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颇以为《创世纪》中关于创造一节,应该从头写过。中国小说《红楼梦》里边的才子是一个极富于感情的柔性男人,最喜和女人为伴,万分崇拜他许多姊妹的美色,而常常自恨是个男人。他曾说,女人是水做的,而男人则是泥做的。其理由是:女人都是伶俐聪明,娇媚可爱,而男人则都是愚蠢粗鲁,面目可憎。如若《创世纪》的著作人换了贾宝玉,心地和他那么明白,则《创世纪》必不是这样写法。上帝抓了一把泥土,捏成一个人形,从鼻孔吹一口气进去,亚当就此造成。但是亚当渐渐燥裂,泥土松碎,一片片掉落下来。所以上帝又取了一些水和将进去,使泥土凝结。这种掺入亚当生命的水,就是夏娃。亚当的生命中非有这水不能完成。我以为婚姻的特别意义至少是如此。女人是水,男人是泥土。水渗入泥土而使之成形,泥土盛了这水而使之有形质。水即流动生活于这当中而有了具体。
元朝名画师赵孟頫,他的太太管夫人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早已引用过这个泥土和水的譬喻。当夫妻俩都在中年的时候,孟兆页对她的爱情似乎减退,想纳一个妾。管夫人即作了下面这一首小令,使她的丈夫看了非常感动,便取消纳妾的念头。
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
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
一齐打破,
再捻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中国的社会和生活都是组织于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乃是人所共知的事。这个制度决定并润色整个中国式生活的模型。但这个对于家庭生活的理想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因为中国人都视为理所当然,而外国则自觉不够资格去问这句话。把家庭制度做为一切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大家都知道孔夫子曾给予一个哲学的根基。他非常的注重夫妻关系,认为是一切人类关系的根基,也注重孝顺父母,每年祭扫祖墓,崇拜祖先,和设立祖先祠。
中国的祖先崇拜,曾被某些著作家称为一种宗教。我相信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中是很对的。至于它的非宗教方面就在于它的里边很少超自然的成分。它不涉及神怪,所以崇拜祖先不妨和信仰基督仙佛或回教神道同时并行。崇拜祖先所用的礼仪造成一种宗教的形式,非常自然而且合理。因为凡属信念是不能没有表现方式的。照这种情形而论,我以为对着一块长约十五英寸的长方木牌表示尊意,其尊敬程度和英国把英王肖像印在邮票之上并没有什么高下。第一,中国人对于这种祖先之灵并不十分视同神道,而不过当他如在世的老长辈一般侍奉,他并不向他祈求福佑,也不求他治病,并不像普通的崇拜者和被崇拜之间的必有一种施必望报的情形;第二,这种崇拜仪式不过是借以对已死的祖先表示敬意的典礼,不过借这一天使全家团聚一次,并纪念祖先对于这家庭所贻的世泽。这种仪式充其量不过如替长辈做一次小规模的生日,和平常替父母做寿,和美国的举行母亲节并没有什么分别。
基督教士不许中国信徒参加崇拜祖先的仪节,其惟一反对理由,是因为祭祖时大家都须跪地磕头,认为这是违反十诫中的第一条。这是基督教士太缺乏谅解的表征之一。中国人的膝盖不若西方人的膝盖那样宝贵,中国人都向他们的皇帝、官府磕头,新年都向在世的父母磕头,被视为常事。所以中国人的膝弯较为易于柔曲,而跪在神主牌之前磕几个头,也不会使他即因而变为一个崇信异端的人。城市村镇中的中国信徒即因此和一般的社团生活相隔绝,不能去参加大众节日的欢聚,也不便捐助这些节日的戏份。所以中国的基督信徒是差不多和本族的人不相往来的。
