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做吴酒的三道坎,你看他能迈过去吗

白癜风的治疗手段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68.html
导读财经作家吴晓波网上限时预购年酒,但这次能迈过这三道坎吗:先市场还是先产品?如何持续保证产品品质?如何将粉丝转化为真正的消费者?

年临近年末,各种酒业的年度评选是各家平台的必争之地,部分媒体争相盘点,但从前期的候选事件梳理来看,有件年中发生的小事很多机构都忽略了。

6月18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个人自媒体“吴晓波频道”上大喊一声“卖酒”,几天后他给出的说法是:33个小时卖完了计划的瓶酒。

事后,有多家机构评点过此事,还有好事者将吴晓波卖酒、罗振宇卖月饼、褚时健卖橙子等事件组合起来看,认为文人卖东西热闹者居多,但持久性就不好说了。

话音未落尽,今天吴晓波频道上又开始卖“吴酒·年酒”了——这次换成了72小时限购,预订多少、生产多少,还作为其自媒体电商平台“美好的店”的当家一号产品。吴晓波做吴酒看来是当真了。

客观来说,名人做产品有优势也有短板,历史上像这种用人格背书的产品也不乏大成与大败的案例;像慈善基金饱受诟病,但李连杰做的壹基金却口碑良好;而柳传志种“柳桃”,潘石屹种“苹果”、丁磊“养猪”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那吴晓波酿“吴酒”后市如何发展还真是一件让人期待的事,在小编看来,下面的几个问题可能会成为关键。

1、先市场还是先产品?

中国酒业的发展规律,通常是市场上先产生购买需求,生产再跟上供应。典型的是白酒业,因为有很多人想喝白酒,所以就有了这个市场。但一开始只有少数人生产,自然利润高。这种情况被更多人看到,他们也加入了生产和销售的行列,市场就越来越大了。啤酒、葡萄酒都是这样的发展规律。

但这种情况产生的风险是:随着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厂商和经销商)日益庞大,价格战和品牌战将会不断拉低产品利润,后期加入的厂商与经销商风险极大。

吴晓波做吴酒,其实跟褚时健种“褚橙”的案例更接近——褚时健在哀牢山种了1万亩橙园,产的橙子品质亦上好,其后才有了“褚橙”这个品牌,到今天变成了一个符号。吴晓波的逻辑跟这个很相似,他在吴酒诞生的说明中是这么写的:

15年前,我承包了千岛湖中的一座小岛,种下四千棵杨梅树。15年后,这些喝“农夫山泉”长大果树硕果累累,但每到采摘季节却又“血流满地”——因为采摘季节短和不易保存,来不及采摘的杨梅便都掉到了地上,最后我决定:将这些果子酿成酒,便有了吴酒。

所以吴酒与褚橙的共同特点是,先有产品,再生市场。而能否生出这个市场就是成败的关键。

2、如何持续保证产品品质?

第二点也很关键。对于任何商品而言,最终决定其生命力的,往往是产品品质,酒在食品行业中,更是如此。当年被吴晓波收录《大败局》案例的秦池等品牌,最后都是倒在这点之上。而作为外行的他而言,如何保证持续的品质呢?

对于这个问题,吴晓波和他的团队是这么回答的:

杨梅酒的好坏,首先决定于杨梅。

杨梅是水果中的傲娇帝,天气热的时候,上午采摘,下午就不新鲜了。不得不小心伺候;千岛湖村民徒手摘下的杨梅,个把小时内马不停蹄地送往酒厂。放入酒中的杨梅,必是颗粒饱满、未曾压损的。

其次是酒与酿造方法。

“千岛湖的水被农夫山泉的广告打出了名,用它酿的白酒倒是让人放心的”。而古法酿制的荞麦烧酒是杨梅的千年好搭档。普通杨梅酒中杨梅和酒的比例是1:1.2—1:1.25,吴酒酿酒时把这个比例升高到了1:1.5,这样做会提升成本,但能让吴酒口感更顺滑甘甜。

杨梅酒是一个小众市场,在此前亦未扩散到全国,所以吴酒尽管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但其口感口味是否能让全国市场接受,还是一个问号。

3、如何将粉丝转化为真正的消费者?

第一次吆喝,33个小时卖掉瓶;此次再度吆喝,先不管最终成绩如何,有个属性是必然的——就是作为名人的吴晓波在社会上拥有一帮忠实的粉丝,这也是吴酒这个事有可能成功的小基础。

粉丝经济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像苹果和小米,都是此行的高手。但粉丝经济需要持续的创新力作为支撑点,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吴酒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基数尚小,发掘潜力和空间还有,但当它变成一个常规商品以后,能否找到持续消费用户,却可能是其终极的问题,也是横在其道路上最大一个坎。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dl/4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