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课堂ldquo汽车疯子r

辽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798.html

吉利汽车的主人是时年31岁的浙江台州人李书福,他造汽车有三个“先天不足”:只有1亿元左右的自有资金;没有任何汽车业的经验和积累;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支持。但就是这么一个门外莽汉最终撬开了死死关闭着的铁门。

李书福还有个名字,“汽车疯子”,疯子代表着一种精神、战略、和专注。

从年以收购换得吉利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到年收购“欧洲老贵族”沃尔沃,他的执着在于不断寻求突破。

李书福不是那种用商学院里的教科书可以定义的企业家,在中国诸多个性鲜明的主流企业家里,他有一种天然的、孩子气的率真。他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激进的行事风格,一时被解读为豪爽直率,一时又被嘲笑为小丑行径,而他自己,也因为时运跌宕,一时努力掩饰,一时刻意彰显。他的聪明躲在被他夸张了的坚持背后,让外界只看到他的偏执。

收购沃尔沃再次寻求突破

5年前,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时,李书福说,将在两年之内让沃尔沃实现扭亏为盈。当时,外界不少人对此评论的潜台词是“不可能”。

  

要知道,在此之前,沃尔沃汽车的销量在过去10年间几乎持续下滑,市场份额一步步被竞争对手蚕食。

  

福特在年买下沃尔沃汽车,年挂牌出售。10年间,奔驰汽车的全球销量从98万辆增长到万辆、宝马从73万辆增长到万辆、奥迪从63万辆增长到86万辆,而沃尔沃却从当年的56万辆不升反降。除此之外,另一个事实也是“不可能”的注解:收购前一年(年),沃尔沃汽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亿元,而吉利集团的总收入为亿元。

  

年1月9日,沃尔沃汽车交出了被吉利并购后第三年的成绩单:全球销售42.8万辆,同比增长1.4%;在华销售6.1万辆,同比增长近46%;欧洲市场实现反弹。

  

在盈利方面,在总销量持平的情况下,沃尔沃汽车年的盈利状况有“明显改善”:虽然收购后3年来沃尔沃汽车的息税前利润(EBIT)都是持平的,但前两年并没有实现税后盈利,而年的税后利润是正数,实现了真正的盈利。

  

其实,对李书福来说,一年两年的利润盈亏、销量涨跌或许并不是很重要,他流露出的野心是,让沃尔沃“回到年”。

  

年发生了什么?那一年的沃尔沃汽车雄心勃勃:携PV开拓国际市场大获成功,仅在美国就获得多家经销商的签约;同时其历史上最成功的车型亚马逊刚刚投入市场;在瑞典希辛延岛开始大兴土木建设当时最大最现代化的图什兰达工厂;发明了三点式汽车安全带,并将这项专利无偿公开给全世界;当时的沃尔沃汽车在整个行业里可以说处于绝对领导地位。而另一个豪华品牌宝马在那一年却濒临破产出售,幸得匡特家族的出手才得以获得新生。世界豪华汽车的领军地位长期是奔驰、沃尔沃和宝马的天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重新回到豪华车市场的奥迪,以及其他日本品牌打破。

  

“我要让沃尔沃回到年的状态,不是简单地说让它去赚钱,而是要全面提升竞争力。我不会告诉它怎么走,沃尔沃需要自己摸索。不过,我觉得沃尔沃现在正朝那个方向走,走得挺好。”这或许就是李书福概念里的“放虎归山”。

  

从收购之初提出的“放虎归山”、“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到在哥德堡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沃尔沃的国产化布局落地,或许李书福心中早已布好了关键棋局。

  

目前看来,沃尔沃汽车的销售规模不算很大,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并不太难。难的是,如何让沃尔沃保持“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豪华汽车制造商”的身份、全面恢复其在年的领导地位。

  

其实作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样本,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并不仅仅是一桩简单的交易。从某种意义上,以李书福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领袖群体的成熟,代表了中国商业文明的日益成熟,以及与国际商业世界的融合。

