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海音自传体小说惠安馆和我们看海

文:原创,图:网络。1初读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惠安馆》,感怀万千,心随作品的情节发展,时而紧张,时而渴望,时而欢乐,时而悲痛,我期待着母子团圆,最终眼泪却禁不住汹涌而出。我觉得自己仿佛和作者一起用陶土塑造了一件精美的陶坯花瓶,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多道工序,终于烧制成功了这件令人爱不释手的彩陶花瓶,却在最后一瞬间碎了一地。作品《惠安馆》以六岁的小英子为主人公,描述了童年里她认识的两个好朋友,疯子秀贞和六岁妞儿的悲惨故事。秀贞是北京惠安会馆里“长班老王”的独生女儿,六年前,她和住在惠安馆里的北京大学的穷学生思康相爱,身怀六甲,而思康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因家乡母亲患病匆忙而去,杳无音讯。秀贞的父母怕女儿的丑事暴露,带着秀贞在外地生下小桂子后,回到北京将小桂子丢弃在齐化门的城根底下,秀贞姑娘从此就“疯了”。北京胡同里的人都远远地躲着疯子秀贞,小英子对秀贞却有着一种同情的爱。她喜欢秀贞,她和秀贞一起玩,听她讲故事,她叫秀贞“三婶”。在小英子的眼里,秀贞并没有疯,她的头脑清楚,行动和常人无异,只是她的思想永远停在了生下小桂子之前。她常常发呆回想和小桂子的爹在一起的时光,回想刚生下来的粉嘟嘟的小桂子的样子,说着过去的话,忙着父女俩春夏秋冬的活计。妞儿是小英子的另一个好朋友,和小英子同岁,是养父从北京的齐化门城根底下抱回的一个弃婴。从小,妞儿的爹就教妞儿学唱花鼓戏,想着将来成为名角挣大钱。因为不是亲生的,妞儿学唱戏学不好时,爹爹就用鸡毛掸子全身抽着打,妞儿身上就留下了一道道青色的伤痕。妞儿经常趁爹爹外出时才能和小英子一起玩,一起唱,一起说悄悄话。小英子对此很是打抱不平,小妞儿有一次终于无法忍受养父的毒打,拿了两件衣服放在小英子家里,希望有朝一日找见自己的亲爹亲娘,就投奔了去。终于有一天,小英子发现了两个好朋友竟是母女俩,小妞儿就是秀贞苦苦思念的孩子小桂子。小英子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不顾发着高烧,偷偷拿了妈妈的金镯子作为秀贞和小妞儿的盘缠,领着哭成泪人的小妞儿推开了惠安馆的大门。母女相见,又惊又喜,秀贞提着箱子拉着小妞儿偷偷地离开了家,在漆黑的夜里奔跑着去赶火车,去外地找小桂子的爹。我满心欢喜,期待着一家三口未来的幸福团圆。然而,血淋淋的惨剧在作品的结尾间接显现了出来,秀贞和小妞儿被火车双双蹍在了火车轮下。合上书,我的眼泪就再也无法控制,我为秀贞和小妞儿哭泣,两个苦命的人儿,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苦苦地等着、盼着,终于相见相认了,却是一个更惨的结局。我感概作品的伟大,我感慨作者的伟大,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开书,我又仔仔细细重读了一遍《惠安馆》。文学作品《惠安馆》的语言朴实细腻,全无堆砌词藻的痕迹。作者从六岁小英子的所见、所思、所想和举动写起,写出了孩童眼中的世相百态,写出了童年的天真可爱。作者将童年用惠安馆串连起来,向我们展示了一对苦命的母女的悲惨命运。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表达事件的发展进程,是作品的巧妙之处。读《惠安馆》,如身临其境,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表达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设置。我想,作者如果只是单一的以疯子秀贞为线索引出小妞儿,或以小妞儿为线索引出疯子秀贞都不如两条线索同时引出,最终交汇来得振撼,感人。2读林海音小说《我们看海去》,满以为小说内容会和题目一样浪漫、甜蜜,充满了憧憬,慢慢阅读完后才知道它竟写的是一个“贼”。一说到“贼”,那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歇后语便闪现在我的脑海中,通常大家对于“贼”都会深恶痛绝,特别是那些丢了心爱东西的人,除了厌恶,更是恨之入骨。记得十几年前我刚上班那会,兴高采烈地和家人在商场买了一辆特贵的“飞鸽”牌自行车,风里雨里骑了两年多,如一位挚友伴着我。不曾想,夏日的一个中午,我下班回家和往常一样锁了车,放在小区楼梯口,只一顿饭的功夫,下楼来,车子就不见了。眼看着上班的时间到了,马路上出租车左等右等,等不到一辆空车。一跺脚,索性一路小跑到单位,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结果还是迟到了十分钟。坐在办公室,我咬牙切齿,心里对那个偷车的贼,好一阵子恨。林海音作品《城南旧事》里的“我们看海去”对“贼”却有着别样的情感,她笔下的“贼”没有贼眉鼠眼、鬼鬼崇崇之态,没有丑陋恶毒的行径,有着的只是普通人的善良和无奈。他做“贼”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他做“贼”只为了弟弟心中更高的理想。“贼”在作者心中并不可憎,他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一位“可怜”的朋友。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我们看海去》是承接小说《惠安馆》而完成的,它讲述的是上了小学的林英子午后帮同学捡球时,误入荒草丛中发现“赃物”,之后在荒草丛邂逅收买破铜烂铁的挑子“贼”的故事。小说中,“挑子贼”做“贼”也是事非得已,为了养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娘儿仨,为了供养念小学的弟弟将来坐大轮船去外国念书。这看似普通、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却用“贼”的身份去实现,这到底隐藏着中国旧社会多少不幸和凄凉,值得读者深思,也是作品的伟大之处。小说仍然以小英子的视角来描写旧北京城南胡同里的新奇事,有“像一把汤匙的新帘子胡同”,有“打糖锣的老头子”,有“国文书上的课文《我们看海去》”,有“爱我疼我的爸爸妈妈和宋妈”,有“嘴唇厚厚敦敦,有着老实相的挑子贼”,有“麻雀与小孩的游艺会歌舞表演”,有“教跳舞唱歌的美丽韩老师”,有“戴着草帽穿着对襟短褂的神秘便衣”。而“挑子贼”是小说的主角,作者用了大量人物对话描写和衬托、暗示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苦难的“贼”的形象。读小说《我们看海去》,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城南新帘子胡同里,循着小英子的所见所思,在荒草丛遇见了穿着一身短打裤褂,秃着头,浓浓的眉毛、嘴唇厚厚敦敦的挑子贼的景像,听他说着自己的事,讲着弟弟的故事……,最后终被巡警抓了去。“贼”在小英子的认识中是模糊的,就像她分不清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还是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一样。遇见贼,和贼说话,听贼讲心事,和贼约定将来的曰子一起去看海,在小英子心里,贼是她快乐童年里遇到的一位朋友,是和疯子秀贞及小妞儿一样可怜的,离她远去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12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