这种对于一己的家庭的虔敬,和神秘性义务的感觉,有时确也能变成一种很深的宗教态度,例如十七世纪的儒者颜元在老年的时候,独自出外,周历天下,找寻他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希望寻到他的哥哥和一个侄子,以便传宗接代。他是四川人,笃信儒宗,专事力行。他的哥哥失踪已经多年,他忽然厌弃教读生活,如奉神召一般的决计出外寻兄。他连哥哥的影踪都不知道,盲目找寻,这是何等艰难的事情。况且这个时期正值明朝覆亡,全国混乱的时候,遍地伏莽,旅行极为危险。但他不顾一切,冒险前行,所到之处都贴下招纸,悬赏找寻。他走了一千余里的路程,经过中国北部数省。直到数年之后,他走过某处时,被他的侄子看见了他手中所拿伞柄上刻着的姓名,知道是他的叔父,方将他引导到自己家中。那时他的哥哥已死,但他的目的仍算达到,因为果然有一个侄子可继香烟了。
孔子极为推崇孝道,其理由何在?没有人能够知道。据吴经熊博士在某篇论文所说,则是因为孔子乃是一个没有父亲的人,所以他的心理作用无非也和名歌《甜蜜的家庭》的作者其实从来没有享过家庭幸福完全一样。如若孔子幼时他的父亲尚在,则他的父职概念便不至于会这样的深刻远到。再则如若他已成年,而他的父亲尚在世,则结果恐怕更坏于此。因为,如此他即有机会可以看到他那父亲的弱点,而会觉得力行纯孝未必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了。总之,他出世的时节,父亲已经故世,并且不知道父亲葬在哪里。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告诉过他父亲是谁。他的母亲死后,他就将母亲的遗体葬在"五父之衢",这当中或者含一些故意亦未可知。后来居然有一个年老妇人将他父亲的葬处告诉了他,于是他方将母亲的灵柩迁去合葬。
这一个巧妙的假说有怎样的价值,我们不必苛求。但中国的文学中对于家庭理想的必须,确实举出不少的理由。它是以一个人还不是一个单位,而只是家庭单位中的一分子为出发点。由"生活潮流"假说(这是我所题的名称)所具的生活观念为之支持,而由认力行天性为道德和政治的最后目标的哲理证之为正当。
家庭制度的理想和个人主义的理想显然不能并立。一个人终究不能完全独自一个人过一生。照这样的个人观念,太缺乏实在性。我们对于一个人如若不认他是一个人子,一个兄弟,一个父亲,或一个朋友,则我们当他是个什么东西?如此的个人将成为一个形而上的抽象物。中国人的心理都偏于生物思想,所以他们对于人类自然先想到他在生物上的关系。因此家庭即自然成为人生中的生物性单位,婚姻也成为一件家庭事件,而不单是个人事件。
和这种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对照的就是家庭理想。在这种理想中,人并不是个人,而被认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家庭生活巨流中的一个必须分子。这个就是我所谓"生活潮流"假说的意义。人类生活就整个而论,可以为包括多种不同的种族生活潮流。但人们所能直接触到和看到的只有家庭中的生活潮流。东西两方都有家庭如大树这个譬喻,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这大树上的一枝,借着树干而生存,尽他协助树干滋长下去的本分。所以就我们所见,人类生活显然是一种生长或连续作用。在这当中,每个人都在家庭历史上有一番作为,尽他对于整个家庭的义务,不过成绩有优劣,有些替家庭争到光荣,有些使家庭蒙受恶名。
家庭意识和家庭荣誉的感觉,或许就是中国人生中惟一的团体精神或团体意识。家庭中每个分子因须振其家声,必须好好地做人,而不得遗羞于家族。他应该和一个球员一般将球推向前去。败家子不但是个人之耻,也是全家之羞,正如一个球员失足而被对方将球抢去一般。凡去考试而得题名金榜的好像是一个获得胜利的球员,光荣不但属于他个人,也属于他的一家。考中状元或不过一个三甲进士的人,光被全族,使全族的人甚至连亲戚和同乡都受到精神上的兴奋和实质的权益。即使在一二百年之后,乡人尚会夸说某某年本乡怎样出过状元。从前人中了状元或进士时,全家全乡都举行庆祝,荣归挂匾,大家何等欢欣兴奋,觉得荣耀非凡,人人有份。和这个相较起来,现代的学校毕业接受文凭时是何等的冷静缺乏兴趣啊!
