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jdsb/160302/4778971.html偈文:◎一切烦恼唯心动妄,随缘而起;思虑事物依缘而起,合成烦恼;以是本觉真如随缘,如来藏性;唯心对境缘法而生,还是自心。《法华经信解品第四》◎「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释义:◎穷子若许,将来使作:机教合会,是谓若许。设若有教而无机则不许,既是机教合则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隐实施权,设教逗机,善诱契机立志,转小向大之意。◎雇汝除粪:使除见思惑,取证涅盘,不拟宜以净佛国土等告之。◎言除粪者,即是断诸烦恼,烦恼惑业如粪秽心地。◎二乘唯欲除惑取证,不拟宜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言雇汝除粪。◎二乘教义本通大乘,二乘所作亦趋一乘,而教法之力亦能助断烦恼,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菩萨应化声闻,共修小法,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大觉世尊一代时教,大小虽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得果。总是一个「缘」字,我们要用心啊!心,日常生活缘着周围的境界,我们每一天、每一时刻,有时高兴,那是外面的境界让我们高兴,有时不如意,很担心,会生气,所以「一切烦恼唯心」。一切烦恼都是我们一念心,是痴心呢?或是觉心?那要看,若是痴迷的心,那就是妄动。我们的心妄动,就起痴迷,随着外面的境界去缘、去造作,引起很多的烦恼,烦恼动作,就成了我们的业了,这就是愚痴。就如《百喻经》里有这样一段譬喻,有两个人是好朋友,他们各自有一条毯子,晚上冷的时候就将毯子裹在身上保暖。这两个好朋友作伴走过了沙漠,旷野中遇到一群盗贼,其中一人很机警,看到旷野中有草堆,他就赶快钻进去。另一个人行动比较迟钝,盗贼靠近时就将他披着的毯子拉下来。他觉得冷,「会冷,我不能失去这件毯子。」他就向盗贼求饶,说:「拜托,拜托,大哥!请您把那件毯子还我吧!我可不可以用金子和您换回这件毯子?我的金子就缝在这件毯子上头。」果然,盗贼就摸到毯子的上头,真的是一块金子。这贼就说:「谁能证明你这块金是真金?」他就说:「你若不相信,在那堆草丛里面躲着一位我的好朋友,他是金匠师傅,你可以问他,请他出来为我鉴定。」于是这群贼就将草丛里的这个人也拖出来,将他身上的毯子又抢走。两个人都失去了毯子,较傻的这个人还失去了金子。这就是愚痴啊!修行不就是这样吗?自己不好好修,还去影响别人。修行的过程中,心与外面的境界会合,就有这样一念心起,损失了自己,也断了别人的道心。这我们要很注意!若是学佛者,就会用我们的本觉真如,随这个境界,于「如来藏」这一念好心,「心对境缘法」,只要看到外面的境界,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本觉就起了。就像美国的陈福民医师,他已经从外科医师退休,常常发心跟着「人医会」去外面义诊。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国家义诊,那里的医疗很落伍,医院也缺乏仪器。他就发心,回去美国带一部小型的仪器,带去那里送他们,同时教他们如何开刀。像这样,他已经退休了,却愿意在慈济的团体,参与国际赈灾,任何一个地方他都去。这次去菲律宾,他除了义诊之外,也投入去发放。在发放当中,下着雨,人很多,看到大家都如如不动坐在那里,菲律宾的慈济人很虔诚带动祈祷。祈祷之后,有的人就用宝特瓶,有的用塑料袋,就入人群里去募心。他们都知道,一角、五角的小硬币,大家就很高兴拿出来,说:「我这里有!」「我这里有!」看到大家很高兴要投硬币,他也跟着人家拿起塑料袋,一一去接那些一角、五角的硬币。看到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笑容,「我也要投!」「我也要投!」那种「贫中之富」,他总算体会到了。人生,有钱不一定很快乐,像这样,原来就贫困,再遇到这个大灾难,却能够这么欢喜,愿意将身上零零星星的钱捐出去。所以说,「以是本觉真如随缘」。在那个环境中,缘着那个境界,接触到他的如来藏,真的是他的本觉自性,真的去体会到了人的心。所以「唯心对境缘法而生」,就是我们这念心,对这样的境界,缘这样的法,再生起了这一念爱心。所以,这分清净无染的大爱,就是来自于这分真如本性,这是觉悟的本性。烦恼与本觉是同一念心,只是外面境界的因缘诱惑我们,看我们是不是有修行?有经过这番的洗炼?若有经过了洗炼,当然明明觉觉,该做什么,对的事情、对的方向,向前走就对了。前面的经文,前面说过,赶紧请两个人要将孩子叫回来。那两个人就是譬喻「菩萨」和「法」。用菩萨心去诱引他,用方法去劝导他,如何能接近这个孩子,如何让他回来,好好和他说。下面这段经文再说,经文看起来很简单。用方法接近那个孩子,用方法和他相约,他就会问:「好啊,我跟你去,但是要去做什么?」「穷子若许,将来使作」,意思就是说「机教合会」。