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黄帝内经素问bull生气通

今天我带着求是的状态,探求《黄帝内经》的真理,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与本质。起进《素问?生气通天论》,内观通天的心路,荡漾在古老经典的高维能量场,渲染我当下的意识状态,认识自己,让自己活得通透,明白,自在。

感谢宋小菲老师,马春杰老师,覃业清老师,李青老师,宁可老师,等各位老师的同频共振及文字校正。

我们一起走进原文:“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强”,即阳亢。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与致病因素——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与阳气两个部分。

阳邪致病,可使阳偏盛而伤阴,为此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阴偏盛而伤阳,因而出现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则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则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尽管疾病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用“阴阳失调”,“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此外机体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至最后出现阴阳两虚。

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但它们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它们总是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互为消长的运动状态。如自然界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反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就人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正是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时,将会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以人体而言即会产生疾病。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明阴阳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常可见到的。

阴阳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其基本规律贯以八卦象数疗法的始终。 总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要想掌握八卦象数疗法,必须掌握阴阳学说。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露风”这个词相当好玩,意思是泄露内情,走漏消息。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和大宇宙之间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它们都具足宇宙内外的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我们身体内部有大量的器官,常言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这五脏主要指的就是心、肝、脾、肺、肾,它们每一个都有特殊的职责,但凡任何一个出现问题,走露了存养消息,等于说给邪气告诉了开门密码,给了邪气一个入侵地图和破解“城郭”方案,都可能给身体带来大麻烦。

“因于露风”我在这里的解读是没有做好自我的防御、保护机制,精、气、神的外泄,而导致阴阳失衡的状态。

“寒热”,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泛称发烧。八纲中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实质上“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洞泄”意思是腹泻;直泻无度。春天易感风寒,邪气滞留,滞积体内,这就是腹泻的原因。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夏天易得暑湿,“痎疟”,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夏季伤于暑邪,未即发病,蕴伏于内,至秋与凉合邪,可变生疟疾。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湿乃长夏之时气。夏末秋初,“金气”未盛,湿气仍在,故人在秋季仍有感湿之可能。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如果立即发病,可见湿气淫脾的濡泄等证。如果不立即发病,湿邪蓄于体内,日久郁而成热,至冬季降临,寒气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内热,相搏乘肺,肺之宣肃失司,而发生咳嗽等病症。《内经》原文以此为例解释“重阴必阳”的阴阳转化之理,即秋为阴,湿亦属阴,两阴相加则在冬季反见肺热咳嗽之阳证。本条提示我们,外邪致病有时并非感邪即发,而可能有一定的潜伏期。某个季节所发生的病证,可能与上一季节的养生不慎,感邪内伏有关。这种认识在目前仍有指导意义。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的时候,很多朋友因为在生活上的不注意,导致身体受寒,有些本来身体内阴寒较重的朋友,就会直接影响阴阳平衡,出现寒证,比如畏寒发冷、拉肚子、感冒咳嗽等;而身体正气比较足的朋友,当下是觉得身体没有发现有什么大毛病,但其实这个寒气会通过皮肤入侵,潜伏在三焦脂膜之中。三焦是人体之内气化的场所,又是原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的通道。三焦功能正常,则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三焦功能失常,气道壅塞,则气滞腹胀。潜伏在三焦的寒气阻塞气血的升腾流动,从而暗生内热,等到春天气温上来了,外面的热就容易触发体内的热,暴发而成为温病。

这一点最常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自认为体质好,抗寒能力足,即使寒冬腊月,也衣着单薄,偶尔也会冻得打几个哆嗦,但还是坚持要风度不要温度。其实,在这一激灵间,外界的阴寒之气,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机体。因为机体正气够强,暂时还不会有所表现,待到春天温度上升,就会以“温热”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冬天避寒就暖乃是人之常情,即使机体抵抗力足够好,也要穿上足够的衣服,宁愿温度足够也不要风度翩翩。

还有一点是进食寒凉,这一点也是现代年轻人常犯的一个问题。天上飘着雪花,自己穿着厚厚的棉袄,围着火炉吃着火锅,却还要吃个冰激凌、喝点冷饮。就这样,寒与热一起被“吃进”肚子,直接成为中焦之寒。

而冬天自然界气温较低,机体需要消耗更多阳热以维持体温,阴寒之邪得以在体内潜藏,于是,也需要待到春暖花开之际,才以“温热之证”表现出来。所以说,冬天的饮食,应该顺应四时气候。外界寒冷,饮食上就需要侧重于温热,冬天吃冰激凌之类的“反季节”饮食,对健康养生而言是不可取的。

