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流文人到三流商人,吴晓波到底值不值

吴晓波/图源:百度百科

很多年以后,吴晓波依然清晰记得,18岁的那个秋夜,他在复旦大学图书馆读到《李普曼传》的心情。

年,正在哈佛读二年级的沃尔特·李普曼就住在查尔斯河畔的某一座学生公寓里。一个春天的早晨,他忽然听到有人敲房门。他打开门,发现一位银须白发的老者正微笑地站在门外,老人自我介绍:“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见吴晓波:《我的偶像李普曼》,原载《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浙江大学出版社。本节引号内的内容均来自此文。)

李普曼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和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也是全世界媒体从业者的偶像,26岁时曾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我早就知道你了,你是全美三十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

那个夜晚,读到上述情节的吴晓波心潮澎湃。李普曼宿舍响起的敲门声,就像“一颗梦想的种子不经意掉进我尚未翻耕过的心土中。”

在吴晓波看来,“你很难拒绝李普曼式的人生”。

秋夜之后的若干年,吴晓波确实有一段时间,过上了李普曼式的人生:他在图书馆博览群书,他在各种专栏笔耕不辍,他向世界传达着自己信奉的理念,他每年出版一本著作,他成为中国最出名的财经作家……

但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迷上了赚钱,从一个一流的作家,渐变成一个三流的商人,和李普曼式的人生渐行渐远。

梦想的种子掉进心土19年后,吴晓波遗憾地写道:“我没有成为李普曼,而且看上去将终生不会。”

1

年,吴晓波出生在浙江宁波。

他父亲是广东梅县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在上海求学期间,吴父认识了一位来自浙江绍兴、学船舶技术的女孩,一来二去好上了,毕业后结了婚,一起分到炮兵所。

所几经搬迁,从福建到江西,最后在山西祁县的一个小山窝落了脚。部队北迁之前,吴母已经身怀六甲,无力远行,被送到宁波姐姐家照顾。

9月9日,吴晓医院出生。此后,他在宁波跟着大姨过到6岁,才被父母接回祁县。

在祁县所的幼儿园,来自江南水乡的吴晓波,第一天就领略了西北孩子的彪悍,他被几个小孩围着揍了一顿。

吴晓波的母亲本是出生于绍兴书香门第的温婉女子,身材瘦小。但正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护子心切之下,听到消息的她不顾正在上班,冲出办公室,跑进幼儿园,把领头欺负吴晓波的小孩揍了一顿。

结果,幼儿园里很快贴出了批判吴晓波母亲的大字报,她不得不在全所大会上做检讨。

吴晓波被幼儿园开除,此后整整一年,他只能呆呆地趴在四楼的窗户,看着楼下幼儿园的小朋友快乐玩耍。

好在一年后,就上小学了。吴晓波在附近的三合村完成了小学启蒙。

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考试。吴晓波的父亲以38岁“高龄”,考上了浙江大学研究生,几年后毕业时,为了能留在杭州工作,吴父放弃了读博的机会,选择了留校任教。

这个放弃的读博机会,成为吴晓波父亲心里永远的遗憾。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天资聪颖的长子身上,希望爱子以后能读到博士。

也许是期望过于殷切,这位父亲对待孩子无比严厉,动不动就打骂责罚。甚至,吴晓波吃饭的时候声音稍微响了一点,就会迎来一个巴掌。可怜的吴晓波,从小就有一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不知道自己哪里又犯错惹恼了父亲。最严重的时候,吴晓波被打得无处可逃,只能爬到了树上躲避。

2

吴晓波父亲在杭州站稳脚跟后,一家人终于得以从风沙肆虐的黄土高坡回到燕子呢喃的江南之地。

初中二年级,吴晓波插班上了杭州名校浙大附中。

此时的他,虽然性格腼腆内向,但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个子窜到了一米八,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和一笔好字,正是女生们眼中的白马王子。

其中与他关系最好的一名女生,名叫邵冰冰。

邵冰冰也是浙大子弟。初三那年,吴晓波申请入团,邵冰冰是考察他的团干部,这是他们第一次相识。高二的时候,他们共同选择了读文科,成为同一个班的前后桌。爱情的种子就是这样在青春的岁月里慢慢萌芽。

高考时,邵冰冰选择了离家近的杭州师范大学。

吴晓波的高考成绩是杭州市文科第二名,他本可以选择全中国的任何学校,包括同城的浙江大学。但是由于不想和老爹在一起,他决心离开杭州,到别的城市去,于是选择了复旦大学。

进入大学以后,吴晓波如饥似渴地阅读,《李普曼传》就是在此时进入他的视野。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他渴望成为像李普曼一样知识渊博的人。

