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
优秀习作
习作一:写景片段
25.凤凰古城
初识凤凰古城,便被她深深吸引。这里四面环山,东、西、南、北四门错落有致。走过狭长幽深的古巷,出得东门古朴的城墙,映入眼帘的则是另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清澈的沱江从山头缓缓而下,古色古香的吊角楼紧紧依偎在两岸;天色渐晚,一串串红灯笼顺檐垂下,两岸灯火璀璨。此时正有乌篷船顺流而下,只见艄工船头竹杆一点,挂了红灯的舟便滑行了数米。和着濛濛细雨向下游望去,但见江上星星点点,仿佛身处水乡仙境。再看两边堤岸,店铺林立,各有风格,人头攒动,乐声振耳。真是一座诗情画意又现代感十足的不夜城。(王以成)
点评:
这个片段呈现是凤凰古城的一幅夜景图。作者驻足在沱江边,以此为观察点,从江的上游写起,写到了江边的楼檐灯笼,江中的撑船艄公,下游的点点灯火,描绘了一幅古朴与现代感交融的古城新貌。
26.雨中麦浪
望着那一片片的金黄,我竟有些陶醉了,不由得驻足凝望。金色的麦田方方正正,一块块界限分明,像一块块诱人的奶酪。原本飘飘洒洒的小雨变大了,在凉爽的微风吹动下,那一片片麦田也活泼起来了,远处那一片片小麦率先倾斜随风倒去,后面的一片片小麦也欢快地前赴后继,不一会儿便形成了壮观的麦浪。像是汹涌的海面——后浪推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却又连绵不断;又像是舞动的黄绸,柔顺而有动感。看着起伏不断、汹涌澎湃的波浪,霎那间,感觉时间仿佛凝固在这一刻,也像是相机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永远定格下来。但不同的是,眼前的景又分明是静中有动……(魏睿泽)
点评:
这个小片段展示的是作者雨中观赏麦浪时的所见所感。他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麦田在风雨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动感,让这幅画面的美得以充分的展现。
27.公园一角
秋天的公园里真是色彩斑斓。枯黄的落叶散落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宛如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走在上面沙沙作响。菊花早已绽放,争芳斗艳,秋临人醉,花色迷人。她们白得如雪,红得似火,黄得若金,散发着芳香。草坪片片染黄,小草依然绿得生动,迎风傲视着一切。向远处望去,老人们沐浴在阳光下,三五成群坐着、站着闲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美景;小孩子们将那些落在草丛中的花瓣捡起,像惜玉一样捧在手里,忽然散向空中,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秋,就是这样无拘无束的绽放着!(韩易洋)
点评:
这个片段选取的是自己驻足公园一角时的眼中所见之景。小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去描写,有眼见的花色,有嗅到的芬芳,有感受到的秋的奔放……很有意境美,读者也从中能感受到物的芳华,人的闲适,景的宁静。
习作二:龙门石窟游记
文/石佳雨
洛阳城,是我极向往的地方,只因那句“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在我的遐想中,应有许多曹植一样的少年才子,在城郊扬眉浅笑。怀着同少年阎连科对洛阳一样的向往,暑假七月,我踏上了去龙门石窟的路。
下车,竟有些不知所措,人比想象中多得多,闹哄哄的一片。抬眼望去,自拍杆在头顶晃来晃去,发出刺目的反光。于是,忙低下头去,向前小步走去。
很快,进入了万佛洞,着实震惊,四周密密麻麻的小坑中,铺天盖地的小佛坐在其中。但仔细看去,有好些石壁中是空的,只有浅浅的凹陷。心下不解,这是没来得及完成,还是……顾不上细想,随着人流继续。向前走,佛崖上遍布大大小小的石窟,致使许多石窟中的佛都没有了头,有些甚至整个不见了。心中觉得骇人,却也并未多问。游走间,并没有预期的激动,只觉得黯然失语,也许是因为这里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吧。
终于到了奉仙观,这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露天佛龛。抬眼看到卢舍那大佛的那一眼,好似血液凝固,全身的毛孔收缩住。大!太大!高近20米,脸庞丰腴而柔和,眉梢下吊,眉眼温润如水,庄重而亲切。一时惊叹不已,除“鬼斧神工”外,再无法形容。这是真正的“多少工夫始建成”!顿时感觉时光流转,自己似乎做了一场悲欢交错的梦。梦中,菩提树沙沙作响,几缕溶溶的月色透过树的缝隙,洒落在东风吹绿的草地上。
目光自然地下移,却又是一番触目惊心,大佛的双手已然消失无踪,旁边的罗汉,菩萨也残缺不整,有断头的,也断手的。
据讲解员介绍,龙门石窟从北魏初建,至宋朝大体完工,其间可以说是历经磨难,完工之后也曾遭到大肆破坏。每逢战乱时期,中原都是主要战场,龙门石窟曾作为官兵的食宿之地,造像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而龙门石窟依山而建,龙门山石质为石灰岩,便于雕刻,但风吹雨淋日晒同样会很快使其受到破坏。而人为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最主要的是19世纪20、30年代外国文物分子的大肆破坏盗取,这个可以从很多龙门头像存放在纽约博物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等得到证明。
听着这些讲解,我不由得感到一阵难过揪心,这里,可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啊,竟然就这样让历史在风尘中零落成泥,走向消亡?