冬天昼短夜长,很多人或因为娱乐,或因为工作,看似漫漫的长夜,一不小心就到了凌晨,正因为这种“反正时间足够,呆会再睡”的心理,反倒更容易熬夜导致睡眠时间不足。

俗话说“罗衾不耐五更寒”,冬天更是夜深寒重,有时候即便穿很多衣服,还有可能偶尔感到后背发凉。其实,这就是冬寒加上夜寒,两种阴寒之气,让我们避无所避,从而侵袭机体。因此,冬天更应该早睡晚起,所谓“与日俱兴”,才能更好地避免“冬伤于寒”,也就更少“春必温病”之虞了。

在最冷的时候好好保护自己,等到春天的时候就能少点咳嗽感冒,可以好好感受春天的生机。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一年四季气候的影响会伤到我们的五脏。李清照有首词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将息”就是保养。这是春天写的一首词,是很好的人生修养哲学。

四季之气是五行,四象天道轮值之时,顺以自然,顺以天道,应天顺时,自养天年。

我们继续走进经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精所以能够显现,根本在于五味调和。

中华文化中的五味不仅和五脏相对应,也可在饮食界找到与其匹配的一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恰似五味中的辣、酸、咸、苦、甜,五行相生相克,五味亦是如此。

五味如同五行,相生相克,调和五味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五味平衡,能让人产生丰富而享受的味觉体验。五行中,水生木,就像五味中的“咸生酸”;水能克火,而盐能克苦。

五行因叠加而变化无穷,而对应的五味亦是因叠加也是变化无穷,这样我们就理解了《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五味对应五行,你只有清静地站在最高点,才能把五行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至高点就在无极境界,在N维N趋于无穷大境界,这个时候你才能清明各个维度的酸甜苦辣咸,这样处理小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五味即为五行,五种能量状态的分布,所以阴之本在于阴阳和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五味就是阴阳的互根互生,此消彼长,对立而又统一。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因五行与五味有相生相克之能,所以藏阴精的五脏,又会因五味而受伤。万事有度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不偏不倚才达到完美。

《中道》曰:“不偏不倚谓之中,形而上者谓之道,执两用中,是谓中道。”不偏执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不偏不倚,不修不整,不执不取,不去干涉,不去渲染,道法自然,这才是三维物质和高维能量的合谐。

“气为阳,味为阴”气为阳主生长,味为阴主收藏;气养神,味养精。因此五味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阴精,其功能分别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散精化气以升阳,酸收敛阴精以生津,甘缓急以祛寒瘀,苦坚精以降气安神,咸软坚以备化精为气。五味作用于阴精,辛甘发散为阳,主发散阴精,化精为气(血)以养神,酸苦涌泄为阴,主敛阴坚精,生津降气安神。五味也有太过不及,正常五味应该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太过不及都会影响到其它。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肝属木,酸味入肝,可增强肝功能。味过于酸,则可致使肝木之气淫溢而大盛,因而克伐脾土,使脾气亏损。

五行中,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

酸能收、能涩,一般说来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这类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等证。

脾司运化功能的基础,是肝气的疏泄作用。酸味过盛,则肝气偏胜失于条达,成为实证。人体气血,实则滞,虚则行。肝气实滞,克伐脾土,也就是打破了五脏五行的平衡,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或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泛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

此外,由于脾主肌肉,其华在唇,酸味的东西吃得过多,就会使肌肉角质变厚,即“肉胝皱”,嘴唇也会失去光泽,并往外翻,即“唇揭”。同时还常出现饭量减少,饭后胃胀,大便稀,言语低微等脾气虚的症状。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敛,多食则筋易拘急,故筋病也不宜过食酸味。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盐维持着人体的新陈代谢,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秘要物质。盐味咸,咸为五味之一,五味适度则养五脏,偏嗜则伤五脏。大家看这个咸字,有心为感,无心为咸,就理解了咸和心的关系。

咸属水,中医中的水脏为肾,咸为水化,同气相求,所以咸可养肾。肾中蕴有元阴,元阳,咸滋肾水以生肝血,肾为寒水,肝为风木,水木相生。所以咸水滋肾,肾阴足才得心化精生髓,髓充才“生肝”。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但咸过多就伤肝,肾主骨,“味过于咸,大骨气劳”,骨头就出问题了。出的是什么问题呢?骨气升腾的太厉害了。

