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一阵急促的鸟叫声打破了屋子里的寂静。我睁开眼,看到拉满的窗帘四周微微泛开了光影。
天已蒙蒙亮。
01
我躺在床上,保持不动,生怕稍一动作使被子发出如揉捏印刷纸般的声音。鸟叫声已经够喧闹突然,足以影响正在熟睡中的父子俩。我一边急于想知道窗外是什么急躁的鸟儿,一边思考这被套是什么材质,竟然能发出如此质感的声音。眼球左撇撇,右撇撇,不好!原本趴着睡的小咪此时抬了抬头,睁了睁惺忪的睡眼,因为睡袋太沉重而费力地翻了个身。接着,一声清楚明白的“姆妈”传来。小咪醒了。
其实,我正等着这一刻。
“Timmy,窗外有小鸟,我们去看看吧!”
显然Timmy还没有完全清醒,但是可爱的宝贝被吵醒了也完全没有脾气,“还要睡觉觉。”他说。
“好的,你再睡一会儿,妈妈去窗口看一下鸟儿,好吗?”
“好。”自从学会了说好,Timmy总是很爽快地说“好”。
我急急忙忙掀开被子,套上浴袍,跑向窗边,钻进窗帘里。对面的砖窑文化馆红色的身影立即映入眼帘。这时的馆子染上了一层微微泛红的光晕,使整个红砖铺就的建筑熠熠生辉。
晨曦中的砖窑文化馆
遗憾的是,那些扯着嗓子聊天的小鸟已经销声匿迹,只有两只麻雀安安静静地伫立在南侧的灰瓦屋檐上。鸟儿莫非是来喊醒我观赏美景的,完成任务就走啦?
“妈妈抱!”我在窗口没站一会儿,Timmy就在床上按捺不住了。他爸爸扭了扭身子,继续呼呼大睡。这简直是每天早上我们三个人的生动写照。爸爸永远是喊不醒的那个。
我用小被子将Timmy裹住抱起来到窗前,隔着窗仍能感受到阵阵凉意。此时的鸟儿都已经飞走了,我们只能四处张望。
早晨的阳台
“嘎嘎!”Timmy兴奋地喊道(他把鸭子喊做“嘎嘎”,把公鸡称作“guoguo”)。我朝砖瓦文化馆与民宿之间的小河道望去,河面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白雾,水里映着参差的影子。淡绿色的河水被温柔的晨曦唤醒,水光已有些许明亮,像是青团的光泽。一只小鸭子急速划过水面,留下一道水痕,随即便消散了。接着,不远处探出水面的水草旁,又出现了两圈水波,向四周荡漾开来。
砖瓦文化馆和民宿之间的小河道
“Timmy,你看,还有小鱼儿在戏水呢!”
“鸟鸟!鸟鸟!”Timmy依旧在自己的世界里。
“哪里?哪里?!”
“喏!(意指那里)”
顺着小咪手指方向,果然!一只雪白羽毛夹杂着黑色斑纹、比麻雀略大的鸟儿停在了阳台的灯笼上。还没有定睛看够,一阵不知从哪吹来的麻雀风把它带走了,他们的身影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失在空中。大自然总是给你稍纵即逝的美丽,惹人遐想。
这只鸟儿形单影只,优雅大方,早上叫醒我的那吱喳声恐怕只能是这些永远精力充沛的小话痨们了。
东面走廊上的灯笼
02
我们的阳台是朝西的,因此起早也无法欣赏到深秋美丽的日出。于是,母子俩决定叫醒爸爸,带上他的家伙出门去田野上追逐太阳。
但是啊,有一点我已经深有领会,和一个未满两周岁的小孩出来,我们的脚步至少得放慢半天:
如果我打算一天玩两个地方,那么做好玩一个地方的打算。
如果计划两天玩四个地方,那么基本上只能玩两到三个地方。
我们本准备下楼去拍日出,结果还没下楼梯就已经卡住了。Timmy玩起了走廊栏杆上略有弹性的铁绳,拉一拉,扯一扯,松弛的铁绳,紧绷的铁绳,都感受一下。伸出头看一看,再拎着来回走走。就这样,我们大概滞留了十几分钟。为了追到太阳,爸爸先走一步。
阳台上玩栏杆的Timmy
等爸爸拍完照回来,我们俩终于已经挪步走廊尽头的楼梯了。Timmy扶着楼梯上上下下,摸摸螺丝,弹弹铁绳,乐在其中。大人们总是催着孩子们往前赶,和时间赛跑;可是,我们怎么跑得过时间呢?还不如跟随心的律动,做自己喜欢的事,创造当下的体验吧!
