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招募人,线上调研老龄化社会,g

乡村笔记用教育连接城乡

相信成长需要身体力行

关心粮食、蔬菜和更美好的生存

带你回归中国最初的风土和古韵

你好呀,这里是乡村笔记。

拿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猛地想起了外公外婆,一对双双步入“90后”的老人。

一年的奔波,一家老小近二十口子人从各地涌回来,孙辈自觉坐在小桌边上,儿辈则围在老两口身遭喝酒、逗乐,这应该是老两口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外婆忍不住多喝了两口白酒,露出洁白、整齐的假牙咧嘴直笑。

酒过三旬、年度牌会之后,已经是垂垂黄昏。一家接着一家,或发动汽车,或骑上电动三轮,挥手作别消失在黑夜里。

只剩下外婆拄着双拐站在门口依旧往远处探,好像够一够、探一探,这些孩子就都还在自己的眸子里,不曾远去。热闹之后,空留两个老人彼此相望无言的落寞。

或许这并非外公外婆独一,而是中国很多老人的群画像。

春天以前,我们召集过个年轻人,一起撰写了一份《养老白皮书》。

这个夏天,我们再次邀请个青年人,以云调研的形式,共同去研究老龄化社会环境下的中国养老议题。

老年是什么颜色?

“老年是什么颜色?”

“除了打麻将、干农活、带孙子,当代老年人还能有什么样的晚年生活?”

“老龄化社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如何去解构老龄化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困局?”

很早以前,看过一条新闻,说的是7个70后闺蜜团合资在云南买了一栋别墅组团养老。无独有偶,再早20多年,日本的几个老姐妹也搞起了组团养老的小计划。

组团养老,实质上就是抱团取暖,只是做出这种选择的竟从老年人变成中年人,就变得值得玩味。

至少看出了些许端倪,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的同时,如何养老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关心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部叫《八零九零》的电视剧火了。在“阳光之家”养老院,住着一群奇奇怪怪的80岁+老人,曾经做过大厨、味觉失灵的“过爷”,满脸写着“不高兴”的孤独老兵,痴迷保健品的养生老头,爱打扮害怕变老的戏曲演员……

在电视剧里,“80岁+在闹,90后在笑”俨然一副老年人养老生活众生相。

不管是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情感碰撞,还是青年早早为自己的养老做规划,在面对“未富先老”的现实时,养老的确成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

4G、5G的日益普及,又诸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APP的易使用性,让网络这一年轻人活络的场域也逐渐分出一分羹,为老年人赋权。

镜头下74岁“北海爷爷”因日常精致生活吸了一波年轻粉,京剧演员出身的银发奶奶和年轻的汉服同袍一起走T台秀,凭搞笑视频高位出道的“山支花”让不少年轻网红使劲解数,只为博“红颜”一笑。

当然,网络呈现总是会有一些距离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些老人,他们真实地享受着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舞台上,瘦小、略显佝偻的身躯灵活地与年轻人比武、耍枪,这是被外交部点赞过的98岁“功夫奶奶”,这武术一练就是94年。

平均年纪74.5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用一首《少年》彻底打动了观众,在一线默默耕耘的过往是少年,银丝华发之间依旧保留着一颗不老的赤子之心。

新的时代,我们看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比过去有了更多元的选择,而更多看不见的老人却可能正在遭受着生理或心理的折磨。

科技的快速更迭,不少老年人只能被迫“边缘化”;儿女成群,却远离自己,不得不独自生活,接受“空巢老人”的事实;身边的朋友先后离世,精神打击令人崩溃;年老体衰,个人温饱无法解决……

那个在儿孙“抢红包”时跃跃欲试的老人家,我猜她是多么努力地想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想成为孩子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sc/8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