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全非的ldquo新美式麻将rd

谁还能认出牌来?

作者郭跃男

美式咖啡、美式早餐、美式足球,华人传统麻将也可以有新美式?

近日三个年轻美国人成立了一个麻将品牌TheMahjongLine,主打颠覆传统、时尚、“和你妈妈那一辈玩的不一样”,要把传统又无聊的麻将“revamp”(改头换面),“refresh”(焕然一新)成适合美国时尚弄潮儿玩的现代化游戏。不少华人和亚洲人都认为,诸如此类的字眼在文案中尽显“白人优越感”,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麻将文化保卫战,指三人不尊重华人文化,并指这是一种“文化挪用”。该品牌目前已经道歉:贴文中写到:“我们的本意是想让更多新一代美国人喜爱麻将,但我们承认在致敬中华文化这方面的缺失。用“refresh”(焕然一新)这样的字眼伤害到了不少人,我们非常抱歉。”目前网站还在运营中,只是少了三名创办人的照片。新美式麻将长什么样?说实话,创意和美感还是有的。目前网站上贴出了五套设计:(网站截图)霓虹色的确很现代又炫目。第一排的三套是“极简”系列,下面从左到右依次是花卉系列和“恶趣味”系列。争议最大的估计就是这个恶趣味系列。传统麻将上的筒子、红中、发财全部替换成肥皂泡泡、面粉、小怪兽等印花:

(网站截图)

虽然好看,但你知道面粉、小怪兽、枫树、BAMBAM是什么咩?

(网站截图)

这个系列也好看,不过还是看不懂,尤其是代替筒和饼的这两个花色。比起麻将,根本是连连看或者找不同。极简系列:

(网站截图)

上面的花色是手工绘制,“摸牌”的乐趣已经没了。价钱是-新元之间,比新航麻将的黄牛价格还狠。比较讽刺的是,创始人在介绍自己之所以会重新设计麻将的原因居然是:“传统的美国麻将很容易让人混淆,配色单一、不易分辨,所以决定简化。”Ok,你说简化了就简化了吧。“踩一捧一”的营销文案才是问题其实设计并不是大问题,毕竟美感和创意至少会让人赏心悦目。但品牌“吃相”略难看,文案中针对中华文化踩一捧一过于明显。首页写着大大的“不是你妈的麻将”(没有骂人的意思),表明标新立异的决心:创始人解释灵感来源时也充满优越感:“Kate第一次买麻将时,发现麻将的花色虽美,但设计看起来全都一样,这不能精准体现出她和朋友搓麻将时体会到的趣味。也没有一个能代表和彰显她的风格个性。”“条子、筒子、万这些名称和表现方式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于是她决定将麻将改头换面。”在介绍麻将文化时,对于麻将源于中国这个事实的轻轻带过,也刺激了不少人的神经。介绍文只是重点写到:“美国商人JosephBabcock把它带到了美国,于是在美国改良引起热潮blahblah......”网站后期才悄悄加上一句“麻将热潮来自于几百年前的中国”,就这样轻轻交代了麻将的来源。反正就是传统麻将无聊、一成不变、没有个性;而我们时尚、有风格,审美高级的意思吧。吹捧自己的同时,不忘暗戳戳贬低其他人......又想拿麻将赚钱,又贬低麻将文化。这些不敏感的字眼引起了无数讨伐。不少人认为这是白人文化中对其他文化教科书式的“文化挪用”:美国国会亚太裔核心小组(CAPAC)副主席、众议员GraceMeng也发声:“请把华文字放回这个华人游戏。不要为了迎合你而改变我的历史和文化。”“美式麻将”网站介绍有一点说得对。在美国,的确存在美式麻将。标准石油公司在上海的代表JosephParkBabcock在一战期间把麻将引入美国时,由于规则难懂,于是他自己优化了一套美国标准。

早期犹太妇女在打麻将。(互联网)

美国现在还有美麻将联盟,也常举行麻将展览、循环赛、锦标赛。传统中国麻将有张牌,而美国麻将则有张牌,添加了8张JOKER牌(百搭鬼牌)。

(互联网)

你看!美式麻将把自己称为“美式麻将”快年了,也没人讨伐,因为并没有人对美式麻将和中国传统麻将进行踩一捧一,也没有因配合自己审美去中国化,抹去梅兰竹菊。

美式麻将规则卡。(互联网)

那上述品牌的“新美式”创新创意时尚又体现在哪里?网站肉麻的营销手法给出了一些线索。他们居然给每套麻将配上了适合的玩家性格。买之前可以先用一些和麻将毫不相关的七个问题测试自己适合哪款麻将:比如问你的理想度假方式:

在去巴黎克里尼昂古尔跳蚤市场的路上买杯意式浓缩咖啡

参加西南偏南艺术节前在奥斯丁圣荷西酒店小酌

到犹他州寻觅神秘瀑布

测试结果是:恶趣味这款适合无论在拉斯维加斯或奥斯丁都爱笑的女孩、花卉系列适合法式文艺精致的女孩、极简系列适合坐在伊姆斯休闲椅上的知青女孩。

请问这种声音洪亮,东方浪漫卷发的女孩儿适合玩哪款?(示意图,示意做完测试时后的红蚂蚁)

把这些很American的华丽精致辞藻,堆叠在一起来卖“麻将”这个东西,让亚洲人(或任何玩麻将的人)读起来都替她们觉得尴尬。这个热热闹闹有烟火气的快节奏益智游戏,到底怎么和克里尼昂古尔跳蚤市场、意式浓缩咖啡、伊姆斯休闲椅扯上关系?看来,不是每个产品都适合“refresh”,“revamp”和“rebrand”。这个品牌完美的撞上了每个“文化不敏感”的枪口。这应该不只是教科书式的文化挪用,也是教科书式的失败品牌重塑案例。

更多好读

▼不用胡牌也能发财 绝美新航限量款麻将被炒到元一副!▼18岁莆田南下新加坡的华社传奇人物岁过世 他的长寿秘诀竟是……

"阅读原文"不翻墙就能大咬特咬

日行一善点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sc/8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