬、犟筋,在这南风窗下,被暖风熏得有些醉了,感觉迟钝了,还真是辜负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美名。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学生时代背诵过,那么多词藻华美,令人心潮澎湃的诗词歌赋,临到中年向老,高飞无望,再不”下海“一游,不去切身感受,真实领略海的壮阔,终究还是望洋兴叹。

”恐高“早就克服掉,对付”恐水“,应该也不难吧!

第一章生在岳

.01出生(癸丑年腊月十八寅时)属牛。

.09至.02岳阳市青年路小学

.02至.09岳阳县新长征小学

.09至.09荣家湾镇第一中学(初二荣家湾镇一中69班,留级到80班复读)

.09至.07岳阳县第一中学(高一、二在74班,高三文史哲科70班)

(1)一方水土一方人

家中满崽,排行老三(上有哥姐),出生在岳阳市郊区梅溪乡冷水铺村,祖籍在岳阳县黄秀桥乡,土生土长岳阳人。小学阶段生活在市里,中学时代成长在县城。

一直由外婆养大到六岁,该读书发蒙前,才回到父母身边。外公是蒸汽火车头司机,去世早,没有留下太多印象。

虽然从小冇下田插过秧、也冇下地割过麦,但是,外婆家世代菜农,所以我是确确实实种过菜的,尤其对韭菜印象深刻。

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倒夜壶,必须倒到屋后,田坎边那堆煤灰(蜂窝煤球烧烬后的土灰)上,从鸡笼里收集来的屎尿,也必须堆在这里,定期还要搅拌、和匀、拍实,沤一段时间发酵过后,就要翻松捣碎,运走撒在韭菜地里。外婆说,这三样东西沤出来的肥料,最适合韭菜生长——“没有大糞臭,哪来稻米香?”不是亲身下地干过农活,哪能有如此真切体会!

呆在外婆家时间久了,大人们会逗我,想娘爷啵?讲良心话,想是真想,不是嘴上想,是打心眼里想的那种。但是,小孩嘛,好吃好喝、有玩有乐,一高兴,就忘了。其实心底里更多的时候,是想赖着不回家。

平日里,有小舅和两个表姐领着玩,好吃的、好玩的,都尽着我、让着我,多幸福呀!市里的家里有啥呀,爸、妈上班,哥、姐上学,没人陪,单位办的托儿所,极小的一个小院子,玩具就只有一辆小小的,会自己绕圈的摩托车(那是小时候见过的,最好的玩具了,几十年了,一直在脑海里绕)。

小舅舅极痛爱我,经常拉着我的小手,在他跷起的“二郎腿”上坐“马马”,在我的“驾!驾!”声中,越跷越高,四目相对,两人格格笑个不停!小舅舅最爱吃辣椒,吃饭时牙齿咬得咕咕响……可怜啊!年纪轻轻,癫痫病发作,摔死了……出殡时,奶奶哭晕了,妈妈病倒了。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小小年龄,无法相信,一条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我更愿意相信,大人们相互慰藉的说辞,“早走早享福去了!”生活不能自理,长期服药,每次发病,必定摔伤,不能言语(天聋地哑),那是一种怎样的苦痛啊!

特喜欢跟着两个表姐去菜园摘菜,长豆角,西红柿,青黄瓜,现摘现吃,胜过任何新鲜水果,然后一起去集市上售卖。大表姐经常会从那卖菜所获,少得可怜的几毛钱收入里,抠出一分、两分给我买零食,一根煮熟的玉米棒,曾是世上最香甜的美食!一根香蕉冰棒,我能舔一上午,棒冰舔干净了,细圆的竹签还要一直含在嘴里,舍不得吐,偶尔吃上一根绿豆冰棍或是红豆沙的雪糕,能把那根吃过后的扁木签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好几天。

可怜的表姐哟,受过苦、蒙过难的大表姐哟,年仅二十岁,意外殁了……您曾冒着被抓游斗的风险,偷村集体的红薯给饿哭的我,是您拦住我,不让跟着一起拾煤碴,怕我烫着,摔着(每当蒸汽机车头一过,我也抢着往那,刚从机车锅炉里卸下来的煤碴堆上冲,多半是为了好玩,次数多了,也学会了,怎样辨识未燃烬的煤碴)。

跟小表姐、小表哥一起荡秋千时,一不小心摔下来,磕破了舌头,流了好多血,至今舌头中间还有一个小坑。记得那次,表姐、表哥吓得不得了,我却不怎么觉得痛,光知道好玩了,血一止住,又接着荡,还不停地催表哥、表姐,再高点,再快点……

外婆在我9岁时,意外病逝。惊悉噩耗,冷颤不止,欲哭无泪。世上再没有更疼我的亲人了,外婆从小把我当女孩,娇滴滴地养,“三妹仔”,便是外婆给取的小名儿。

在一起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凡有一点好吃的,全给了我,姥爷去世早,我居然还能帮点小忙,曾同外婆一同拾过煤碴、剥树皮当柴烧……她老人家去世,倒是真地享福去了!生养了9个儿女,只有3个成人,小舅还先她而去,大舅妈跟她关系不眭,晚年喘息性心脏病日甚一日,哮喘发作时,声嘶力竭,着实揪心!