机,我们的大小根机。因为用方法、用方便,若用华贵的身分要接近这位穷子,这个贫穷人一定会再闪避,所以他就要换上和贫穷人一样的身分,用这样的方法。也就是说,要告诉他:「你现在就能成佛。」这个法他听不懂,所以就要再用其他的方法,较简单的,与他的根机较接近的人,这样去诱引他、接近他,与他作伴,告诉他:「你饿,我也饿,那个地方有工作给我们做,可以让我们吃饱穿暖,是不是我们一起去?」这就是「机」与「教」。「若许」,就是「我答应你。我可以一起去工作,维持我们的生活,我答应你。」就是这个「机」已经接受这个教法了。「设若有教而无机则不许」。尽管有这个「教」很好,但是这个根机无法接受,他不要接受,这样就叫做「不许」。「我不希望,我不答应你邀我去那里工作,我不要。」那就是「不许」。所以,有「教」也要根「机」能合才行。你要和一位幼儿园的孩子说话,就要用保母的口吻。幼教老师去教幼儿园的孩子,你要大学教授去教幼儿园的孩子,孩子光是看到这么严肃的教授,他根本就听不懂,也会怕,所以一定要「机教合一」。「既是机教合则许」,教育合这个根机,这样他就愿意来,「将来使作」,就愿意来了。这时候已经「机教会合」了,开始能接近,若问:「我要做什么?」现在方法就要用了。「隐实施权」。就如佛陀将一乘法隐下来,开三乘法,随众生根机,随机逗教。他的根机就是这样,这么幼稚,所以就要用小教。「设教逗机,善诱契机立志」。这样好好的、慢慢地和他说,教育他,慢慢来,这叫做「善诱契机」。慢慢地招呼他,然后这个教育他能够接受,立志,让他知道从小教要懂得立大愿。「转小向大之意」。这时候《法华经》,佛陀就已经将二乘人要开始引入大乘法,这就是佛陀用方便的教育慢慢地诱引他。要他做什么呢?从小乘转向大乘。就是以最卑微的工作给他做。因为这位穷子,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就只能做这些清扫等等的工作,所以就告诉他,「雇汝除粪」,就是请你去清除这些肮脏污垢的东西。这就是「使除见思惑,取证涅盘,不拟宜以净佛国土等告之」。就如佛陀先用小教,让他知道苦啊苦!这个「苦」,就是人间如粪坑地狱一样,我们的心满怀着烦恼,烦恼污浊在我们的心里。佛陀用智慧来教育我们去除烦恼,就要先知苦,苦集灭道等方法,去除烦恼,就能取入涅盘。大家以为这样就永远灭度了,不会再来人间,只要断烦恼就不必六道轮回。这是第一段的教育,「雇汝除粪」,就是用小教。「不拟」,就是没有准备。不适合在这时候告诉他「净佛国土」的法。「净佛国土」就是行菩萨道,这菩萨道的事情,先将它隐起来,这种回归真如本性的境界,先暂时不要说,只说「除粪」就好。烦恼惑业若完全断除,就是除「粪秽心地」,也就是将我们心地肮脏的东西先清除。这就是佛陀教育的初步。二乘之人只想要除惑,除烦恼了,其实还有尘沙的烦恼。他只想要取证于小果,也不准备要听「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事。所以,二乘之人没有心愿想听行菩萨道成佛的大法,我们就不要和他说。这是佛陀观机逗教的方法。甚至说,「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这就是表示,虽然佛陀说声闻、缘觉法,分成二乘;还有菩萨道,菩萨乘,这样共为三乘。二乘本来就通大乘,因为路要从头开始造起,从小乘而中乘而大乘,路是通的,所以「二乘所作亦趋一乘,而教法之力亦能助断烦恼」。大乘就是菩萨道,用二乘的过程去断烦恼,同样也要入菩萨道。因为烦恼未断,入菩萨道就会被众生影响了。有一句话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行菩萨道必定要具备断烦恼,才不会再受众生影响。所以「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这样就是「菩萨」与「法」能接近二乘小教之人。这是因为长者派遣出去那二位,就是譬喻「菩萨」与「法」。菩萨以法去接近小乘人,与他共同修行,所以说「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菩萨与二乘在一起,慢慢善诱他。佛陀一代时教,一辈子的教育都不离大乘、小乘,根机较高的,施以大乘;根机较弱的,施以小乘法。这大小二乘,佛陀一辈子就是这样观机逗教,期待用真谛道理所教育的,让你明白道理之后,你要身体力行,如此才能真实体会、证果。所以叫做「教、理、行、果」。「因教显理」,因为接受教育之后,才显出人间真实的道理。「依理起行,由行得果」,我们身体力行,结果就出来了。受教来实行,若能够这样,我们的人生真正接近本觉,本觉会归真如,我们对外面的境界就能很清楚,不必受境界来妄动我们的心,以妄动的心去缘外面的境界,再生起很多的烦恼,再去造业。我们应该以本觉真如来对境缘法,随缘来用这个法投入人群,不受人群影响。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要时时用在本觉、真如本性,以此面对外面的境界,这样就是时时多用心。本文选自:静思电子书朗读:明奉文字整理校核:明葵、明蕴、明姬、明奉、明教图片来源:大爱台《静思晨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