跟随小孩的脚步,大人也得此机会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思考。
早晨的长白荡
我们走下楼梯,来到了一个院子里。向南望去,是一面墙头堆着水磨方砖的白墙,一张L型的石凳,脚下是种满了铜钱草的石槽;院子西北角是一棵不高不矮的桂花树,东南角是略高出墙头的紫薇,一绿一黄,一高一低,相映成趣。隔壁院子里的紫薇从西南角的墙头溜进来,影子到我们的脚下、石凳上。
捡鹅卵石的父子俩
采铜钱草
搭汉堡
大功完成!石头夹心汉堡!
一个小小的院子将现代简约风格与江南水乡的韵味、苏州园林的精巧完美融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副古朴而又清丽的工笔画呀。
这让我想起了昨天下午去过的锦溪古镇。
一进古镇,往前走几步,可以看到左边是溪客轩,前方是一座建在水上的精致典雅的无名亭子,配上后方水天苍茫的陈墓荡作为映衬,熟悉的江南味道扑面而来。
怎么来描述溪客轩呢,我想,如果让一个画家来描述会更容易。抛开周围的基础设施和脏乱环境,这简直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呀,只有画家才知道,从哪里着笔,如何描摹其轮廓其色彩其结构,不像亭子也不像廊子,更像是一个坐着可近观其精巧,站着可远眺秀丽的陈妃水冢的站台。
竹子不知从什么时候从墙缝里偷偷长进来,好像墙上开的口子不够它看的,非得挤进来才能一窥全貌。
溪客轩
叶圣陶先生曾经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写道: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
讲的不就是祝甸民宿的院子和这个溪客轩嘛!游走在苏州,时刻可以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子,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03
回到我们这次的民宿,其实也有来头。
原舍·祝甸共10栋房屋,我们住在#2#栋的二层
话说,锦溪镇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谚语。数百年前,祝甸村是屈指可数的砖瓦生产中心,彻夜通红的炉火照亮着村里的夜晚。
和民宿管家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对面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砖窑文化馆的澱(dian)西砖瓦二厂旧址曾经源源不断的向紫禁城运送金砖。我们住的原舍·祝甸民宿,前身就是对面砖瓦厂的配房仓库宿舍。
金砖制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从泥土到金砖需要经历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用时将近两年。因此在明朝的时候有一种说法,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
据说,今天北京紫荆城的太和殿地面上铺着的块寓意着“江山永固、基业安稳”的“金砖”均来于锦溪祝甸。作为金砖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金砖和砖瓦元素在民宿内部和外观上随处可见。
民宿大厅的地砖是现代仿制金砖
屋檐上的环保仿制灰砖,地上铺的水墨地砖。
淡灰色与白色对衬,配上草木绿色,安静又闲适。
第一天晚上,我们在民宿的大厅里享用当地的特色小馄饨和奥灶面,正好大家在给一位民宿管家过生日,便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蛋糕,气氛热闹而又欢畅。Timmy在大厅里到处探索,和管家们玩得不亦乐乎,久久不肯离去。
夜晚的房间内部,竹制的吊灯,竹制的屏风等。
竹子元素随处可见。
有时候,我觉得,就如台湾最美民宿“天空的院子”创始人何培钧所说,最美的风景不是山,不是房,而是人,人和人交会时的那种氛围;在巷子里随意吃点小吃,老板都能和你聊几句;走在路上眼神交汇时,都是微笑以对,这些才是最难得的。
第二天早上,我们吃完早饭,走出民宿坐在小河尽头的石凳上,远眺那曾经繁忙的长白荡如今平静而迷人。
长白荡
Timmy吃着他最爱的“耙耙”(所有长得像耙耙柑的水果,他都称作“耙耙”),我想着何培钧的话。的确,这是最难得的。美丽的风景和建筑外观固然重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连结,才是文化得以传承的最关键因素吧。
作者介绍:
我是蕾拉妮Leilani,本亲子旅行栏目#我们仨#的作者。
我是一位2周岁孩子的妈妈,自从生活中多了一个生命,我的旅行就换了一种方式。我们的旅行开始从喧嚣的城市走向宁静的田野、山野、河海边。
闲暇时光,一辆车,三个人,去一个纯粹而又美好的地方。安安静静的,感受着心慢慢沉静下来,体会到浮躁一点一点消散,暖暖的爱在空气中弥漫。
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旅行方式,就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们爱护原创—
文中所含部分图片来自原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