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铁力市科协特别开设“追寻科学家精神”专题,讲述中国位科学家的故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郑作新
(“中国鸟类学家”)
郑作新,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国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国际雉类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
年,郑作新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科(福建农林大学前身)生物系;年、年,郑作新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郑作新历任福建协和大学系主任兼教务长、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动物学会、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国际雉类协会会长等职,他对中国鸟类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曾发现中国鸟类16个新亚种,撰写了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几十年来,郑作新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发现了一批新种、新亚种、新纪录,并纠正了过去一些鸟类分类中的错误,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在50年代末期(—)发表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此书详列了当时所知的中国鸟类及其在国内的分布,是研究中国鸟类的必要工具书。出版后又根据历年考察的结果,在年修订出第二版。年由他主编出版的《中国经济鸟类志》,美国商业部把它译成英文本,并制成了缩影胶印本广泛发行。为了适应国际上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和联邦德国的PaulPareyScientificPublishers出版公司邀请郑作新用英文编写《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一书,并在年出版。书中列入到年为止的中国已知的所有鸟类,共有种和亚种,分隶于属、81科、21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24个新亚种,并附有分布图幅和分布总表。《纲要》比《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又新增加20种、64亚种。《纲要》首次对中国一个纲的动物(鸟纲)进行分类、分布、繁殖、生态等做了全面而有系统的综合总结,提供了有关中国鸟类的完整资料,成为国际上鸟类学经典著作之一。这项研究为有益和有用鸟类的增殖和引种驯化,为资源动物学、动物地理区划和农业区划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协会(NationalWildlifeFederation)评选郑作新为年度国际自然保护特殊成就奖的获得者,并推派会长JD海尔(Hair)博士来京参加于年5月26日隆重举行的颁奖仪式。海尔说授奖仪式在美国国外举行,在该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是第一次颁发给一位中国的学者。
在鸟类亚种的分类工作上,郑作新也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关于鸟类分类的工作,世界各国鸟类学家已经做了二三百年,现今在北半球的范围内,鸟的新亚种已经很难发现了。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鸟类工作者就一共发现了24个新亚种,包括郑作新独自发现及和他的助手合作发现的16个。其中郑作新等所发现的“峨眉白鹇”最有轰动性。发现白鹇新亚种的论文于年在中国《动物学报》上发表后,又寄赠给原东德的著名鸟类学家E·施特斯曼(Stresemann)教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许。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的F史密斯(Smith)于20世纪30年代曾在中国四川采得白鹇,但他并未发现这是个新亚种。他的后继者MA特雷勒60年代重新查看这个鸟类标本,才研究出这是一个新亚种,他为了尊重郑作新教授在中国鸟类学上的贡献,拟命名为“郑氏白鹇”,并写成论文投登英国的一个著名鸟学专刊(BulletinofBritishOrnithologicalClub)。这个刊物的主编把这篇论文寄给施特斯曼教授审查,他确认这个新亚种已经由郑作新本人先发现了。特雷勒命名的“郑氏白鹇”只不过是郑作新教授发表的“峨眉白鹇”的同物异名,因而不予刊出。事后施特斯曼博士写信给郑作新说明了中国的这一领先发现。郑作新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随后,郑作新综合研究了白鹇的所有亚种,它们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而多数的亚种是集中在云南南部,因而认为此处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白鹇所有亚种的雄鸟都具有白色尾羽,这无疑是比较发达的特征。而峨眉白鹇亚种的雄鸟却具有黑色的外侧尾羽;另有两个亚种的雄鸟,其外侧尾羽亦杂有明显的黑斑,一个亚种在海南岛,另一个亚种在越南南缘。这三个亚种由于雄鸟的外侧尾羽尚未完全变白,因而认为是比较低等的亚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低等亚种却都在白鹇分布范围的边缘地区。以前一般认为存在低等类型亚种的地区是这一个种的起源地,郑作新依据白鹇的亚种分化与分布情况,认为比较低等类型的亚种并不在种的起源地,而是被排挤残存在这一个种分布范围的边缘。不但亚种如此,郑作新近来研究种的进化,发现在一个属中,高等类型的种也是在属的起源地,而低等类型的种却被排挤到边缘地区去。这从噪鹛及鸦雀等种的演化上都可提供证据。这是郑作新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优胜劣汰的提法是相符的,是对生物进化论具有理论意义的补充论证。