再次抬头,卢舍那大佛坐于一片喧嚣之中,目光沉稳坚定,似乎并不在意这一切的受损、破坏,那柔和的眼神好像在告诉我,无论遭到何种毁灭,摧残,只要合掌、闭眼,静下心来,远离人世间的喧嚣,就不会让自己在一味的痛苦中迷失,反而,会更坚定地成长起来……
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凝视大佛那庄严平和的面容,心里竟好像生出几丝凉意,可不是吗?喧嚣、浮华,不过过眼云烟,境由心造,心中有坚定的信仰,足矣。
像是突然悟到了禅机般。天,飘下了小雨,择一处石窟,闭眼,合掌,静下心来。
南风微凉,我心即佛。
点评: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喧闹的人群、残缺的塑像,一切似乎都与想象中的佛教圣地相去甚远,这让小作者内心沮丧而复杂,但又因为卢舍那大佛那庄重亲切的面庞、沉稳坚定的目光,让其顿悟“境由心造”的道理。全文以行踪为序,突显了自己游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表达了自己所感所悟,很有感染力。
习作三:在莫干山,我愿成为一根毛竹
(此为教师下水文)
一,竹乡盛会
我来了!又一届莫干山赏竹盛会。
心急火燎,我们的汽车犹如非洲花豹,风驰电掣般地到了莫干山景区大门口。我兴奋无比,心里似乎有几头麻雀在乱撞。我们同行者在门口合了影。
二,竹的浪漫
步入竹林,就是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那破土而出的黄褐色的竹笋,好比一个个炮弹,蓄满了精气神,似乎在整装待发。白节的是新竹,穿着光滑莹洁的外衣,摇曳着婆娑的竹梢,在兄弟们中间不停地嬉闹着。那些青黄色的毛竹,水桶般粗细,分明是竹海的巨人,顶着白云,踩着大地,是莫干山的灵魂和象征!是天地间的灵气和雨露滋润的精华!我仰视英雄,肃然起敬。
坐在竹林里,竹叶铺就的地面,犹如一床鸭绒。抚摸着清香的竹子,眼前出现了冬天的雪、凛冽的风、惊悚的雷。我为竹的坚强无惧而感动,更为具有竹一样品格的人自豪!
站起来往前走,忽然听到一对青年男女愉悦清脆的笑声。如玉珠落盘,如黄莺鸣叫。是竹海的神力把年轻的声音变成了天籁之声。我祝愿他们的爱情就像这翠竹一样永远长青。
出了竹林,便见一挂清泉从天而降,如蛟龙,如银柱,声音轰然。落在潭底,溅起了无数的珍珠。那绿潭之水,分明是竹的体液,清凉、柔和、温顺。潭边,干将和莫邪夫妇借竹泉在铸剑。我似乎看见,长剑倚天起奇风,回首惊动潭蛟龙。竹子啊,您竟然是那样的悠久和不可战胜。
三,竹的功德
来到山下一村,游人如织,店铺如梳。放眼望去,满眼皆竹。
当地乡民,头戴竹笠,身背竹篓,装着竹笋,热情地招徕顾客。买几个竹笋,就是买一份甜蜜的咀嚼。
蹲下身子,看街旁满是竹器:竹篮、竹床、竹凳、竹椅、竹榻、竹扁担等等,凡你所想,应有尽有。
我买了两把“不求人”,挠挠背,就会想起竹子。竹子是我好友,我要把它置于枕旁。买了两把竹扇。心想,回家后画上几只小鸟,挑出几株兰草,染上几朵红梅,也是了了我的心愿。
坐到农家饭店里,一会儿,喷香的竹筒饭端了出来。菜肴装在竹碗里、竹盆里,拿着竹筷,别有感触。最后一菜是竹笋煮野猪肉。其香无比,其鲜无比,尤其那竹笋,嫩而不烂;那肉,鲜而不腻,再咪上几口竹叶青,真正活神仙也!