在这一幅家庭生活的景象内,其变化和色彩有很大的伸缩余地。人们须经过童年、成人和老年。这几个时期先由别人养育他,再由他去养育别人,最后于老年时重复由别人侍奉他。起先他尊奉别人,受别人的指挥,等到成人以后,他便渐渐地受人尊奉,指挥别人。更重要的,女人的插身于家庭之中,使这幅景象增加不少色彩。女人在连续不断的家庭生活中不单是个装饰品或玩具,也不单是一个妻,而实是这株家庭大树的一个关系生存和必须的分子。因为使连续成为可能者即是女人,而家庭中各个支派的盛衰也是以所娶来的媳妇的体质心性为依归。一个聪明的家长,于选择媳妇时,必注意她的出身是否清白,正如园丁对于接果树的枝必须加以选择一般。很有些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或苦或乐,都以他所娶的妻为定,而未来家庭的整个性质也由此而决定。孙子体格的强弱,性情的优劣,完全以媳妇的体格性情为依归。因此就产生一种根据于遗传性的无形的,界限不分明的优生学,注重于门第的高低。实则也无非是家长对于未来媳妇的体格姿色和教育的一种取舍标准。普通的标准大都着重于她的家教。依传统的说法,最好的媳妇应出于勤俭书礼之家。有时候家长发现所娶的媳妇不贤惠时,他便要咒骂亲家的家教不良。所以为父母者又多出了一种教养女儿将来成为好媳妇而不致贻羞家声的责任,例如不会烹饪,不会做年糕之类,都须视为没有家教。
依照这种家族制度里边的"生命潮流"假说,永生几乎是可以看到可以触到的东西了。一个祖父看见孙儿背了书包上学校,便觉得他好似已在这个小孩之中重新生活。他用手去抚摸这个小孩时,他即感到这就是自己的血肉。他的生命不过是家庭大树上的一枝,或永远向前流去的潮流中一部分。所以他虽死也是快乐的。因此中国的家长所关切的事情就是:亲见男婚女嫁,视为比将来自己所葬的坟墓或所睡的棺材更重要。他必须亲眼看见媳妇或女婿是怎样的人,方始放心。如若都是很好并且满意的,他便可以含笑而逝,一无遗恨了。
这种生命概念的结果:使一个人对于任何物事都有一种伸长的见解,而不再认生命为始于个人,止于个人。球队当中虽有一两个守卫中途退出,但他们的位置即刻有人填补,而球赛依旧可以继续下去。成败也因而变换了性质。中国的生活理想是:做人须无愧于祖宗,并且无愧于自己的好儿子。中国官员在辞职时每引用下面这两句老话:
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
一个人最不幸的遭遇或许就是儿子不肖,不能维持家声、保持家产。一个富翁看见他的儿子好赌,就觉得他半生辛劳所积聚的家产不能保持。如果儿子失败,这失败便是绝对的。在另一方面,一个眼光远大的寡妇,她如有一个五岁的好孩子,她就能含辛茹苦历尽艰难去教养他。中国历史中这种守节抚孤的女人很多很多,期望经历多年苦况之后儿子成人,一旦飞黄腾达。蒋介石就是这类事件的一个最近榜样。他幼时和寡母常受邻人的欺侮,但寡母因有这个儿子,终愿奋志抚养。寡居的母亲,由于她们的富有实际见解,常常教养出才德俱优的大人物。这桩情形使我觉得单以抚育儿童而言,父亲竟是不必要的。寡妇的笑声最响,因为她总是末了一个发出笑声的人。
因此,生活在这种家庭方式之中是令人满意的。因为人生的生物性各方面都已顾到。此即孔子所关切的事情。依孔子的见解,政治的最后理想原是异常属于生物性的。他说:"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话不单是对于枝节问题的一种表白,而实是政治的最后目标,所以尤堪注意。此即人性学者所谓的达情哲理。孔子意欲使一切人类天性都得到满足,以为必须如此方能使人在满意的生活中得到道德的和平,而只有道德的和平方是真正的和平。这是一种政治理想,其目的在于使政治成为不必要。因为这种和平是发于人类本心,极为稳固的和平。
-END-
往期精彩
状物篇秋天里的植物
秋天的音乐/冯骥才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林清玄:城市不是没有秋天
荐读
罗兰:秋颂
最好的相处:欣赏彼此的好,懂得彼此的苦
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
贾平凹
冯骥才《猫婆》
一个失血的村庄
美文张晓风:我喜欢
贾平凹:终南山的秋天
林徽因
十月独行
林徽因:秋天,这秋天~
诗享
《秋日黄昏》海子
舒婷《秋天的情绪》
央视主播李修平朗诵:《月光下的中国》
贾平凹:落叶,欢乐时须尽欢乐
赵丽宏西湖秋意(节选)
泰戈尔《生如夏花》
林徽因《一片阳光》
三毛:母亲一生的故事
冰心:荷叶母亲
美文
《听听能冷雨》
余光中经典:天真是我们重新出发的起点
吴念真:我们的孩子很寂寞
池莉:一生只做一件事
陈忠实丨火晶柿子
舒婷最美诗歌:《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
林徽因《雨后天》
林清玄九首唯美小诗
