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心化性羽化成仙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6925.html
                          

孟至岭道教全真龙门派第21代弟子,上世纪80年代常住北京白云观,90年代初,赴各地访道,寻访了许多隐逸高人,寻求秘授真传。之后,隐居山林独自修行。年,应邀执教于中国道教学院至今。

由佛而道

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她突然对我说,“你不是佛家人,你是道家人!”我那个时候还不明白,以为她是想要赶我走。我很困惑,也很生气。

问道编辑部:孟道长潜修多年,道法精深。那么,您是如何走上修道之路的呢?

孟至岭:我以前是一个无神论者,崇尚自然科学。但是,后来我出家了。我的出家,不像一般人那样因为信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宗教在我们国家刚刚开放,当时我还没出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少林寺,见到了一些和尚。我很惊讶,因为当时的我认为,我们的时代已经没有出家人了。

后来,因为对社会有些厌倦,我就想到了出家。那时候,脑袋里总是想着,寺院是一个远离世俗的清静之地,所以想去寺院出家。于是就先去了少林寺,但是那里不收我。后来,我又去了各地很多寺院,还是无果。

问道编辑部:那后来,您是怎么与道教结缘的?

孟至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别人介绍说有一个道教,于是我就去了武当山。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道长,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道士,他们还蓄着长发。我曾两次拜访武当山,他们都没有收留我。后来,我到了四川的一个佛教小寺院,一个老尼姑收下了我,我便跟着她修行。老尼姑经常打坐,她师父也是一个老尼姑,早已去世。当地的那些老人,提起她的师父,都很佩服。因为老百姓有事去求她,她总是能提前知晓。

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她突然对我说,“你不是佛家人,你是道家人!”我那时还不明白,以为她是想要赶我走。我很困惑,也很生气。

她看了看我,又对我说,“你真的是道家人!”我问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说,“菩萨昨晚告诉我的。”

问道编辑部:也就是从那时起,您从佛转向了道?

孟至岭:可以这么说。经老尼姑介绍,我找到了一家还没开放的道家小庙,想长期在那呆下去。可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政策还是比较严,当地派出所的人来了好几趟,最后对我说,“我们承认你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这个地方不开放,所以你还是去找一个大庙吧!”

半年之后,我到了中岳庙,才正式拜了师。第二年,我来到了北京,参加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道教知识专修班”,就是现在道学院的前身。结业后,我就留在了北京。

那个时候的宗教界,虽然比现在纯净一些,但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就告诉自己,修行不一定非要在庙里。于是我开始赴各地遍访修行高人。我拜访过很多道功深厚的老师父,他们有的非常了不起,现在他们已经全都不在人世了。

问道编辑部:这条寻访之路一定充满了曲折和神奇!

孟至岭:对!我当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奇人奇事。那些修行的老师父就告诉我,我所看到的神奇并没有什么,也不是特异功能,那是修道。那时的我,对修炼成仙还是很怀疑的,人怎么能修成神仙呢?我总觉得神仙都是神话传说里的人物。

我走了很多地方。但凡听说哪里有修行的老师父,必定前往诚心参求。经师父们的慈心开示和栽培,我才渐渐明白,修道不是享乐,要抱定苦志,苦中磨炼才能降心化性,能降心便能修道,能化性便是进道。降心化性是修道返先天的必由之路。

修道人的心

实际万事万物的变,都是人心的变。要想让人心不变是很难的。比如说修道,不管天地怎么变化,大道永远是不变的,传法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问道编辑部:孟道长一直关心着道教的发展,对道教界存在的问题从来都是直言不讳。

孟至岭:我这个人,一是一,二是二,做什么事也不会诓骗人。接触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了。什么是出家?出家原本就应该清静啊,它不是搞接待!

问道编辑部:那么,面对道教界的这种现状,我们该如何应对?

孟至岭: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但是庙门里面,应该是不一样的。虽然它只有一道红墙,但里面的世界就应该与外面的世界不相同,它是清静的。当然,我们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但道教的根本永远不能变。不管社会怎么改变,道依然是道,就像一棵大树,它的叶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它的根永远都扎在那里。但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放弃了根本,都在追求枝叶。就像本来是一棵桃树,可是人们都喜欢酸枣,于是就想尽办法,想要在这棵桃树上摆弄出个酸枣来。

问道编辑部:其实,不只是宗教,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

孟至岭:变是正常的,不变是没道理的。如果不变,固定于一事,那么你最终必然失败。但是,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根本都不能变。

枝叶要变,也得有变的理,怎么变?如果是主观让它变,那么谁能有这个主动权?不是随便谁都有的。比如,你一点医理都不懂,你能随便改变医学理论和治病救人的法子吗?就是这个道理。北魏寇谦之为什么要改革道教?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道教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了,不适应就要变。寇谦之有资格变,因为他是精通道学的有道之士。

问道编辑部:那么,现在的变是什么样的变?

