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他的一番话,让装逼的人都沉默了

称他为“男神”,有些不妥。

准确的说,是“男神”这个词在他面前显得有些分量不足。

他出道30年,只演了不到50部影视作品,却是当今内地标价最高的男演员。

他鲜少接受采访、参加商业活动,“从不往人群里走”,几乎是演艺圈边缘人,却被奉为所有老中青心中的男神。

他就是——陈道明。

前两天,一段陈道明发飙的视频在微博火了。

一向给人沉静、儒雅印象的陈道明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现场,竟然一反常态,在节目中颇为严厉地教育几位年轻人:“你们好大的胆子啊!”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这是12月27日的《传承者》节目,这一期,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喝彩。

稷山高台花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相传是为祭祀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由农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稷山高台花鼓作为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节目亮相鸟巢。

按照节目流程,表演结束后,几位青年评论员率先点评。

先是这个年轻的妹子出来说话……

一上来就很直接地说:传统文化节目形式没有变化,没有创新……

一个油头小哥接话,上来就很霸气,孩子们可能凭借表演走上很大的舞台,但这技能能当饭吃吗?

这是一出。

接着,第三位青年团成员说:人这么多,都找不到焦点,不知道该看谁……

他想看到的是“一个个人英雄”,认为这非常有助于推广传统文化……

接着一位长发青年团成员反驳他,他认为艺术有两套标准,一套是精英的,一套是群众的,不能用前者的标准要求后者。潜台词好像是,技术难度上本来就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听起来有点道理?

这时,一位戴着眼镜、有点“专业人士”架势的青年评论员不服了,一上来就火气不小:群像艺术也要有领舞!要看到每个人不一样的形象!

话题就被带到了群体和个人的对立上,长发小哥回击:孩子们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听到“小我大我”,眼镜哥更激动了,直接吼起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事干得太多了这几千年!小我都没了!”

几位青年评论家咄咄逼人,此时,台上的演员和带队老师明显忍着泪水……

陈道明老师终于听不下去了!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看到青年团的年轻人这么盛气凌人,陈道明讲了自己的看法。

先是就技术论技术。

陈道明说:“这个群体性节目就是群体性的,它需要整齐划一的,有些节目就是需要这样的。仪仗队,你体现个性行么?总体的要求它是整齐划一的,难点也在整齐划一。它的难点也在整齐划一上,这么多人,让他做成一个制式的动作,是很难的。”

所以,不只个人表演有难度,集体性节目也讲难度,讲技术……

陈道明说起曾经看过的天津歌舞团的鼓表演,一条很长的绳子,绳头栓着坠儿,从很远的距离击打鼓面,难度极高。

鼓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而青年团成员因为没看过,就认为鼓文化技术简单,比不上一些以个人表演为主的艺术形式,陈老师不同意。

范明这组不爽的表情也很精彩啊……

陈道明认为,更应该就传承论传承。

他说,青年团的成员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深。

“无知者无畏”……

几位年轻人不知道受教了没,拿出“综艺范儿”插科打诨……

陈道明接着说:“不要就事论事。”意思是,不能孤立的看待艺术表演,而是要看到,每个独立的节目,都是为延续文化传统,所以要就传承论传承。

年轻人都重视自己的梦想,演员、艺术工作者更希望能站在台前,受人瞩目,陈道明回忆起曾经7年的龙套生涯:“我有七年的时间,在台上一句台词没有,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再下一场演八路……”

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主角、英雄,大部分人勤恳一生也只默默无闻。

陈道明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文化也需要接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不是“小我/大我”的二元对立。

个人的前途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

陈道明鼓励这群来自农村的小演员,他说并不是每一张脸都是一样的,而“是你没看见他们……”,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努力。

他们不能成为主角,也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但他们是文化传承的基础。

这段视频太精彩,看得小编都忍不住鼓掌,更是怒赞道明叔!

完整视频戳这里↓↓↓

久闻陈道明“个性”十足。

冯小刚就说过:“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

说得好听是清高,说不好听是自大。但陈道明敢这么做,的确有底气。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他是个好爸爸,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至于他精通琴棋书画,那早已不是秘密,《大汉天子》中东方朔展示出来的凌厉书法、《归来》中深情演奏《渔光曲》的段落,一举虏获全球观众的心。

然而面对别人的高度评价,他说他只是个戏子。他演戏,最有名的两个“怪癖”。

一是从不坐下。

一般在拍摄片场,大牌演员都会有自己的休息椅。唯独陈道明,从来没有。《楚汉传奇》导演高希希透露,陈道明在片场从不坐工作椅,他也从不觉得自己在片场有坐下的机会。站着,才能保持亢奋,演好戏。

二是不脱戏服。

拍戏期间,就算下戏在家,戏服也一直穿在身上,见朋友都不脱。这个习惯,从他刚开始当演员,维持到现在。

拍《围城》,为了找到方鸿渐的感觉,他大夏天在家里不开空调。穿着长衫,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踱来踱去。

妻子杜宪回家后,看到他的前胸后背都已经被汗水湿透。上前去给他把长衫扒掉,他脱口而出:啊,苏小姐。

在《归来》的整个拍摄期,他也一直穿着陆焉识的破棉袄。下戏也不脱,回酒店时常常引来侧目。

正式踏入演艺圈之前,舞台戏剧的基础锻炼和学院派的理论学习,他在其中浸淫了14年。所以,特别理解他在节目中说的那番话,或许也能解开许多年轻人的心结:

入行20年不到,陈道明就已经凭借《末代皇帝》、《围城》、《我的》拿下内地电视剧三大满贯,更别提之后愈加出色的作品。然而近60的他,仍然零片酬接演话剧《喜剧的忧伤》,排演到发高烧。

理由是:因为话剧让我名利双收,这个职业让我走向舞台,我要报答这个职业,向曾经的出发站敬个礼。

一场景,将近两个小时,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

一夜成名靠的可能是运气。但30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舍得出力气。

正如《寿司之神》中的小野二郎说:

这是陈道明的真实写照。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巨匠。从始至终,初心不改。选择这个事业的第一天,今天,未来每一天,都是如此。

他的人生态度,值得当下浮躁的我们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sc/8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