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北农村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对于“吃甜棒”这个“技术活”不陌生。所谓的甜棒就是秋天里即将成熟的玉米秸。特别是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孩子们,小时候没有什么甜食,而“甜棒”正好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说是个技术活一点不假,要看你的眼光会不会挑选。有的玉米秸甜度大,水分多,吃起来比甘蔗差不多少,而有的则水分少,嚼之如絮。在吃“甜棒”时,先把叶子剥掉,再用前门牙使劲一条条把坚硬的外皮撕下,露出里白白嫩嫩的瓤,用牙“咔喳”一声咬下,咀嚼几下,一股清香甜甜的汁液沁人心脾。有时不小心,锋利的“甜棒”皮像小刀子一样快,“噌”的一下,就把手指头划出一道大血口子,得马上就地取材,把一种带刺的叫萋萋(音)芽的野菜揉出汁液敷在伤口上,血就会止住。
在这里详细描绘剥吃“甜棒”的过程,是因为我在水塘边看到了一只会吃”甜棒”的小鸟。最初是一阵“咔哧咔哧”脆生生折断枯枝的声音吸引了我,往水塘里一看,一丛芦苇的断茬上有伫立着两三只小鸟,它们歪着小脑袋灵巧地在不同的方位,用尖尖的喙把芦苇一层层干枯的外皮剥掉,露出里面鲜嫩的芽,这是它们的美食了。叫不上它们的名字,形和色如麻雀,尾巴比麻雀的要细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芦苇吃芦苇,这群小家伙,竟然这么聪明。
虽说已是雨水节气,枝条柔了,寒风的劲头也小了,润了的草根我们看不到,枯槁的芦苇断茬里的萌发,我们也看不到,这些小家伙竟然隔着层层的枯皮,能感知到里面的鲜嫩。
春江水暖鸭先知,草木萌动鸟也是有先知先明的呢。万物有灵,万物除了有物质身体外,还有信息灵体的存在。生存是基本法则,为了生存,它们也需要不断进化生存的本能。
图片来自网络
壹点号安之乐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