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秦朔新时期中国财经媒体回顾与启示

白癜风的药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文化产业评论:这是一篇了解中国财经媒体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章。作者秦朔,是第一财经日报创刊总编辑,这篇文章也是对他自己奋斗的财经媒体领域的一次致敬。以下的简短报道,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脚注。

今年6月,阿里巴巴斥资12亿元人民币入股SMG旗下第一财经,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引来业内一片惊叹。

然而没有让人料到的是第一财经日报创始人、总编辑秦朔却在随后选择了离开。他发布微博称自己已经辞职,他表示在新闻一线奋斗25年后,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在微博中,他还写道“感谢SMG领导和马云先生的理解支持。祝愿第一财经在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后,谱写数据时代的财经媒体新篇章。殊途同归,明天更好。”

据资料显示,年11月,秦朔撮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和上海文广集团,创办中国第一份市场化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秦朔北上出任总编辑。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文章《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中高度评价了秦朔,吴晓波称,在这些媒体主政者中,秦朔以人脉广泛、呵护部下和理性温和著称,他不爱走极端,乐于在政商及公共舆论之间做妥协规划,同时又能够守住底线,抵制诱惑。“这个本来就无比野蛮的商业世界,再也没有愤怒而尽职的‘看门狗’了。”

秦朔在微博中也对吴晓波进行了回应:“谢谢晓波对财经媒体的关心。”

作者:秦朔,第一财经日报创刊总编辑,现从事商业文明研究与传播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新时期中国财经媒体回顾与启示

伴随改革开放孕育而生的中国财经媒体,已经走过了36年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媒体作用,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上世纪80年代:与经济改革同行

新时期财经媒体的先声是年10月1日创刊、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其创始人、《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是值得仰视的高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岗看到经济建设将成为新的时代旋律,申请创办《市场报》,宗旨是“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商情商机”。这份一周出版三期的彩色胶印报纸风行一时。安岗还排除困难,让它成为新时期最早刊登广告的报纸之一。

年,64岁的安岗在《中国财贸报》基础上筹办《经济日报》。年1月1日,《经济日报》面世。当时安岗构想了一个包括系列报刊、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培训教育、政策咨询在内的媒体格局,雄心勃勃。年9月的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即影响深远的“莫干山会议”,《经济日报》是重要的主办方。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大量的经济工作指导类报刊特别是系统和行业报刊纷纷问世。印象颇深的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消费时报》,周二报,年初问世。在这些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里,涌现出很多优质的行业报纸。

年,中国还诞生了新时期第一份以股份制形式创办的媒体——《金融时报》,8家金融机构出资,中国人民银行主管。

在地方,各地的经济类报纸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年的广东,先行一步进行商品经济改革。1月1日,《粤港信息日报》创刊。4月,在许士杰、叶选平的关心下,“改革开放的窗口,沟通理解的桥梁”——《南风窗》杂志诞生。广州《信息时报》也在这一年问世。

在上海,市经委主办的《上海工业经济报》年1月3日创刊,这份后来更名为《上海经济报》的报纸,年又更名为《第一财经日报》——这是后话。

上世纪80年代,经济报道也是中央各大媒体的主阵地。范敬宜,后来的《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年在《辽宁日报》工作时,写出了《莫把开头当过头》的名作,很快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转载。该文针对三中全会后落实生产队自主权,却被一些人看成“强调自主权过头”、“下面‘不听指挥’,‘乱了套’”等现象,鲜明提出,尊重和保护生产队自主权的工作,现在只能说刚刚开头,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是保证生产队自主权正确行使的关键。艾丰,《人民日报》的经济部主任,年采访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这是朱镕基第一次在中央机关报亮相,而且提出了要重视“宏观调控”的思想。孙玉胜,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拓荒者,年从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他的第一条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报道也是经济新闻。年,孙玉胜和辽宁电视台记者合作了《一条马路隔断了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的新闻,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国有大企业沈阳冶炼厂和沈阳电缆厂,虽然只有一路之隔,产需关系却衔接不上的窘境。

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的探索

谈到上世纪90年代,在前半期,财经媒体圈有一句口头禅,“北有《中华工商时报》,南有《粤港信息日报》”。

创刊于年10月6日的《中华工商时报》,全国工商联主管主办,创始人为丁望。他在63岁创办的这张报纸,靠着“不做机关报,要办综合性经济大报”、“把计划经济让别的报纸去做吧,我们来搞市场经济”、“商味、民味、海味”等理念团聚了一大批业内精英,比如胡舒立、彭波(后来担任过《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何力(《经济观察报》创刊总编辑)、刘坚(《经济观察报》社长)、王长田(光线传媒创始人)、吕平波(《华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担任过《财经时报》总编辑)、杜民(担任过北青传媒总经理)等等。

年元旦,《中华工商时报》头版用一个整版刊登邓小平的照片以示敬意,鼓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那是在邓小平视察南方13个月之前。

南方的《粤港信息日报》有着更多一些“粤味”,以及“百万移民下珠江”、洗脚上田办工厂的奋斗气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时任副总编的林力博的领导下,这份报纸进入影响力的快车道。年10月,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和田炳信的对话录《珠江三角洲启示录》在该报发表,因为太受欢迎,十天后又重印了一次。从《粤港信息日报》走出了很多媒体人,《第一财经日报》创办时的三位重要成员翁宝、王长春、周健工都是“粤港人”。

那时的广东,“粤港”之外,《中国金报》、《粤港企业家报》、《亚太经济时报》、《华商时报》、《医药经济报》、《广东商报》、《周末画报》不胜枚举,都和经济紧密相关。特别值得一提的,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州《现代人报》,以观念鲜活著称,后来由香港企业家于品海投资介入,年停刊;二是年由深圳《投资导报》开办的《财源》周刊(CASH),以“为中产阶级服务”为口号。因为有瑞士荣格出版集团的参与,《财源》无论是版式还是风格,都给国内报纸媒体带来新冲击,它全是横排版式,不吝版面使用大照片,对热点财经故事进行细致挖掘,堪称一份充满现代和国际气息的财经周报。两年多后,《投资导报》的主办单位从深圳工业区变为深圳特区报,荣格集团退出。《投资导报》社长兼总编辑于绍文转去创办了《经理人》杂志。

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另一个大类的财经媒体,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诞生而创建的证券类媒体。年前后,上海《新闻报》开股市报道之先河,贺宛男于年7月开出了中国媒体第一个证券专栏。年7月1日,《上海证券报》创刊,最早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办,后来转为新华社下属报刊。年6月,《中国证券报》创刊,由新华社主办。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证券时报》在深圳问世。“三大报”就此形成,它们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舆论地位。同时,因为拥有信息披露权,这类媒体(后来扩展为“七报一刊”)特别是三大报在经营方面,可以说高枕无忧。但“三大报”对中国财经报道的意义远不止于信息披露,它们在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上市公司报道乃至宏观经济报道和经济评论方面,都开辟了广阔空间。90年代初北京的《证券市场周刊》、深圳的《股市动态分析》等杂志红火时发行几十万份,对散户影响很大。

证券类媒体对于整个财经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人才,后来很多财经商业报纸的骨干成员都有证券类媒体的从业经验。比如《第一财经日报》目前的执行总编辑杨宇东就是早期《上海证券报》的成员。

除了证券类媒体,IT类媒体在上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虽然早在年《计算机世界》周报已经创办(该报也是美国IDG公司与中方合资的首份报刊),《中国计算机报》的前身《信息快报》年也已创办,但IT媒体影响力的爆发是在90年代。PC的普及、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以及中外厂商的竞争,还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sc/4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