下午四点,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莫干山。留在我心里的一句话是:
我愿变成莫干山的一棵毛竹,把美丽和博爱洒向人间。
习作四:散落
文/熊巧敏
因为一种隐秘的情愫,我朝着凤凰古城狂奔。
走进古城,已是下午时分。阳光恰到好处地在亭台楼宇间游弋,沱江润润的水气扑面而来。古城是精致的、悠然的,舒缓的。游走在青石板路上,像一个隔世的魂灵,在茫然天地间,找到了一种皈依。
在长夜的明灯下,和丽丫头一起,在这座早已喧闹不堪的古城里穿行。各地的语言混杂成一碗酸辣的苗家汤。我是喜欢那些苗家的刺绣和银饰的,看见别人例行公事穿上又脱下的苗服,算是脱掉了她的神韵。真正的苗家妇女,却是在江边举着高档相机给游人拍照的人。她们用竹编的背篓,白色的橡胶水桶,将这些苗家的服饰泊在江边。不停地询问着过往的游人,像是要拉人进入一场只属于她们的一场盛宴。
沱江就在脚下,她的两岸,夜夜高歌着悲欢离合。酒吧沿江林立,每一个门口,至少都立有一位妙龄少女,招呼着过往的行人,你也可以进去一醉方休。酒吧是热闹的,两岸一同热闹起来,便是将这座早已作古的城,活了过来。
满街满江的游人,你不知道哪些是故地重游,也不知道哪些是不远千里赶来的。这像是一种狂欢,和不同的陌生人相聚,然后分开。
我喜欢在这座古城的城墙脚下憩息,柳条混着江风,古城应该是在酒气中沉醉而泛显红晕的。那座耸立几个世纪的北门,就那样高高的站在那里,看着自己脚下不断变换的行人。他记不住我们的脸色,也记不住我们的情怀。唯一不变的就是,凤凰的夜,是多情的。
从沈老笔下的边城,我一路追随而至。原来这里不是边城,也没有翠翠,更没有傩送和她的爱情。他们是不属于这种游人如织的古城的,他们只是安然在一座离城几百里以外的一座翠翠岛上。这样也好,他们的爱本就是安宁的,是经不起这江风的暧昧的。
古城里有着七通八达的小巷,我喜欢在这些小巷里穿行。小巷里总是隐藏着让人兴奋的情愫,有坐在门口卖花环的苗家阿婆。小巷里的饭菜也是格外的香。我喜欢的,好像在凤凰都有了着落似的。一条巷子总能找到一种归属感。
古老的木窗,总是挂着一块蜡染的花布,蓝色的底子,白色的小碎花。巷子里的店铺也是连着的,而我大都只是看看。慢悠悠地在巷子里走着,眼睛在四处看着,生怕自己遗漏了那些古墙上的斑驳痕迹,那些挺立多年的围墙。
走进一家清吧,比较安静,没有DISCO,没有热舞女郎,只有一首又一首的老情歌和民谣。歌手唱得很动情,也很随意,这让人不知不觉地想起某些往事,某些人……托着下巴,安静地望着沱江两岸的灯火辉煌,仿佛散落了很多心事,就是觉着很安静,安静得感觉不到存在。和丽丫头时不时地碰碰杯,我们都不说话,只是安静地笑着……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凤凰,只是在凤凰我真的过得很自在。心不是放开撒了欢儿似的活着,而是飘着来飘着去的。
习作五:大理苍山开心游
我小时候,有一年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蹈《雀之灵》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翩翩起舞,柔美而生动的舞姿,让我感受到艺术的美。妈妈告诉我,这位舞蹈家是云南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从此,我知道了云南,并十分向往到那彩云之南走走看看。
去年国庆节,我终于圆了彩云之梦。妈妈和我到达第一站——大理。据导游介绍,大理的自然风景可以概括为一幅画——风花雪月图: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我迫不及待地想跳进画中。
上午,我们直奔苍山。仰望苍山,山势陡峭,拔地而起,山上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我们乘坐索道车,一口气到了海拔三千多米处。远眺山间,传说中的玉带云神奇地出现了:山峦之间一条乳白色的云带,长长一片,像仙女织就的锦缎,飘在半山腰,我们仿佛进入了仙境。我们继续攀登,乘着风,踏着云,不时有几声小鸟的鸣叫,好似在为我们加油。