孟至岭:现在的变,主要原因就是贪欲过多,忘记了根本。接下来还是要变的,还得变回来。万事万物,包括宇宙天地的变化,都是这样。循环往复,物极必反。

问道编辑部:不管怎么变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修道人的心。

孟至岭:实际万事万物的变,都是人心的变。要想让人心不变是很难的。比如说修道,不管天地怎么变化,大道是永远不变的,传法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道有显也有隐,但是它从来都是存在的。一块金子,把它放到粪坑里,它是臭的;把它放到水里,它是清凉的;把它放到淤泥里,它不臭也不清凉。但是金子还是金子,它的本质一直没有改变,变的只是外界环境。

问道编辑部:外界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呢?

孟至岭:归根结底,还是心的变化,关键就在这个心。心少迷一点,就不会找不着这个道。心若迷了,会离道越来越远。

人都是这样,离大道越远,越觉得自己能行,自己明白;离大道越近,越觉得自己渺小,自己不行,因为他时时都在验证自己的一生总是在虚幻之中。孔子到了五十岁,才知四十九岁是“非”。什么意思呢?就是诚心向道的人,每当往大道走一步,回头再看,才发现走过来的一步原来是在下层。就像上楼梯,你向上走一步,才知道原来的一步是个下层。只有心不迷的人,才能不断向上走。

降心化性

心是后天的,性是先天的,心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我们常讲降心化性,前期是降心,降心是主观的。你必须从主观上约束这个心,你要知道那些东西并不是你的本然之性。

问道编辑部:我们常说心性,心和性的关系怎么理解呢?

孟至岭:心是后天的,性是先天的,心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一块玻璃,它是透亮的,这就是性;在它上面贴幅花纸,或染上尘垢,这就是心。当把心放下了以后,你就会明白,贴的这些花纸都不属于玻璃本来的东西,都是累赘。当把这些非本来的累赘逐渐清除,最后露出的才是玻璃的本来面目,这就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问道编辑部:怎么样才能达到您说的这个境界呢?

孟至岭:我们常讲降心化性,前期是降心,降心是主观的。你必须从主观上约束这个心,你要知道那些东西并不是你的本然之性。很多东西它再好,都不是本来的东西,本来的东西在它们背后呢!所以,必须得把它去掉,这就叫降心。把心降伏了,再值钱的东西,你都不觉得它值钱了。

接下来是化性,就是怎么能把它去掉。心是后天的秉性,是有生以来所沾染的脾气习性。站在道的角度上,这叫陋习;站在世俗的角度上,这叫智慧。但是,当你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你的“本来”,你就要把它去掉,这就叫化性。去掉了以后,本来的真性就显露出来了。

化性的时候,你很难一步把它化尽,先化小小的一部分。对于道的描述,别人说的那些妙理,如果你并不需要,那就用自己的语言体系描述。但是,在你说的过程中,你也会感觉到,自己说的也是错的。就像一个杯子,要用语言描述它,你怎么描述都描述不完善。描述的过程其实是在用心推断,这推断就是人间的理,不是道。

在道的境界中,语言是多余的,不要说,一说就错。为什么那样?本来就那样,这个理叫天理,不叫世间理。天理就是天然的理,如果有真理这种说法的话,那么只有天理才叫真理。就像一个母亲,有了孩子,没有道理,没有缘由,她就是一心想把他抚养长大,哺育他,照顾他。为什么呢?这也是天理。

问道编辑部:不能问,不可说。

孟至岭:对!不能问,不可说。人类不去追求这个天理,却只用人心去辨别。辨别就是一己之见。人们惯以执著于一己之见作为标准,去衡量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这是愚昧。天理不是要你去衡量的,你也没办法衡量。你只要去遵循它,不要违背它就好了,这就是修道的过程。

问道编辑部:修道最终其实就是要达到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孟至岭:合一是什么?天地之理同样可以用在我身上,我的一切行为和天理是不发生任何冲突的。这就是合一,这就是合乎天道。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叫不逆天行事。恰恰普通人都是逆天行事的,因为普通人都是用心来做事的。用心做事,再善良也达不到一个天理的程度。

所以我们常讲善和道是两个概念。站在无道的角度上,善是崇高的;站在道的角度上,你不必去追崇那个善,只要合乎天理就是至善。

问道编辑部:天理大于善。

孟至岭:阳光和水,它们从来不说自己是善是恶,也没有人知道它们有善有恶。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它,那么它就是天理。

很多的世间理,因为时间、地域、人物、民族、信仰的不同,会存在差异。比如说,三十年前的理拿到现在就是谬论,现在的理拿到三十年前,那是惊世骇俗。东方的理拿到西方,也是没法用的。但是,这些理在自己的时代却是“真理”。

修道的两个步骤

放下“真理”,就是放下了这一端。放下这一端后,再找另一端,这个端可以被称作分别心。很多事情本来这样也行,那样也行,但你非要认为是这样,于是就起了事端。

问道编辑部:我们都不能执著于自己的“真理”,要放下自己的“真理”。

孟至岭:这是第一步,人们要是可以做到这一步,那么天下就和谐太平多了。

每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真理,纷争就会起来。强盗要去抢东西,也有自己的一套理,那个理我们能执著吗?所有的真理都出自人心。

什么叫“真理”?一切心理的需要,都是所谓的“真理”。他需要这个,他就把这个说成是“真理”。所以,我们应该放下世间理,去追求天理。

问道编辑部:您能讲得再具体些吗?