但心属火,心肾相交,就是《易经》中的水火既济卦,咸过多,肾中阴阳失衡,肾阴太过,就会上泛凌心,一是遏制心中之气,这就叫“心气抑”,二是影响心中之阳,不仅血脉,神明不得温,而且心阳不能下降,肾阳不得温,水火不济。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唐代王冰注曰:“甘,多食之,令人心闷。甘性滞缓,故令气喘满而肾不平。何者?土抑木也。衡,平也。”

甘属脾,属土,吃的特别甜,如果土太多的话就是“土多火晦”,过多的土把火盖住了,这个火就着不大,火不旺就会出现“心气瑞满”,吃过多的甘甜后,土太盛了,“肾气不衡”,太盛会出现脸色变黑。为什么会变黑?赤是属心,青是属肝,肾是属黑的,脾是黄色,肺是属白色的。当土太盛的时候,土克水,水就是肾,脸就会出现黑,黑其实就是肾气出来了。肾气本来是要藏起来的,跑到脸上来了。

这个黑色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五色,它有一种气在,透露出精神和健康,脸上的色,我们大多叫“气色”。人体内有五脏,五脏有五气而成五色,此五色积于人体质内,散发于骨骼之中,从嘴巴吐出为人的声音,表现在手上是人的纹理,表现在脸上是脸部的不同相貌。看人气色其实是说看人的气和色,气在皮里面,色在外面,气是根,色是苗,五脏之气行于皮下为其,塑造出人不同的神色,散发在外是色,给人不同的感觉。

色是形体颜色的意思,看人的色也就是人脸上的颜色,还有看人脸骨骼皮肤的形态。气则是隐藏于皮下的,人的五脏之气的旺衰不同构造出人不同的气色,如肝不好的色黄,肝脏好的色青白;气也是人五脏之气和人心态所塑造的气质,如心脏不好的女性看起来娇弱。脸黑无光是肾脏;脸红血淤暗是心脏;脸眼都黄还泛油光是肝;脸苍白皮肤干是肺;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是脾脏。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苦是属心的,属火的。“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过于苦了之后,火就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过的问题之后,影响到的是土,脾胃都是属于土的。脾气本来是要运化的,但是它运化不动。胃气和脾胃都是一起结合着,作为一个中枢,来进行左升右降的这个循环的,但这个时候,它们的枢转的这个能力就变差了,因为苦经常和苦寒联在一起,它就把整个人的气机向下缀了,所以会出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的这种状态。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辛是属肺的,辛为金;肝为木,肝主曲直;当肺金太强的时候,金克木,木就受了伤,由原来曲直的状态变成了“筋脉沮弛”现象,变成很松弛的这么一种状态。就是因为肝精受了伤,受伤的原因来自于辛,太过于辛散了,吃一些很辛辣的东西,冒很多汗,然后人升腾的很厉害,升腾的很厉害会“阳密不能固”,阳气散失的太多,精神也受到了影响,就会出现精神也萎靡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阳气没有内固,精神涣散掉了。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就明确指出,健康和长寿,都与“气血”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健康与长寿的前提,就是气血充盈。但是气血都是深藏在体内的,我们肉眼几乎是看不到的,首先,“肾乃全身之本”,所以肾气要充足,既不能有肾阴虚也不能有肾阳虚,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元气”;其次,就是脾胃要强健,因为后天的饮食精微,都是从脾胃而来。只有脾胃强健了,才能吸收足够的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气血。如果说脾胃是形成气血的“发动机”,那么肾就是“燃油”,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气血亏虚”的治疗,大多从脾肾二脏着手。有朋友会怀疑,“血”不是和“肝脾肾”三个脏腑关系最密切吗,为什么补益气血却从脾肾入手呢?

这是因为,虽然“心主血、肝藏血”,肝心二脏和血的关系确实密不可分,但如果已经出现“血虚”了,血要想补充起来,还是得靠脾肾。道理其实很简单:脾生血。而“脾生血”的功能有依赖于“肾。虽然中医理论里,肾似乎和“血”关系不大,但我们不能拘泥于表象,如果从脾肾的关系分析,就能理解了。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不偏不倚,不以欲望而挑,不以舌尖而多食,合谐于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阴阳相济邪淫无,五脏调和百病除。经络通畅神自旺,身轻体健寿绵长。五行辩证分阴阳,中医道家养生功。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调心,调心在调格局,格局就是境界,生与死皆无挂碍,得与失皆不计较,宠辱皆不惊,我身相有与无皆在道中,镜中万姿百态不去叠加即与我无关,不去执着,管它得不得智慧,不去妄想,管它牛鬼蛇神。天行宇宙随日月循环,顺阴阳接四时之气,纳乾坤挪移术数,同自然纵身无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sc/8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