一直以来,李书福有种“非凡的本事”:令看客们很想看到他的失败。在正经功利的商界,他活得就像个笑话。然而是他笑到最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他年的商业狂想(通用、福特会在十年内破产)部分变成了现实。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在瑞典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8月2日,完成资产交割。这场年度收购大戏在底特律划下了一道伤口:一个拥有86年历史、年销售额亿美元(年)的欧洲老贵族,就这样被一个做汽车仅12年、年销售额12亿美元的中国小子拿下。

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年前,“价廉”是吉利的杀手锏,“价格革命”是早年吉利成功登上中国汽车工业舞台的惟一选择,李书福赢了。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价廉”这把曾经最锋利的宝剑,正悄悄对准自己的胸口。年5月,一场被描述为“从奴隶到将军”的自我革命开始了。

年5月18日,在吉利远景欧洲归来全球上市仪式上,全国多名吉利远景经销商共同发表《宁波宣言》,纷纷表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优质的服务,做好吉利远景的营销工作,进一步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支持吉利的快速发展。

《宁波宣言》后,李书福就下定决心,吉利要从“价格取胜战略”转向“技术领先战略”,从“成本领先”转向“品牌创新”,从“以效益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

年8月,吉利战略转型后的第一款全新车型全球鹰熊猫成功上市。

年,吉利帝豪品牌旗下的首款B级车EC车系、吉利英伦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海景依次下线,上市推广以来,销量飙升,供不应求。

年,帝豪EC7CVT车型和首款C级轿车—帝豪EC8分别于9月、10月上市,有力促进了新市场领域的拓展和品牌提升。

李书福是一种可能性(该段落摘自吴晓波作品《激荡三十年》)