孟至岭:白云观有一张修真图,那幅图上有山水、景物,还有老农耕地。所有的这些,都是形象化的比喻。它实际上就是把任督二脉上一些最关键的地方,通过图画标示出来。玉枕关画了一个关口,上面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山峰。不管是水还是山,真正到了循环的时候,就叫造化。它所展现的,还只不过是修道第一个层次的功夫完成了之后的那个境界。

这其中最核心的法就是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遵循最本原的那个天然,合乎自然之道的那个天然,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样子的。你如果能够明白自然,那么,做什么都是最自然的。

问道编辑部:那么第二步呢?

孟至岭:放下“真理”,就是放下了这一端。放下了这一端后,再找另一端,这个端可以被称作分别心。很多事情本来这样也行,那样也行,但你非要认为是这样,于是就起了事端。再往上说,就用无极太极了。无极是没有任何端点的,上下、左右、前后,你找不到端点。无极一动就开始下降,下降而成太极,太极是有边界的。从大道的理论上讲,有了边界,才开始有了天地万物。太极生阴阳,阴阳是造化万物的关键。

修道的最开始就是把这一端的身先放下,没有身哪有意?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庄子说“至人无己”,得道了,就是无己的。我们不妨把这个无己解释成把自己忘了,就是心里没有自己了。你能做到这样,那就很好了。所以说修道所要求的放下这一端,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放彻底。

问道编辑部:很多人说是放下了,可是一碰到事情,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放下。

孟至岭:认为自己放下了,恰恰这“放下”的本身,就是没有放下。如果地上有个金元宝,周围又没有人。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就把它捡起来拿走了。有的人不拿,但是不拿并不是说他彻底放下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不拿,却知道金子毕竟是金子,心中不忘!在真正放下的人眼里,那个元宝和砖块石头没有什么区别。他很自然,过去即忘,不会再想它。

问道编辑部:这还是有一个过程的。

孟至岭:就像擦玻璃一样,开始擦,就是开始修道,直到最后把它擦干净了,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这个玻璃受损了,你就要把它恢复好。这个修复,全真教称之为性命双修。这个性不是化性的性,它是指把秉性化掉之后,露出了本性,最后,就是最原始的“真我”。

问道编辑部:修道的过程中,一定也要用心吧?

孟至岭:道是绝对不能用心的,当功夫在运行的过程中只要稍稍动心,功夫马上就停止了,就找不着了。

咱们现在的意识都不是真意,知也不是真知,都是心中的产物,是修道的障碍。而人身中的神,没有思维,但它是灵性,它知道的东西和心知道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它对万事万物总是那样明明了了,就像那些有道的老修行,明天的事他能知道,后天的事他也能知道,就是这么一回事,他不是心里的判断,而是那个灵性在起作用。

问道编辑部:修道过程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孟至岭:自然!那是先天的东西,是道的造化。天然的东西必须靠天然来完成,不能靠人心。各种调息、采药的方法对不对呢?都对,但不是最正确!比如你收一张网,如果很多人一起扯着网身、网脚一点点地收,那要费很大力气。但如果一个人拉着网的纲绳,就可以很轻松地把网收起,并且比大家收得更整齐。这个网纲就叫窍,这个法子就叫诀。有了这个诀窍,其他人再妙的理也就不是理了,再妙的法子也就不是法子了,所有的法子都不出这个诀窍之中。正所谓一窍通,百窍通。

问道编辑部:这个诀一定很难找到吧?

孟至岭:不是找,是印证!真人传道必寻载道之大器,自古以来它是密之又密。所以,你也不要刻意去求。一个人如果能静,他的心就会越来越真,智慧也就越来越大,境界也会越来越高,思维方式和世间人慢慢地也会不一样,这时自有真人传法诀。得了这个诀,就能很快进入层次。不得诀永远到不了道的层面。

“得诀归来好看书”。没有得诀,看一辈子丹经也只能从文字上理解,用人心去揣摸,没办法去印证它。

问道编辑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经典呢?

孟至岭:按照学术界的观点,我们的很多经典都是假的。其实,这种观点就是一种执著,我们不要执著在这一点上。就像庄子,他写这棵树,写这只麻雀,我们就没必要去考证这棵树是不是真的,那个麻雀是不是真的。当你从这棵树、这个麻雀的背后得到了大智慧,经典才真正有了意义。

问道编辑部: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也是这样,他定位于问道。你要谈治国,就是后天的东西了,不是问道的内容。

孟至岭:对!所以广成子不回答怎么治国。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语只是一个载体,经典也是一个载体,它就像一条船,这条船装着宝贝。你要得到的是那个宝贝,不会在乎船是金的还是木的。你找到了宝贝,这个船对你还重要吗?读经典会让我们尝到一点甜头,但完全依靠它绝不会达到终极的目的。

《问道》第五辑选文节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dl/8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