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刷时代转向互联网,吴晓波是一个标本

印刷或者网络,都是知识的塑形师,同样也重塑了知识人的形象。

前几天,秦朔写了一篇《致傅育宁》的文章,在小圈子里引来一阵议论,就像他之前写王石的文章那样,一些朋友改变了对他的印象——他们说,这不是我想象中的秦朔。也是前几天,迟宇宙写了一篇乐视贾老板的文章,溢美之词甚多,在一些群里也引发激烈争议,就像他之前写联想杨元庆是不是一个合格的CEO一样,一些人开始不喜欢他了。

在这个新媒体内容创业的春天里,曾经颇有名声的传统媒体人所绽放出的形象,不再像以前那样权威、智慧、傲视群雄,而开始变得复杂、纠缠、难以定义。他们的公众形象被不断重塑,已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印刷文化转向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解读这个现象,可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一个标本,吴晓波

吴晓波或许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曾经在FT等媒体开设专栏的吴晓波,年4月与传统媒体拱手道别,转身“骑到了新世界的背上”。这是新老媒体界的一件大事,比当时罗辑思维粉丝超过三百万更加震撼,因为吴晓波一直是精英写作的代表,很多媒体人的事业标杆。十多年来,他的财经专栏写作,言辞犀利却能不触红线,几乎以每年一本专著的速度,从普通财经记者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财经作家之一,他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几部书,这些年一直盘踞机场书店,几乎畅销成“灾”。

当然,这些成就全部属于静态的出版时代。他的声誉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与出版机构之间的一种共谋共生。那些专栏编辑和总编辑们,以及出版的三审制度,都在有意和无意之间规范他的文字、引导他的文风、明确他的话语边界,最后在他的才华之上,盖上权威机构之章。出版或媒体是守门人,是塑形师,就像一条条河流,引导每一艘船的航行方向。在这种线性生产方式里,吴晓波与他们一起塑造“吴晓波”的精英写作形象——洞见深刻,材料严谨,高端、成熟、理性。

“吴晓波频道”则开启了另一个世界。这一次,吴晓波避开河流,直奔大海。这是一个你有多大光芒,就有多少反光的世界,信息、传播、社交三个环节交织在一起,吴晓波与用户共谋共生。书友会,投票、抽奖、话题墙、花哨的图片,以及各种培训大会,他的影响力蔓延到不同的年龄和领域,一大批80后、90后年轻读者成为他的新粉丝。

从印刷时代到网络时代,吴晓波面对的受众(用户)由少到多,由理性到感性,由统一到分化,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与此呼应,吴晓波的内容生产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原来是单向生产,充满精英意识,如今与用户交织与共生,出现更多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文章。在年5月吴晓波的回顾统计年阅读量最高的十篇文章里,有三篇其实是个人散文。

于是,震荡随之而来。知识精英吴晓波,并没有因为粉丝的年轻化,转身成为网络世界的青年导师。年7月21日他发表《跟王林合影是多糗的事》,因为惯常的精英视角,遭致大面积网络围攻。12月26日写的《敢死队犹在,突击队已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4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