走着走着,远处隐隐传来“哗哗”声,我们赶紧都加快脚步,我更是一路小跑,充当急先锋。突然,我眼前一亮,一股洪流顺着山崖直冲而下,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是空中的彩练,珠花迸发,犹如巨龙吐珠,冲入潭里,激起无数的浪花。满是青苔的石壁上刻着三个大字——洗马潭。我把手伸入潭水里,一种冰凉的感觉瞬间遍布全身,爬山的劳累顿时踪影全无。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苍山顶峰。蓝天下,周围的山峰连成一片,像一支阵容强大的军队。远处山脚下的洱海,犹如一条银丝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洱海又像一面梳妆镜,满天的白云和青山都尽在镜中,云影在徘徊,山峦倒立在水中,一色青青透出诗情画意。围在洱海四周的白族民居,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山水,此间山水顿时添了几分人气与活力。此时,我突然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随后的几天,下关山口,令人神清气爽的风吹着我的面颊;在上关,我躺在广阔开满鲜花的草原上,望着蓝天白云“发痴”;洱海边,一轮玉盘般的圆月下,我觉得世界是那样静美……我爱苍山洱海,我爱云南的好风光。
名师总评小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大理苍山风景图。写游记作文最简便的结构方式,就是沿着自己的旅游顺序,在脑子里再“旅游”一遍,然后用笔记录下来;其间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对素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显然,逛了一趟彩云之南,可写的内容还有很多,而小作者仅选取了仰望苍山、亲近洗马潭、俯瞰苍山这三处有代表性的景点,让我们领略到“彩云之南”的民俗风情。
习作六:海南游记
去年暑假,我和老妈去了海南。(开门见山,这是游记文章常用的开头手法。)
第一天,我们乘车驶出海口市,往郊外的万泉河开去。视野渐渐开阔,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去寻找一份难得的宁静……悠然地行驶在公路上,两边是一片片椰林,碧绿的田野,戴斗笠的阿婆……浓浓的南国风光围绕着我们。泥土混着小草的芳香,弥漫在我们周围。大片大片盛开的扶桑花与蓝天白云相接。我们坐上竹排,从宽阔、舒缓的万泉河漂流而下,两岸秀丽的风光让我应接不暇。
椰树婀娜,郁郁葱葱挺立在丛林中;绿树掩映的村舍隐约可见,炊烟袅袅;不经意间,无名小鸟擦身而过……啊!这南国的梦里水乡!(总写海南风景,下面就要具体写一些景点或项目了。)
最令我难忘的是西岛的“潜水”与“海上拖伞”。穿上潜水服,我潜入爽感冰凉的“海底世界”,虽然吞了几口又咸又涩的海水,但与色彩斑斓的珊瑚、热带鱼零距离接触,此乐何极?而“海上拖伞”玩儿是不一样的刺激,不一样的心跳!我穿着救生衣,系着安全带,被绑在降落伞上。降落伞又被拖在快艇的后面。随着快艇的启动,我在大海上空“飞翔”。
偶尔还随着清凉的海风“蜻蜓点水”——从高空突然落下,双脚刚浸入凉爽的海水又被快速提起。居高临下,鸟瞰大海!“啊——,我能飞!”我张开双臂向远方的青山,向身后的大海呼喊!(写出了在西岛玩“潜水”和“海上拖伞”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每次看到言情剧中男女主角海誓山盟:“即使天涯海角我们也永不分离”时,心中不禁会想:真的有“天涯海角”吗?到底在哪儿呢?“天涯海角”真像传说中那样
美丽吗?游览了海南的“天涯海角”后,困惑我多年的谜题解开了。(用几个问题过渡,引出后文“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仿佛一位冰肌玉骨、姿态万千的仙子,又像是人间难觅的世外桃源,令所有的风景都黯然失色。那湛蓝的海水与天空把我整个心都染成了蓝色,绵如糖的细沙像母亲的吻一般轻柔。烟波浩荡,帆影点点,奇石林立。让相机把自己定格在“天涯”“海角”。赤脚在海边奔跑,大喊大叫,释放我的感动与欢乐……
夕阳西下,独坐在一块大礁石上,静静地领略海天一色,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想过去、不知未来……渐渐地自己也被融化在这景色里……(通过描写自己的感受来概括海南之行,收尾自然。)
教师点评
1.海南之行作者游览了很多地方,但是并没全都写出来,而是选取了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两个景点——西岛和天涯海角。
2.通过这两个片断,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反而使文章显得充实。文章没有就风景写风景,而是把自己游览景物的快乐心情一步步释放出来,并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