路遥:你只有依靠自己,不能混着活下去
余秋雨:坦然的心,最美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
梁实秋:把快乐装进心里
储存阳光,必有远芳
席慕蓉那一轮明月
季羡林:缘分和命运
迟子建:萤火虫一万年
《瓦尔登湖》:心宁静,行更远
余光中:绝色
北岛:枫叶和七颗星星
林徽因:十一月的小村
杨绛:喝茶
海子《以梦为马》
余光中:猛虎与蔷薇
拜伦: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朱自清经典名句
浅醉流霞,轻付梅花
汪国真:冬天
林清玄: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宗白华:《流云小诗》二首
冬天的美,尽在这十首诗词里
季羡林:喜鹊窝
汪曾祺:随遇而安
梁实秋:北平的冬天
泰戈尔:美丽的邻居
毕淑敏:青虫之爱
丰子恺论时间、梦与闲居生活
梁实秋: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林徽因《静坐》
梁实秋:雪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迟子建:暮色中的炊烟
鲁迅:《雪》
现代诗《过去的年代》
贾平凹:进山东
席慕蓉诗歌《回眸》
毛主席《心之力》全文
林海音
窗
贾平凹:中年人最好的活法
中国最美十首现代诗
散文
看10位名家笔下的雪景
苏轼笔下的冬天
冰心:谈生命
春天: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
赏析题丨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梁实秋:谈考试
蔡元培:读书的经验
过年作者:老舍
毛姆:生活的答案
贾平凹:河在峰头流过
名家散文孙犁《老家》
美文春天的诗,丰子恺的画
名家笔下的春天
宅在家,像汪曾祺那样,尝试自己做美食
贾平凹:月亮是一面镜子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醉冬酿
中国最美的10篇古文
杨绛:久处不厌,才是家
莫言:拾馒头的父亲
周杰伦:你可以不平凡
生命赋
贾平凹《喝酒》
毕淑敏:幸福需要被提醒
贾平凹: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
季羡林:听雨
林徽因:一片阳光
艾青:愿春天早点来
贾平凹:要活得有趣
我对黑暗的柔情(迟子建)
贾平凹:关于写作的建议
周作人精短散文:鸟nbsp;声
乡土散文:小小煤油灯
张炜散文:人生麦茬地
余光中:好好说话
席慕容:中年的心情
在文学中寻找光
梦里槐花香
席慕容,写给幸福
张爱玲《迟暮》
叶芝:披风、船与鞋子
三毛:惊梦三十年
茅盾:樱花
叶芝:披风、船与鞋子
陈忠实: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张抗抗:富贵随处可见高贵屈指可数
韩少功:怀念劳动
池莉:阅读,让生命高贵而优雅
课文
蝴蝶的家
麦田里的童年
叶嘉莹:如何读书
泰戈尔:生如夏花
美文
五月的语言
汪曾祺:《结婚》
好好睡觉,好好生活
梁晓声|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一碗故乡的面
生命的馅
布谷声声催麦熟
桑葚红了
蝎子山中的精灵
余华
麦田里
乡土散文:儿时的麦草垛
看日出——蔡淳佳
作家笔下别样的夏天
迟子建|光明在低头一瞬
杨绛《读书苦乐》
蝎子山中的精灵
经典
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
叶圣陶名作《稻草人》
席慕蓉:中年的心情
不只是一棵树
梁实秋:早起
冯骥才
感觉
冯骥才:苦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毕淑敏:柔和
贾平凹:地平线
苏童:生活是音乐剧
夏天
村上春树
张爱玲:心愿
汪曾祺《夏天》
赫兹利特:愉悦的恨
安房直子《萤火虫》
夏天的一条街道
季羡林:听雨
汪国真:雨的随想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父亲爱的粽子
贾平凹《风雨》
村上春树丨猫的冷酷与智慧
梁实秋:谈考试
月光手帕
莫言:陪女儿高考
培根《谈读书》
余秋雨沙原隐泉
泰戈尔经典:美
泰戈尔:路在脚下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纪伯伦:四季
梁实秋:女人的艺术
席慕蓉:种种可爱
季羡林:清晨是可爱的
丰子恺《梧桐树》
萨缪尔《青春》
汪国真诗歌
李森祥:台阶
张爱玲:完不了的话
琦君:桂花雨
地瓜芽地瓜蔓(泥土芬芳)
席慕蓉:心灵的对白