吴晓波每天泡在图书馆,从一楼的第一个书架开始,所有文史哲的书籍,一本不漏,全部读了一遍。到大三时,他已经从一楼读到了阁楼。

读书之余,吴晓波还迷恋上了写诗。也许他并不是写诗的料,也许是别人没有欣赏的眼光,吴晓波寄了很多诗作到各种刊物去投稿,全都石沉大海。

这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终于在大二那年和邵冰冰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此时他们19岁,相识已经5年。

大三下学期,吴晓波决定走出书斋,去体验真实的世界。他和同学梁红、王月华、赵勇一起,成立了一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准备走遍南中国,写一份考察报告,发表在《上海青年报》上。

但是4个穷学生,根本就没有经济条件支撑这种规模的考察。他们找遍整个上海,都没有拉到足够的赞助。不得已之下,只好把自己的梦想和无奈写成文字,发在《上海青年报》。

没承想,一位远在湖南娄底的工厂厂长看了文章之后,愿意资助他们。

这位姓廖的厂长,经营的只是一个很小的工厂,自己的月薪才元,却捐出了惊人的大手笔——整整元。要知道,那可是年,元等于一名普通工人十几年的工资。为了这笔赞助,廖厂长的两位副手和他大吵一架,愤然离去。

吴晓波他们拿到钱之后,特地到湖南娄底和廖厂长见了一面。廖厂长只有一个要求,考察报告写出来以后,寄一份给他。同时,他还和吴晓波他们聊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想请人翻译《马克斯·韦伯全集》。

这位廖厂长给吴晓波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专门写文追忆。“寻找廖厂长”和“吴晓波与廖厂长重逢”成为一时的热门新闻。此是后话。

有了钱的“未来记者”们,在中国南部的几个省份转悠了好几个月。这是吴晓波自返回杭州后,第一次离开大城市,亲身体验中国广大贫苦农村。

此前,在当时的激荡思潮影响之下,吴晓波也每天和同学们讨论得面红耳赤,恨不得中国能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在农村的实地考察,让吴晓波有了另外的看法。

在湖南农村,他们拜访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有三个女儿,但是他们进屋的时候,只有两个女儿可以站起身来和客人打招呼,另一个只能藏在被窝里。因为她们三个人,只有两条裤子。

坐在绿皮火车上,看着山野中贫瘠的村落,吴晓波陷入了沉思。他觉得,中国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改变。因为那些贫困的村庄,要跟上现代化的脚步,需要长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能通过激烈的改革马上完成。

从那以后,吴晓波的想法由激进变为保守。

由于种种原因,未来记者们最终没有写出考察报告,对廖厂长的承诺也没能兑现。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22岁的吴晓波面临毕业的选择。

3

作为班上的尖子生,吴晓波和隔壁宿舍一名叫秦朔的同学,拿到了全系仅有的两个保研名额。

按照当时的惯例,保研的同学一般都是硕博连读。也就是说,如果吴晓波保研的话,他要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才能出来。

吴晓波的父亲无比兴奋。他多年未能达到的夙愿,终于在儿子身上可以实现了。

但此时,吴晓波和邵冰冰热恋正酣,长时间的异地恋,已经让两人痛苦不堪。如果还要读到博士毕业,这段恋情铁定告吹。

吴晓波没有犹豫地选择了爱情。他放弃了保研名额,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回到了阔别四年的杭州(无独有偶,他的好朋友秦朔,也为了爱情而放弃保研,去了广州)。

吴晓波的这个决定,导致父亲对他非常失望,父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但吴晓波不为所动,执意回杭。为此,两人本就十分冷淡的关系,陷入了冰冻。此后十年,父子之间成为“一对沉默寡言人”。

邵冰冰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高中母校当了语文老师。年,苦恋6年的两人结婚,一直相濡以沫到今天。

吴晓波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业组当起了记者。对于一个致力于成为李普曼的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开始。凭借新华社的招牌和影响力,吴晓波可以采访到任何他想采访的人。

这三年的时间里,吴晓波跑遍大江南北,深入到全国当时各大知名企业。借助新华社这个平台,他完成了基本的商业训练,积累了原始的人脉资源。

但总体而言,这三年属于吴晓波“潜龙在渊”的蛰伏期。25岁之前,吴晓波在大众之中并不知名,他的所有名气,也只是够他在本地报纸和同学管理的杂志上写一些专栏而已。

这时候,邵冰冰从学校辞职,先是做了一个方便面厂,没到3个月就因为与合伙人理念不合而放弃,后来又和朋友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一直干了十多年。

吴晓波写了三年专栏之后,在社会上终于有了一定的名气,这时他开始写书。他下定决心,今后要每年都写一本。

刚开始,吴晓波尚未找准自己的优势和确定写作的主题,只是凭着兴致而写。前三年出版的《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基本上都无人问津。

