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大众喜欢rdquo才是

沈北新区成立十周年,《悦读沈北》也迎来了十周年《特刊》,看着编辑部紧张有序的忙碌,想着近2年来《悦读沈北》在线上、线下融合推广,不禁让我们回到了2年前的那场竞标会。

年底,《悦读沈北》对外公开招标,这引起了我们的质疑:如今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一个新区为什么还要做杂志呢?原来沈北新区是要结合自身区域实际,通过5年的积累,做一本线上线下互动的杂志,今天理解为“互联网+杂志”。但是,新浪辽宁从来没有接手过杂志,网络媒体能否做好杂志,沈北素材是否充足,我们展开了细致的调研。

我们在成立团队的同时,调研发现,不少员工家住沈北或在沈北上过大学。他们一致认为,沈北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景色好、学校多、企业多、好玩的也多,素材很丰富。在微博上,网友的反馈与这个基本一致。这让团队有了信心,沈北有“东西”做,是这本杂志的刚性需求,但难点是沈北对文化创意类项目招标,不是先看价格,而是看创意设计、经营理念,入围后再比价格。

最让我们意外的是,宣传部对每个投标单位进行走访,其实是在考察企业实力,团队能力,对杂志的定位理念、经营思路和未来前景!同时,他们还讲了政府对今天做杂志的理念,未来走向的一些想法,这无形中又对企业团队与政府沟通、理解和执行力进行了考察。他们带来了过去5年的杂志和其它地区的杂志,一步步施加压力。沈北新区一步步把我们逼到了走“互联网+”的道路上来。

可以说,参加竞标无数次,这是我不多见的最仔细、最认真的政府部门,也是给我压力较大的一次竞标。直到竞标当天,11家投标企业中有7家准时赶到现场,这里有纸媒也有传媒,有专业杂志公司还有《悦读沈北》上一家制作公司也来了。评委们坐了一排,有做杂志的设计专家、采编专家,还有政府监察部门、财政、审计、宣传部,政府办公室、外经贸局等领导也参与了评选打分。这让我们当时就感到不爽,觉得这很不公平。

我们有几家提出质疑了:有专业团队评定即可,为什么还要非专业人员参加评定呢?宣传部的回答是:专家是评定行业技术、而非专家人员是评定“大众喜欢”就如同“我家”娶媳妇,得检查身体有无毛病,但更重要的是“我家”得喜欢。在竞标现场,策划总监的竞标讲话都被录了音。现场的承诺都写进了合同。对我们要如何做一本“互联网+”杂志的想法,评委人人发言,问的很细致……

“今天的承诺,就是明天的诚信,更是将来的审计”。我们带着政府的这句话,两年来,《悦读沈北》一步步从线下走到线上,从线上到线下,不仅质量认可,微博里也有了很大名气,不少网友微博留言要杂志,我们就把一些杂志放到新浪前台,供大家来取。就这样,《悦读沈北》在互联网的今天,靠着敏锐获得频频点赞。

大众喜欢的《悦读沈北》是首例,相信“大众喜欢”的样本也可以提供更多借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4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