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天空,鸟在飞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00720/8051694.html

按: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下午读小库邀请“让候鸟飞”公益基金科学顾问卢昱和刘慧莉老师在南通读库阅读基地举行了“飞向天空”的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含候鸟迁徙、野生动物保护故事、鸟类病伤救助常识及生物多样性。

“农田翻地是鸟儿大餐的时候”

这句话是活动筹备阶段,刘慧莉老师在活动沟通群里看到库房小六介绍库房周边自然环境时说的。

南通读库库房在南通农场附近,库房北面马路对过有几块地是农田。前段时间刚收割了大麦,这几天正在耕地、灌水,准备种早稻。有一天,库房小六正在库房展览区二楼读小库阅读区整理绘本,抬头看了一眼窗外,一台耕地机在田里耕地,后面跟着一群白鹭在觅食,洁白灵动,上下飞舞,看得小六都忘了当时拿相机去拍照片或录段视频。

隔了两天,在上班路上看农户们开始往田里灌水平整地的时候,那群白鹭又出现了,这次立马想到去田里近距离看看。

库房北面的水田,远处的2号库就是读库仓库

来到田里才看清楚,在田里觅食的鸟类不止有白鹭,还有牛背鹭、中白鹭、麻雀、喜鹊、戴胜、家燕、乌鸫等,这些是我能叫上名字的,有些完全不认得。这里还要感谢卢昱老师的指正,我错把同样一身黑的乌鸫在沟通群里说成了乌鸦,完全没留意乌鸫橙黄色的鸟喙和更小巧的身形。

真的走在了田埂上,才明白刘老师为什么说“农田翻地是鸟儿大餐的时候”。田埂刚浸完水有些湿滑,自己走每一步都要小心。田埂边上有很多从水里爬上来的蚯蚓,而且都是很大条的那种。前几天翻地是把蚯蚓从地底下翻出来,鸟儿们享受了一顿美食,现在田里开始灌水,蚯蚓虽然利用皮肤呼吸喜欢湿润的环境,但完全浸泡在水里是无法生存的,纷纷从土里钻出来往岸边和没水的土块上爬,鸟儿们完全是捡食。

天空晴朗,库房附近的一片荷塘

了不起的迁徙

活动当天,终于结束了多日的阴雨,天空放晴飘着几朵云彩。

卢昱老师

活动开始后,先上场的是卢老师,演讲的标题是“E7和它的伙伴们”。“E7”是一只斑尾塍(chéng)鹬的代号,在年这只雌鸟用了八天多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觉”,连续不停地飞了一万一千多公里,斜跨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直飞新西兰。

戴环志和旗标的斑尾塍鹬(非“E7”)

图片来源:网络

拍摄者:我爱大自然

卢老师上来并没有详细介绍“E7”,而是先讲了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水墨动画短片《鹬蚌相争》。通过分析,卢老师认为这部动画片里其实没有鹬,画师可能不认识鹬,很有可能是按照夜鹭来画。夜鹭在繁殖季后脑勺会长出几根细长的繁殖羽,脚部后趾能与前趾对握且能着地。

成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故事,但画师不认识鹬,说明曾出现在成语中的动物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水墨动画短片《鹬蚌相争》剧照

夜鹭,图片来源卢老师课件

生活在海边滩涂上的鸟类,会在潮间带的不同区域(生态位)选择自己的食物。如《生物多样性》一书里所写:“潮间带处在海陆相接处……海岸活像一个营养收集器:海浪冲上岸,带来海水中大量有机物。海水退去时,海滩上的沙子便会截留这些有机物。加之海浪冲上岸后流速减慢,有机物便会沉淀下来。在河流及雨水的帮助下,陆地上的营养也汇聚于此。”

潮间带示意图,来源卢老师课件

潮间带不同位置的甲壳类、多毛类、寡毛类等生物,都是鹬类的食物,在享用这些食物时,不同的鹬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嘴型可以让它们吃到不同深度、不同埋藏方式的食物,而且鹬找食物主要靠嘴上敏锐的触觉,在泥沙上不断扎洞,探测藏在里面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和鹬很像的小鸟叫鸻(héng),它们不是靠触觉而是靠视觉找食物,喜欢吃滩涂表面的螺等。

鸟喙形态与食物深度,来源卢老师课件

觅食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鸟类行走的方式,鹬是一边走一边扎探测食物,稳扎稳打;鸻则是快速跑动搜寻食物。

左边鹬走路边走边扎,右边鸻是快速跑动搜寻,来源卢老师课件

不管是鹬还是鸻,都有迁徙的习惯。全球鸟类迁徙路线有八条,经过中国的有四条,其中鸻鹬类经常走的是“东亚-澳大利亚路线”,它们的迁徙路线上很多地方都是大洋,直线飞过,所以在迁徙前需要在体内储备非常多的能量。

全球鸟类迁徙路线,来源卢老师课件

对于动物来说,最有效的能量供给是脂肪,除了能保证长距离的迁徙,脂肪在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水,从而解决饮水问题。鸻鹬类长距离迁徙中的“不吃不喝”主要是靠脂肪,“不睡觉”则是因为鸻鹬类的候鸟本来睡眠时间就少,而且大脑左右脑可以分别休息,从而可以达到“不休不眠”连续飞行多天。