不过,到了年,吴晓波和邵冰冰的两人小家庭,已经积攒了一大笔钱。有9年商业研究经验的吴晓波,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未来一定会大爆发。在这一年,他买下了第一套房子,并且从此以后,保持着每年至少买一套的节奏,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这一年吴晓波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是跑到千岛湖买了一个岛。

当时,千岛湖正在搞开发,土地非常便宜。亩的土地,50年的使用期,只要50万元。

正是在那一年前后,马云筹了50万,办起了阿里巴巴,马化腾和几个同学凑了50万,办起了腾讯。而吴晓波,则花50万,买下了千岛湖的这个岛。

对于一个文人而言,这一举动堪称浪漫之极。不过,据吴晓波若干年后在电视节目中披露,他当时之所以买下一个岛,主要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他觉得自己以后“迟早要被干掉,干掉以后可以回岛上当农民。”(见《吴婷对话吴晓波:你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商人?》,视频节目“我有嘉宾”,主持人吴婷)

在这个岛上,吴晓波种了株杨梅,日后成为杭州地区最大的杨梅林。

4

还是在年,吴晓波开始创作一本不一样的书。

他要写的,是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和曾处在中国商业之巅的大公司,却不是写他们如何成功,而是写他们如何失败。

这样的题材,此前从未有人写过。不仅仅因为不好写,而且还容易得罪人,搞不好就会惹来麻烦。

但吴晓波此时已经拥有百万家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了底气,他觉得,就算惹事了也不怕,大不了卖掉一套房去打官司。

一年后,吴晓波的成名作《大败局》横空出世。一时之间,洛阳纸贵,首印迅速售罄,不得不紧急加印。吴晓波本来和编辑约定,每加印1万册,就一起喝酒庆祝,结果后来发现不得不改为5万册一次。就这样,吴晓波喝了这辈子最多的酒。

这本书以吴晓波特有的小说式文笔和丰富的资料、充实的细节,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秦池、巨人、爱多等企业由盛极一时到忽然衰败的过程,也写了牟其中、史玉柱等曾经声名赫赫的商界枭雄神话般的崛起和摧枯拉朽的失败,是研究中国当代企业的里程碑之作,销售量高达多万册。如此严肃的题材,能成为一本超级畅销书,创造了中国出版业的奇迹。

这本书不仅让吴晓波赚足了稿费,暴得了大名,更让他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有一天,吴晓波在家吃饭,很久都已经没和他好好说话的父亲突然来了句:“听说你写了本书,叫什么败局?”

吴晓波回答,“是的,叫大败局。”

父亲说,“隔壁王叔叔很喜欢你写的书,你签名一本送给他吧。”

吴晓波答应下来。

过了一会,父亲又说了一句:“你们这一代人,也挺不容易的。”

从那一刻起,10年的坚冰,开始溶解,父子的关系,终于开始缓和。

后来吴晓波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只希望父亲能健康、长寿、快乐,活到岁。

当记者要求吴晓波的父亲说几句一直想对吴晓波说的话时,老人家说:“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讲的……对他们这一代人,不能要求太那个……蛮好的,我认为蛮好的。”(见《醇享人生: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我热爱金钱》,主持人马红漫)

挟《大败局》之威,吴晓波成为世界出版巨头贝塔斯曼的签约作家,并和贝塔斯曼合作成立了“蓝狮子工作室”,专门策划和出版财经书籍。几年后贝塔斯曼退出中国业务时,吴晓波全面接手蓝狮子,过不久邵冰冰也离开了广告行业,过来帮他打理业务,蓝狮子成为吴晓波邵冰冰的“夫妻店”。

3年,吴晓波在几经犹豫之下,辞去了新华社的职位。此时的他,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并且名满天下,已经不再需要新华社给他工资和平台。无比广阔的天空,任其翱翔。

4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吴晓波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访学期间,他每天日落时散步的查尔斯河,正是96年前李普曼走过的同一条河。

在哈佛,吴晓波经常和同学、教授讨论中国企业的话题,他发现美国学者对中国企业有诸多误解,而业界也缺少一本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的系统之作,于是就决定写一本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书。

这个想法冒出来时,吴晓波自己都吓了一大跳。因为这样一本书,需要查阅浩如烟海的资料,需要大量采访当事人,工作无比艰巨而庞杂。他能胜任吗?