林清玄《阳光的味道》
李汉荣:星空
贾建霞:为美负责
三毛:我喜欢你
陈忠实:生命之雨
池莉《晤雨》
雪莱诞辰
《致云雀》
莫泊桑:幸福
蒋勋:叶子
王鼎钧《脚印》
泰戈尔《榕树》
《屋檐下的麻雀》
韩文友
孩子,你那边有雨
李汉荣:夜晚的河流
伞下人生,开合之间
张炜:荒岛上的小屋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窗》
安房直子《狐狸的窗子》(节选)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贾平凹:听,生命的水声
韩少功:生命
余光中:花鸟
冯骥才:老夫老妻
张爱玲:落叶的爱
林清玄:美丽的心
北岛:桔子熟了
林语堂:生活的乐趣
《风筝》贾平凹
陆蠡《秋》
余华《家徽》
林语堂:循着季节去生活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魏巍《我的老师》
毕淑敏:造心
李文莉:叶子
王朔:谁也不会年轻很久
叔本华:论健康
林徽因笔下的秋天
鲁迅《秋夜》
鸟的天堂
巴金
冯骥才:黄昏时听音乐
张晴:心中盛开的向日葵
刘亮程:永远一样的黄昏
黄永玉《可以原谅,不能忘记》
村上春树:请认真生活
《乐命》三毛
林清玄《麻雀的心》沈从文
月下
侯志明|灯如红豆
叔本华
论心灵的宁静
林徽因:彼此
毕淑敏:目光就是镜子
林语堂:冬至之晨杀人记
川端康成:石榴
杨绛
《风》
韩青:无我之境
高尔基:早晨
贾平凹《对月》
汪涵:叙述总是力不从心
屠格涅夫一朵小花
林清玄丨晴窗一扇
莫言:文学使人胆大
梁实秋:衣裳
留几枚柿子在树上吧柯灵:红叶心灵登高冯骥才
冬日絮语
曹文轩:乌鸦
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
张爱玲《秋雨》
蒋平:凝望生活
贾平凹:冬花
铁凝:真实的心跳
季羡林:听雨
林清玄:秋天看枫叶
宗璞:报秋
钱钟书《吃饭》
泰戈尔:昼夜
安徒生:好心境
王安忆:关于幸福
林清玄:惜福
巴金《海上日出》
雪的散文
苏童: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
梁实秋:把快乐种在心里
余秋雨:《阳关雪》
郭沫若《银杏》
李晓光《红泥小火炉》
毕淑敏:附耳细说张晓风我有
贾平凹《冬景》
丰子恺:初冬浴日
毕淑敏:柔和的力量
林清玄:至死靡他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高尔基:时钟
阎连科《冬天,园子里的流浪猫》
林海音:冬阳·童年
曹文轩:柿子树
严歌苓:蛋铺里的安娜
铁凝
火锅子
茅盾:冬天的味儿
冰心:《梦》面对孩子(余秋雨)
王蒙:冬雨
杨绛:人生的价值
贾平凹:心系一处
史铁生:没有生活
李娟
恰好
太宰治:心之王者
毕淑敏:恰到好处
梁实秋:雪
林清玄:什么是有品质
王安忆:夕照
刘墉:你是我绑来的人质
林清玄:发芽的心情
张晓风:缘豆儿
三毛:《不死鸟》
三毛:不负我心
梁实秋:中年
松浦弥太郎:人生的行李
三毛:饺子大王
梁晓声:墙
蒋勋
不忍
范曾:灵魂·眼睛·语言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
与你共黄昏,问你粥可温
冯骥才:远去的故乡
丰子恺:离开太久的地方是故乡
林语堂丨论躺在床上的妙处
丰子恺:水仙花
老墓碑
安徒生
亦舒:四季
季羡林
花花世界梦
贾平凹:从容安宁
冯骥才:时光
汪曾祺吃事
朱自清:看花
冯骥才:年意
林清玄:《谈过年》
丰子恺:一年好景
林海音好日子
莫怀戚家园落日
贾平凹:风筝
汪曾祺:葡萄月令
爱默生相信你自己
杨绛:让对方放心
冰心《笑》段奇清底蕴刘绍棠《榆钱饭》
宗璞《花的话》
余秋雨闲读梧桐
梁遇春:春雨
张中行春风吹又生
张晓风:温馨的瞬间
季羡林:槐花
毕淑敏:家问
徐迅|春天的速度
毕淑敏:回音壁(苏)沃罗宁白桦林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余秋雨|夜雨诗意
王安忆:从黑夜出发
柯灵:故园春
陈忠实:收获与耕耘
丁立梅鸟在啄我的窗
刘江滨:草的事
罗兰:心灵上的舒展
朱自清《春》
林斤澜《春风》
萧红:小城三月(节选)顾城:读书让人心生苍凉
李娟
读书
梁实秋:顺理成章
叶圣陶安静的睡眠
林清玄精短文10篇
清明节话“清明”
杨绛:喝茶
毕淑敏:童话中的苦难
陈忠实:蚕儿
毕淑敏:爱惜灵魂
季羡林:一寸光阴不可轻
张抗抗《向日葵》
贾平凹《晚雨》
冯骥才:麻雀
朱德庸:窗子里和窗子外
王小波:向限度挑战
琦君:童眼观戏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乐趣,是幸福的真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