迁徙需要能量(脂肪),图片来源卢老师课件

在迁徙前候鸟会准备充足的脂肪,但也不足以在如此长距离的迁徙中到达目的地,大部分候鸟会在中间“加油”,在“加油站”停留数天。中国的沿海滩涂、湿地就是很多鸻鹬类水鸟的“加油站”,比如天津的北大港,江苏的条子泥,上海的崇明东滩和九段沙等,但随着人们围垦滩涂,供“加油”的地方越来越少,有些候鸟面临灭绝的危险。

正在“加油”的斑尾塍鹬,图片来源卢老师课件

库房北面水田里正在“加油”的牛背鹭(使用非专业设备远距离拍摄)

年,一只戴上卫星追踪器的斑尾塍鹬“E7”,在大洋上飞出了一个巨大的“心”,中间有很长的几段距离,都是连续飞行。最长的一次连续飞行了八天,行程一万一千七百千米,这是当时鸟类连续飞行的世界纪录。

“E7”飞行路线图

读小库出版过有一本关于塍鹬的书《生生不息》,作者是澳大利亚的珍妮·贝克。这本书就讲了斑尾塍鹬的迁徙故事。它们从新西兰、澳大利亚起飞,经停中国东部沿海,南通、如东、启东等地区的滩涂都会经过,只是现在的滩涂因为填海越来越少,可能会很少看到。它们是很聪明的,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它们可以与人类离的很近互不打扰,但是在中国它们远远的看到人就飞走了。

《生生不息》内页插图,塍鹬夫妇俩轮流为小宝宝们取暖

自然环境下塍鹬的鸟巢

如何救助鸟类?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刘慧莉老师

在下半场,刘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并介绍了很多身边常见的鸟类,如麻雀、珠颈斑鸠、戴胜、绿头鸭,包括库房北边农田里的白鹭等。其中在介绍绿头鸭时,刘老师问现场小朋友,为什么雄鸟会长得更漂亮,雌鸟长得却像“杂草”?

雄鸟长得漂亮是为了吸引异性,小朋友都回答正确,而雌绿头鸭在繁殖期会在芦苇丛做巢,长得像“杂草”可形成保护色,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更容易保护自己和哺育鸟宝宝。

绿头鸭,图片来源刘老师课件

欣赏了这么多鸟类,那该如何定义“鸟类”?鸟类是一种具有无齿喙,前肢变形为双翼,且全身覆盖着羽毛的动物。会不会飞翔并不是判断是否为鸟类的必要条件,比如蝙蝠会飞却属于哺乳动物,鸵鸟不会飞却是鸟类。鸟儿的很多身体结构都是为适应飞行演化而来的,比如翅膀、羽毛,骨骼轻而坚固、长骨中空,使用气囊辅助呼吸等等。

我国国土面积大,途经的迁徙路线比较多,而且在迁徙通道上占很重要的位置,如果中国的栖息地被破坏了,会影响到整个迁徙路线上候鸟的生存。

中国候鸟迁徙路线,图片来源刘老师课件

新冠疫情让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反思了吃野味的问题,全国人大去年也通过了禁止吃野味的决议。但因传统陋习和“野味经济”,使得到现在“让候鸟飞”的志愿者还是能在很多地方发现捕鸟网。建议大家如果发现捕鸟网直接拨打“”报警,或拨打当地森林公安电话进行处理。

被吃成极危物种的黄胸鹀(禾花雀),摄影师雨后青山

接下来,刘老师分享了一些关于鸟类救助的知识。

在遇到不会飞或感觉有问题的鸟类时,首先要判断是否需要救助。春夏季是幼鸟出巢学习飞行的黄金时间,正在学飞行的小鸟不需要救助。除非已经确认亲鸟(鸟类在孵化和育雏期间,相对于幼鸟,双亲被称为“亲鸟”)已经弃巢,每种鸟类哺育幼鸟的方式不同,遇到不熟悉的幼鸟可以先拨打护鸟热线,护鸟老师会指导大家判断亲鸟是否弃巢和下一步如何处理。

亲鸟弃巢的概率极低,除非遇到非常大的干扰,比如伐木、园林人员修建树枝等。如果已经确认亲鸟弃巢,也并非所有幼鸟都适合普通人带回家喂养,幼鸟喂养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一只幼鸟养到会飞至少需要一两月,时间成本很高,还有一定的经济成本,建议大家还是送往当地的动物救助站。

判断是否需要救助

小朋友们在遇到受伤的鸟类时,一定不要自己去处理去亲手接触,先求助周围的大人。而大人在救助受伤的鸟类时,也要注意避免对鸟类的二次伤害,同时保护好自己,不要被紧张的鸟伤到。

现场,刘老师带来了玩偶进行演示:从背后靠近受伤鸟类

遮住视线

野生鸟类对环境非常敏感,当空气、水、土壤、噪音等环境出现异常时,它们会比人类更容易察觉并做出反应。如果大家遇到不明原因野生鸟类死体,都要有意识主动通报相关部门(各行政级别的林草局,报警电话,市长热线),并尽可能及时采集样本,以便查验死因和病原。

现场观众互动

整场活动节奏紧凑,信息量大,小朋友们领略到了候鸟迁徙的壮美,鸟类生存环境的脆弱,以及栖息地被破坏对野生动物生存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了解了国人一线的野生动物救助故事和鸟类救助的基本常识。

最后,如果现实中遇到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处理,下面的手机号码是“让候鸟飞”的护鸟热线电话,也是护鸟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dl/7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