尽管明知艰难,但这个想法一旦萌芽,就如雨后野草一般疯狂生长,无法遏制。

吴晓波打电话给秦朔征求意见。秦朔说,写这本书不容易,你得见过那些企业家,还要对财经比较熟,并且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底,还要写过几本书,全中国能写这本书的,不超过一手之数。

秦朔点出了胡泳、牛文文、秦朔、吴晓波几个名字,然后遗憾地说,但是我们都没有时间。

他们没时间,但吴晓波有。

吴晓波记得年9月27日列夫·托尔斯泰写给妻子的信,其中说:“上帝赐予了我健康和宁静,我将以前人从没有采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博罗季诺会战。”

他感到一股“舍我其谁的使命感”。4年的夏夜,他在MSN上和邵冰冰说:“现在是开始为这项工作做准备的时候了。”(见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序)

吴晓波全力投入到这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作之中。两年半以后,《激荡三十年》付梓,再次震撼了中国出版界。

这本书用老到而犀利的笔触,仔细地描写了年到8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近乎白描地雕塑了一座中国当代商界英豪的群像,是中国财经写作的巅峰之作,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成长史和企业发展史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

此书之后,吴晓波“中国财经写作第一人”的称号,实至名归。

此后,吴晓波又陆续写了《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吴敬琏传》、《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系列作品。

9年,吴晓波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三本书同时大卖,版税收入高达万元,位列当年作家富豪榜第5名,比韩寒、易中天、余秋雨、于丹等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家都靠前,也是排行榜里面唯一的财经作家(排在他前面的是郑渊洁、郭敬明、杨红樱、当年明月)。

此时,蓝狮子已经成为中国“最猛”的企业史出版商,千岛湖的杨梅已经挂果,吴晓波的房子已经屯了十几套,他的书已经全国畅销,他和中国首富们谈笑风生,他的财产已经可以用亿来计算……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吴晓波都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一年,吴晓波41岁。

5

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当你以为那是最好的时候,往往就会有厄运来临。

年,当吴晓波正在享受着名利双收的快感时,命运朝他做了一个鬼脸。

这一年,他新写就的《吴敬琏传》照样大卖。

但这本书不是关于吴敬琏的第一本传记。在此之前,吴敬琏多年的助理柳红,早就已经写过一本书,名叫《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吴敬琏》(简称《吴敬琏评传》)。而吴晓波的书中,有多处对此书的参考。

柳红在《经济观察报》撰文认为,吴晓波写作该书,“花的时间极少,实为羞耻之事”,且诸多与吴敬琏关系密切之人,吴晓波都没有去采访,有些可疑之处,也没见吴晓波去求证等等。(见柳红《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为吴敬琏写传》,原发于《经济观察报》)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篇文字的批评根本就不尖锐,搁今天的网络名人,恐怕是一笑了之。

但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经历过微博时代的吵架阵仗,脸皮都比较薄。吴晓波看完这篇文章,颇为不快,专门写了一篇长文回应,声称:

“我想告诉柳红的只是,二十年来,我是一个严肃的、从事非虚构写作的财经作家,是一个以“持中正之心写作、务求字字有出处”来要求自己的人……也是一个对自己、对读者、并试图对历史负责任的人。你可以不屑于我的作品,但是,对于创作诚意的怀疑,我必定不能接受。”(见吴晓波《对于诚意的怀疑,我必不能接受》,原发于《经济观察报》)

柳红看了回应文章以后,更是大怒,又写文章列出了《吴敬琏传》的14大硬伤和7大软伤。

对这篇文章,吴晓波没有回应。但文章已经造成了社会影响,不断有新的各方加入论战,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此后,柳红到法院起诉吴晓波,称吴晓波以多种方式大量剽窃了自己作品《吴敬琏评传》的内容,要求道歉并与出版社共同赔偿50万元。

这个起诉,让吴晓波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他认为文章虽然并非没有瑕疵,但尚不构成抄袭,他需要积极回应;但另一方面,官司涉及到80多岁的吴敬琏,不管怎么打,对老人家都是伤害;再者,柳红的独子几年前不幸去世,对于这么一个失独妈妈,吴晓波不愿也不能去激烈应对。

但是对于一个成名已久的写作者而言,关于抄袭的指控,是所有指控中最严重的。吴晓波又不得不出面说话。

他在新浪博客上称:“柳红与我,面对的是同一个创作对象,势必有很多情节类似,吴老对她说过的话,对我又说了一遍,甚至说得更加详尽,如果因此而涉及‘剽窃’,我估计日后法院将门庭若市。”

可他的解释不被大众所认可。柳红列出了详实的证据,证明吴晓波的书中确有诸多涉嫌抄袭之处。网上很多人认可柳红的指控。连方舟子也进来插一杠子,说“吴晓波抄没抄,小学生都知道。”

但最终,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审理认定,《吴敬琏传》并不构成抄袭。

法院宣判之后,吴晓波发微博称:

“此案拖宕两载,于我如同炼狱,头上白发俱因此生。现在虽然胜诉,却无喜意,此刻夜不能寐,回想自己的写作,确有种种的粗陋轻率与不足。”

此后,柳红继续上诉,但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吴晓波用两年“炼狱”和半头白发,总算是换回一身清白。

6

“抄袭风波”彻底尘埃落定,已经是年。这一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4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