至于老家黄秀乡,在我的印象中,仅仅是祖籍所在地而已。虽然人情世故没有太多交集,但根脉所系,家祠所宗。从大人们只言片语中晓得,无缘谋面的祖父,也曾在十里八乡,是个小有名气的文化人,曾经教过几年私塾。老家还一直留存下来一双铜筷——据说是解放前读书人的标配。为此,唯成分论的年代,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晏家还是被划成“中富农”。

晏某人附庸风雅,效仿”卧龙先生“,给自己也取了个雅号,“龙坑坡里散淡的人”,一为纪念祖屋所在的屋场,二则晏某人自认为三生有幸,沾了点先祖贤儒的文气。

黄秀桥是岳阳县下面一个小乡村,小时候,听老辈人传说,此地因为出了黄姓“秀才”而得名。闲来无事,某人翻阅了一些史料,对“黄秀桥”三字之名,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黄秀(—年),字实庵,号道山,今岳阳县西塘镇三家店村人。生而聪颖,13岁即补第子员。博通经史,旁及天文地理医卜等书,积学多才。40岁时选拔贡。55岁乡试中举人。64岁中康熙朝辛丑科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参加皇帝特设的千叟御宴。3年后任翰林检讨,工诗赋古文,凡御试进、应制诸作皆见于馆,充纂修明史典训方略等官。雍正末年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协理山西道。71岁致仕归籍。据祖辈传说,黄秀是康熙与雍正的臣子,乾隆的老师。他71岁回岳阳后,乾隆下江南到岳阳时,曾看望过他。黄秀曾对乾隆说,岳阳县境内多水网地带,圣上如游玩到哪儿,凡是无桥的地方,由他出资,以他的名义修桥。乾隆乘船到鹿角,往南走到一处小溪,见无桥,就以黄秀的名义修座石桥,取名黄秀桥,桥资由黄秀捐粮十五石。而居住在桥旁的一黄姓屋场,遂也命名为黄秀屋场。

我在黄秀桥呆过的日子屈指可数,每年除了”五八腊“,平时难得回老家,即使回去了,也很少在老屋里过夜。记忆深处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依稀还有些许印象的,也只有三两处位置。一个是老屋门口的水井,常年四季都能打上来泌甜的井水。再一个是老屋后山上的竹子,当年砍过一根一人长的竹杆,学着《西游记》里孙猴子,象模象样耍过一阵子,无论单手、双手,握棍在身体两侧转动的舞花,也是摆弄得有模有样了,也许那个年代,每一个看过《少林寺》的少年,都曾有过武侠梦吧,边耍边还念念有词——”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往往是话音未落,竹棍已经脱手,有好几次都玩砸了、闯了祸,最后父亲恼羞成怒,竹杆被没收,加个铁钩,做成了撑衣杆。三是老屋后山上大片麦子。刚记事,有一次回乡,咋一看到漫山遍野的麦田,震撼到了,脱口而出“这么多韮菜呀!”被堂哥好好地耻笑了一回儿,那个糗呀——

最难忘,夏夜,跟在堂哥后头儿,拿着个手电筒,踩着田梗,时不时穿过收割过的稻茬地,照蛤蟆。深夜从老屋出发,沿着京广线,清晨走到荣家湾的家,收获好的时候,能捕到一蛇皮袋,堂哥们拿去集市上卖,我拎着一二十只回家,哥哥负责剥皮宰杀,母亲下厨,放上些辣椒、紫苏,便是午餐大人们下酒的佳肴。

时时梦醒,总是想家,故土家园,回不去了一一想念老家的小院!更怀念儿时的日子,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深深的套路、没有江湖的险恶。物资匮乏的年代,锔碗、补锅,破镜都能重圆,什么东西坏了都可以修补好……虽然故乡留给我的印象,美妙幸福的成分不多,但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血脉中始终流淌着那里的气息。纵是常年在外浪,乡音乡亲不曾忘,得闲定要回家乡,口口声声岳阳郞。

所谓的“舍小家顾大家”,所谓的“忠孝难两全”,往往只是托词与藉口,在外漂泊多少年,无德无能无建树,疏离了亲情,疏远了友情,疏忽了乡情,更亏欠了太多的人情。内心想回去,面子过不去。自知无才也无财,家中父母遇到突发事情,需要老屋里人出力捧场时,感觉自己像个外乡人,既插不上话,更使不上劲。久而久之,就更不愿意,在一众亲友面前,抛头露面,丢人现眼,也怨不得别人评说,无情更无义……

原本多情种,只为了一句“先立业、后成家”,誓言诤诤,少年离开了热土熟地,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勇闯天涯,最终落户在异地他乡,生了根,发了芽。

(2)先忧后乐岳阳娃

父母进城早,父亲曾在新疆超期服役,当兵7年,因身体不适,提干无望,被迫返乡,在黄秀桥区公所工作多年,一直以职代干(专职团干),后招工进城,到岳阳市物资局。母亲是知识青年下放,到黄沙街茶场,后随父亲迁调进城,到岳阳市纸厂。年,县市分家,全家随父亲工作变动迁调到岳阳县。

虽说户口本上标注“非农”字样、吃的是商品粮、父母都有单位,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个名,真正的城市平民实际就是贫民。

那年月,香蕉冰棒3分一根、绿豆冰棍4分,5分就可吃上红豆沙的雪糕了,一毛二再加上一两粮票,就能享受到世上至尊美味——各种动物造型的小饼干。两筒挂面便可走亲戚,蛋糕,简直就是奢侈品。记得有一年,母亲阑尾炎开刀住院,来探视的叔叔、阿姨送了一些蛋糕,哇!连续好几天,早餐都是稀饭就蛋糕——简直就是打牙祭。终于,不用顿顿稀饭、馒头就柞菜皮了——平时,要么就是几块霉豆腐,腌辣椒,蓑衣罗卜,酱油拌饭也是常事。

《岳阳楼记》入选教材,是岳阳读书人的骄傲;能全文流畅背诵,是岳阳学生娃独有的自豪!处江湖之远,居陋室之中,吃糠咽菜,平民百姓家的小小少年,却也心怀天下。

官宦士人登楼,文人墨客驻足,商贾游客聚集,欣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胜景大观,赞叹先忧后乐,家国情怀,感慨之余,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sc/7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