郑作新通过对亚种分化的分析,还提出亲缘种在亚种分化上有平行趋向,因而对它们的亚种分化可能进行预测。在鸟类中的大陆亚种与附近岛屿上的亚种相较,后者翅膀常较前者为短,他认为以此可得知岛屿上的亚种是有定向分化的意义。
关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郑作新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他独立的见解。全世界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界,在中国境内含古北界和东洋界。年英国学者AR华莱士把两个界的分界线定在南岭,即南岭以南为东洋界,南岭以北为古北界。郑作新根据鸟、兽中的特有种、优势种等的分布区系,提出以秦岭为分界的观点,即秦岭以南为东洋界,秦岭以北为古北界。他的这种划分不仅在鸟、兽区划中有充分的根据,而且与土壤、植被、气候等的区划相一致。他又把两个界进一步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19个二级区,在国际上属首创,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同和使用。
人物轶事
1一只辛勤的候鸟
年,郑作新调到北京,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工作。并任研究员、动物资源研究室主任、脊椎动物分类研究室主任。此时的郑作新可以专心从事鸟类研究了,对全国鸟类的调研工作也从这个时期逐步开展起来。搞鸟类研究,就要到野外,到鸟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年近半百的郑作新,亲自率领科学考察队,走遍塞北江南,大河上下,每年的春秋季都是在全国各地的山林里和鸟“泡”在一起,以鸟为伴,以林为家,他嬉称自己像候鸟一样。一直到70多岁时仍去野外。野外考察是十分艰苦的,鸟在清晨和黄昏时最活跃,因此观察鸟要在天亮时赶到,天黑后才离开。郑作新下去调查时,每天都4点多起床,工作2~3个小时后再吃早饭。鸟类聚居区又多是山高林密,路途艰险,人迹罕至,不仅要经常风餐露宿,起早贪黑,有时还会付出血汗甚至生命。在河北昌黎林区调查农林益鸟的繁殖和生活史时,几十个日日夜夜轮班工作,一刻不停地守在鸟巢近旁观察。有时连腿都不敢伸一下,蚂蚁爬到脸上也不敢捏,生怕惊动鸟儿,影响观察效果。为了查清麻雀的益害性,郑作新亲自带领助手们解剖了多只麻雀,取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充分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一次到黄山考察,当时的黄山坡陡路险,已50多岁的郑作新,下山时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下“蹭”,结果咔叽布裤子被磨得“百孔千疮”。在四川山区考察时,他和助手们一起攀附岩石或树根上下险谷,稍不小心,就有坠落山谷的危险。一次为了抄近路,想从湍急的河水中涉水而过,两个年轻的同志走在前面,被顺流而下,飞速扑来的圆木冲到了山下的急流之中。郑作新在后面,相距仅几米。眼见同事殉职,大家悲痛异常。就在这次考察中,他在峨眉山发现了几只白鹇,后经研究是白鹇的新亚种,命名为“峨眉白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在云南大围山的考察中,盘山小路窄得只能走一匹马。由于昼夜兼程,人困马乏,一匹满载标本的骡子失足跌落深谷之中。郑作新也因体力不支从马上摔下,胸部肋骨受伤几十年来,郑作新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但却未去过当地的名胜参观。但这次考察让他们发现了画眉类中的一个新亚种——斑胸噪鹛大围山亚种。年,将满70岁时的郑作新又参加东北野考察队,登上了长白山天池。这次考察促进了黑龙江扎龙鹤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这是我国第一个鹤类自然保护区,以专门保护我国的珍禽——丹顶鹤。几十年来,郑作新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但却未去过当地的名胜参观。在长期的野外考察中,郑作新采集了成千上万件各种鸟类的标本,取得了大量第一手鸟类生态及分布资料。如今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藏鸟类标本达6万多件,成为我国最大的鸟类标本库。这为我国鸟类学的研究和普及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无怨无悔的抉择
按理说,年轻的郑作新博士如果沿着他获得成就的专业走下去,会有光辉的前景,舒适的生活。当时的密歇根大学要留他在校任教,另有好几所大学研究所也聘请他,待遇相当优厚,但他却做出另外的选择。那是在密歇根大学博物馆展览厅的一幕,郑作新平静地看着一件件令人眼花缭乱、异国他乡的动植物标本。突然一只漂亮的金鸡(红腹锦鸡)跃入了他的眼帘,这是中国的特有种,陕西省宝鸡县是它的故乡,宝鸡也因此而得名。但在标本旁却写着:瑞典学者林耐于年发现,并用拉丁文命了名。这只金鸡标本刺痛了郑作新的心,为什么中国的鸟种却让外国人来采集、研究、命名呢?血气方刚的郑作新决定放弃苦读4年初显成效的胚胎学,开创中国鸟类科学的研究事业。这个抉择意味着从零开始。年秋,23岁的郑作新毅然返回祖国,应聘到协和大学任教,先当教授,后兼任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协和大学当时是美国办的教会学校,采用的是美国原版教材,郑作新认为,美洲与亚洲在生物上有许多差异,中国的学校应该有适合中国情况的中文教材。于是冒着可能被解聘的风险,用中文撰写了《大学生物学实验教程》,并于年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中文版大学生物学用书。