李书福,这个草根型的企业家意外地拿到了第一张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

这年11月9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一款名为“吉利JL”的陌生车型榜上有名。在汽车史上,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件,因为吉利的出现意味着民营资本造汽车第一次得到了政府的正式首肯。它被解读成中国加入WTO后的重大产业开放新闻。不过,这一天距离跨国资本被允许进入中国汽车业已经过去了整整23年。吉利汽车的主人是38岁的浙江台州人李书福,他造汽车有三个“先天不足”:只有1亿元左右的自有资金;没有任何汽车业的经验和积累;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支持。但就是这么一个门外莽汉最终撬开了死死关闭着的铁门。年,高中毕业的李书福向父亲要了元买了一架照相机,在台州街头巷尾为路人拍照赚钱。这是一个血液里流淌着豪赌基因的人。他曾回忆说,“小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1块钱,全放下,变4块了,全放下,变8块了,再全放下,变16块。有些人赢了1块钱,就收回5毛,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但我这种弄法,可能最后一次全没有了,一分也不剩。”就如同他描述的,后来的二十多年里,李书福每次都把他赚的钱“全放下”,赌到一个行业里。他拍照赚了点钱,一年后就去开了一家照相馆,再多赚了点钱,一年后就去办了一个冰箱配件厂,又赚到钱了,两年后他索性办起了一家名叫北极花的冰箱厂。冰箱厂竟还是很赚钱,他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千万富翁。可就在这时,发生了年的宏观调控,政治气氛空前紧张,私营经济遭遇寒流,一些业主纷纷把工厂上缴给了“集体”。李书福一紧张,也把车间、库存、土地连同工厂的存折都交了出去,他带了上千万元的现金跑到深圳大学去“进修”了。躲过了一阵风头后,李书福又回到台州继续“放下”。年,他决心要造摩托车。当时沿海农村已经富裕起来,摩托车不仅成为年轻人追逐时髦的标志,还是货物短途运输最好的工具。李书福一点也没有做摩托车的经验,不过,他天生就是绕开红灯走的天才。没有技术,就四处挖人,没有图纸,就拆了别人的车子依葫芦画瓢。最要紧的是没有许可证,他跑到北京机械部的摩托车管理处,愣头愣脑地问,“我们想生产摩托车,是不是你这里批的?”被问的官员反问他,“你知道国家产业政策不?”李书福答,“报纸上登过。”官员笑了,“看见了不就行了嘛,你还来干什么呢?”李书福摸摸头皮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第一次“跑部”就碰壁,不过还是没有难住李书福,他很快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摩托车厂,花钱“买”了一张许可证。李书福在摩托车上的成功源于他的“仿制才能”。当时台湾的光阳公司刚刚生产出一款踏板式摩托车,很受女性骑士的欢迎,李书福当即把它引了进来,成了大陆第一家生产该款摩托车的厂家。吉利摩托车的成功,让李书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年,这个不安分的台州人突发奇想,宣布要造汽车。当时中国的汽车产业可用八个字来形容,“暴利可期,布局已成”。宏观来看,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央政府试图启动内需市场,汽车与房地产成了新的消费热点。从这一年起,家用轿车的拥有量连年翻番。众多专家纷纷预言,中国的家用轿车时代已经到来了。与此相关的是,汽车行业的暴利现象已昭然若揭。有人将中国与美国的轿车价格进行比较,同等性能的大众甲壳虫,中国的售价是美国的3.36倍,别克的售价比是2.36倍,丰田花冠的售价比是2.80倍。让人吃惊的暴利,无疑意味着汽车行业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就产业现状来看,却是一派让人莫名感慨的景象,在年国门洞开之时,跨国汽车公司就被获准涉足中国汽车制造业,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法国标致,日本丰田、三菱及日产等纷纷选点设厂,中国民族汽车产业原有的红旗牌及上海牌相继被巧妙地消灭。新华社记者、知名汽车观察家李安定曾用“百病缠身”来形容国内的汽车工业:投资分散,开发能力差,生产成本高,销售服务体系近乎原始。他断言,如果汽车业不能通过巨额资金的筹集来完成结构调整和重组,全军覆没绝非危言耸听。在这种大环境中,李书福贸然闯入,自是无人喝彩。李书福当时拥有的资金是1亿元左右,他大了胆子对外宣称“投入5亿元”,可是,即便是5亿元这个“大数字”,在汽车业界听来也是很可笑的。与李书福同省的另一个著名民营企业家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当时也有造车梦想,他在汽车配件业已浸淫30年,一直渴望打通产业环节,造出中国轿车。在萧山家中,他常年把一张汽车风景画挂在醒目的墙壁上,日日视之,夜夜思之。当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台州李书福要造汽车时,他大吃一惊,然后很老实地说,“造车一要政府许可支持,二要上百亿元的资金,万向还没有准备好。”李书福也没有准备好,不过,他觉得造汽车很容易。在一次采访中,他轻描淡写地说,“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事实上,他也正是用造摩托车的方式来造汽车。跟以往一样,他先选中了一个仿制的对象,那就是当时国内销售最好的低价轿车天津夏利,设计师是厂里几个手艺高超的钣金工,第一批轿车是用手工一榔头一榔头地敲打出来的,它的正式图纸在投入批量生产的几年后才被专业人员补齐。民营企业造车最大的障碍还是政府许可,李书福依然寻求“变通”。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汽车许可证来自四川德阳的一家监狱。该监狱下属有一家汽车厂,李书福注资取得了70%的股权,然后取了一个跟全球最大飞机制造商美国波音完全类似的厂名“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厂名叫波音,车型像夏利,车价仅如一辆高档丰田摩托车,年8月8日,李书福造出的第一款汽车“吉利豪情”正式下线。他摆宴桌,向全国官员及经销商发出张请柬,结果只来了一个浙江省的副省长,90多桌菜肴受到冷落。李书福长相敦厚,塌鼻细眼,十足的草根气质。在一开始,他就被媒体渲染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堂吉柯德似的、随时有可能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英雄,而李书福本人似乎也十分“配合”这样的形象塑造,他是一个天生的本色演员。有一年,他参加一个颁奖晚会,电视台直播,轮到获奖人李书福上台了,他走路的动作明显放慢,好像是电影里的慢动作。主持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一脸茫然地说,是他们(导演)让我走得慢一点的。此言一出,满场莞尔。

李书福的草根与看似木讷为他赢得了国内传媒的同情与好感。然而,在汽车界他却展现出赌性十足与杀气冲天的性情。吉利豪情一面市,就以超低的价格掀起了一场血风腥雨。当时中国的轿车定价大多在10万元以上,最便宜的天津夏利售价近9万元,而“豪情”的价格为5.8万元。有媒体设问,“消费者都在问,5.8万元的轿车能开吗?”李书福听到这个问题很高兴,他反问记者,“那就是说,如果能开,消费者就都肯买吗?”