随后又陆续出版了《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分类学纲要》等教材用书,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普通生物学》在台湾已出到了第7版。郑作新坚信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无穷无尽的书。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经常利用清晨、周末或寒暑假带领学生和其他老师一起到城郊的山岭或水域进行考察和标本采集,并详细观察、记录鸟的种类、习性……以至几十年后,已成为教授的当时一年级学生“仍记得参加清晨到野外看鸟的考察活动。”年,日军逼近福州时,协和大学临时迁往武夷山脚的古城——邵武。武夷山地处“东洋界”和“古北界”两大陆动物地理区交汇的边缘,在不同的高度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素有研究我国动物分布的“钥匙”之称。南来北往迁徙的鸟类在茂密的森林和植被中休息并补充能量。武夷山成了“鸟类天堂”。无疑,郑作新在这里似鸟归林,如鱼得水,他进行了3年辛苦的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新的第一手资料。年,郑作新作为中国5名学者之一,历经艰辛来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在美期间,被聘为“客座教授”,享受着从优的待遇。抗战胜利后,郑作新又一次婉言谢绝了母校的邀约,于年9月回到了福州,并带了满满两大箱在美国各大博物馆搜集的资料和记录的笔记。年底,已在南京国立编译馆工作的郑作新又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国民党政要纷纷迁往台湾。在得到“共产党需要科学,需要很多科学家,包括鸟类学家”的肯定答复后,郑作新选择了留在大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抉择,使他成了全面研究我国鸟类的专家。
3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代
年,郑作新生于福州秀美的鼓山脚下。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慈祥的祖母便担当起抚养的重任。奶奶经常给他讲故事,而“精卫鸟填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滋养了他的与飞翔的鸟儿有关的朦胧梦想。山峦竞秀、林木葱葱的鼓山成为郑作新这棵科学幼苗成长的土壤。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少年时的他常与小伙伴们到鼓山玩耍。他在水边摸鱼钓蟹,在山岗上追逐蝴蝶,然而他对各种鸟儿更是兴趣无穷,上小学时已认识了许多种鸟,有时从它们的鸣叫声中就能辨别出是什么鸟。少年时的郑作新又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探索奥秘的执著与大胆。当时传说鼓山的绝顶峰上有一个老虎洞,里面有凶猛的老虎,不时还有虎啸声从洞里传出。按理说,山顶缺少适于老虎隐蔽的灌木草丛和溪水,老虎在福建一般都不生活在山顶上。何况老虎昼伏夜行,怎么会在白天吼叫不止呢?这种种疑团终于让郑作新和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周末,踏过丛生多刺的荆棘,攀过险峻的悬崖巨岩,走过崎岖不平、重重叠叠的山峦,登上了绝顶峰。他们看到顶峰上有一块在一次狂风暴雨中坠落的陨石,其状如鼓,才知鼓山因此得名。经过仔细观察,老虎洞的奥秘也被揭开;原来海拔0米左右的鼓山山顶经常刮大风,风吹过山洞时产生了巨大的声响,远远听去像是老虎在吼叫。这次身临“虎穴”的探奇历险,既锻炼了郑作新的毅力,又让他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郑作新从小求知欲很强,喜欢听故事,爱搜集标本,爱翻看父亲书柜里的书籍,尤其是生物书。而且在奶奶的管教下,养成了从哪拿的书放回哪儿,每次都要码放整齐,便于今后查找的好习惯。这一点让他受益终身。升入中学后,完成作业后就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经常挑灯夜读的他终于病倒了。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怎能适应今后的学习任务?”于是,郑作新开始锻炼身体,每天步行上学,篮、排球场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而最喜欢的则是乒乓球。他左手握拍,既能推挡又会扣杀,往往出人意外地取胜。15岁的他,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得了百米、跳远、三级跳远3个项目的冠军,总分第一。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连跳了两级,不到16岁就中学毕业了,并成了福建协和大学一位最年轻的少年大学生。大学期间,一次生物老师给予他的鼓励,让他选择了生物系,他的学习也更加勤奋,提前半年大学毕业,考入了美国十大名牌大学之一的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修当时算是尖端科目的胚胎学。像几乎所有的留学生一样,郑作新亦经历了艰难的半工半读的生活,获奖学金后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他的博士论文《林蛙生殖细胞发育史》发表在当时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从不轻易发表国外论文的德国权威杂志上。为此,密歇根大学校长亲自为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同时奖给他一把金钥匙。这项特别奖励是学校专为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设立的,意在勉励他们用这把金钥匙开启科学技术的大门。当时的郑作新年仅23岁,是全校最年轻的博士。
编辑丨孙祥宇
审核丨刘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