吉利的入局让汽车业界头痛不已。在之前,各厂家的日子非常红火,轿车价格坚挺而上扬。“豪情”一出现,像一只土制的秤砣把上扬的涨价箭头一把拉下。李书福的竞争战略就只有很简单的一条:“做中国最便宜的轿车”。为了应战,天津夏利被迫降价,它每降一次,吉利必应声下降,杀到最后,夏利开出3.18万元的“跳水价”,李书福马上挂牌2.99万元。此价一出,舆论顿时哗然,业界一片寂静。李书福在市场上如蛟龙翻江,在政府面前却战战兢兢。他的那张从监狱工厂转来的许可证不但来路可疑,而且按严格规定只能生产卡车和两厢汽车。吉利要做大,一定要一个合法正式的“准生证”,这成为李书福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根据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所有的资源及政策都将向一汽、二汽及上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集中,吉利获合法准生的概率非常渺茫。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台州调研,专程去吉利视察。李书福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讲到激越处,李书福说,“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斯言慷慨,闻者无不动容。一直到年的春夏之交,李书福的“求败呼声”还是没有得到回应。7月份,国家经贸委公布最新一期《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上报的两款新车还是被刷了下来。根据中国与WTO达成的入世协议,汽车制造业将有6年的保护期,在这期间,进口关税逐级下降,进口配额将彻底取消,最后到年7月1日,进口关税将降到整车为25%,零部件为10%的目标税率。6年中,所有国有及跨国汽车公司必将完成重大的投资及重组战略,如果吉利连“准生证”都拿不到,就更谈不上参与竞争了。《中国企业家》在一篇题为《生死李书福》的封面报道中描写道,“对那次《公告》,李书福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期望。但是,当别人在《公告》刊出当天告诉他,吉利被排除在目录之外时,他甚至没有勇气自己拿起那张刊登《公告》的报纸,找寻吉利的踪影……9月,一个宁静的夜晚,走在北京亚运村的街道上,李书福仰望只有半钩残月的夜空,吁叹一声。”就在这篇报道刊登的一个多月后,11月9日,有关部门突然增发一批汽车许可公告,“吉利JL”竟赫然在榜。第二天,中国在多哈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两条新闻几乎同时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中国入世”与“李书福入局”的巧合,自然引起国内外舆论的一番热烈解读。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联想,从政府、传媒、专家、普通公众到李书福。

热血中年李书福

李书福不是那种用商学院里的教科书可以定义的企业家,所以,财经作家郑作时在他的新著《汽车“疯子”李书福》中称他是一个“汽车疯子”。

“疯子”的说法,很类似格鲁夫所谓的“偏执狂”,这位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说过的最著名的格言就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它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家的信条,包括华为的任正非,顺驰的孙宏斌,还有吉利的李书福。

“疯子”是一种精神。《亮剑》主人翁李云龙便是一个疯子般的军人,“两位剑客狭路相逢,哪怕对手是天下第一高手,哪怕明知会血溅当场,你也要毅然亮剑。”李书福做汽车,从人才、资本、技术、品牌到政府支持,无一亮点,但他就是铁了心要造车,而且高调前行,只求一败。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出现这种疯子般的企业家,都是让人胆战心惊的。因为,他可以被“击毙”,但却不会被“击垮”。商战如战场,很多时刻的成败均在咬牙一瞬间,李书福能够杀出一条血路,跟他的那种疯子精神大有关系。

版权声明:天台上海商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4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