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在职场感受到的东西,也能在这个40

皮肤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9.html

“这是一部极容易被忽略的电影,因为它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演员范伟说。

电影叫《不成问题的问题》,范伟凭借此片拿下了去年的金马影帝。

这部电影是梅峰的导演处女作。他之前的身份主要是编剧,包括和娄烨导演合作的《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再到《浮城谜事》。其中,写了一年的《春风》获得戛纳最佳编剧奖。

导演、编剧梅峰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篇幅很短。故事发生在战时重庆,怎么看都不会赔钱的树华农场一直亏损,主任丁务源却毫不在意。他一心打点上下的关系,整日把“不成问题”挂在嘴边,不料自己被撤了职。

自称“全能艺术家”的秦妙斋被丁主任收留,长期在农场白吃白喝。为了自己能留在农场,留洋博士尤大兴到来接任主任时,秦妙斋又活动了起来。一场风波之后,推行强硬改革的尤大兴被赶走,丁主任官复原职。“不成问题”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这部看起来不动声色的电影中最为悲伤的一笔:异类要么被消灭,要么挂靴远去,而想要留下来,就只能努力地收敛自己的棱角,小心翼翼不清不楚地活下去。”影评人梅雪风在《在中国,你就得这样优雅地坏着》中写道。

丁务源/范伟饰

为了丰富剧情,梅峰在改编剧本里加入了一些新的人物和场景。先敲定农场的股东们,徐老爷和佟老板,大家庭里的女眷们也就自然地跟着来了。“在钱钟书的《围城》里找找灵感,把女性人物的多样性呈现出来。”

于是,徐老爷的三姨太和佟家小姐面上和气,私下攀比较劲,宅院生活的平静之下风云暗涌。

佟小姐/王梓桐饰三姨太/史依弘饰丁务源/范伟饰

电影36天拍完,现场临时做了很多改动。

原本尤大兴妻子明霞的戏是按小说里写的,角色不是很体面,但梅峰调了她的形象,加了几场戏,想给这个人物更多感情的温度。于是,她在片中总想着“随大流”一些,以便给不谙世事的丈夫留一点后路。

梅峰说,写到尤太太这个角色时,觉得女人真不容易。

殷桃、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工作照

“过去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起来都是一句俗话。但只是民国时代的一个话题吗?好像很多女性都有这种旧式婚姻里的影子。”

“有时候就想起我母亲自己的年轻时代,带着我们几个孩子从南方跑到北方,展开那种很不容易的人生的时候。想到那种艰辛,挺感慨的。”

“后来临时多加了一场戏,做面条,想给这个人物施加一种情感力量。这不就是这种中国女性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吗?生活里其实有很辛酸的东西,哪有风花雪月。”

原本小说是部漫画感很强的讽刺小品。但在接受Lns采访时,梅峰说“通过作品放大观察时,保持温度感很重要。”

上映以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引起很多讨论,文学作品改编、传统电影美学、中国式人情世故,国民性......我们从采访中节选了部分问答。文章有点长,需要一点耐心。

从小说到电影,关于改编

“《不成问题的问题》,

辐射了更大的人生”

Lns:以往的作品写的都是情感,为什么这次选择做《不成问题的问题》?

梅峰:对我来说,做电影的出发点是这个故事辐射了什么样的社会观察的角度。

过去的生活涉及的可能都是“私生活”。之前给娄烨写的,都还是一个人间烟火的世俗景观,可能很难触碰到更大更宽广的人生。

但是到了《不成问题的问题》,这个题材本身以小人物辐射了中国文化的肌理、构成,讨论的方向就非常大。它还不是社会观察,它是个国民性观察。

好像我们一说国民性,特别容易居高临下地把自己拎出来,好像自己是不相干的。国民性一旦被当成一个被客观讨论的东西,我觉得就错了。这是一个你身在其中的东西。

我们的电影好像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但在表现这个故事的过程当中是有温度的。不管说夫妻两个人一起吃顿饭,还是尤太太去做个面条,有一种生活的依靠感。这种生活的日常性是中国特有的,你在西方文化里面看不到这种东西。

我们不带着观众去讽刺什么,一旦讽刺就变成了个人视点,只不过是观众认同你这种观点而已。

秦妙斋/张超饰

“正好做一个民国题材,

要跟传统去做一个对话”

Q:拍摄前做了哪些阅读和观影上的准备?

A:除了《围城》,没读太多其他的民国小说。风物文献资料读得比较多,特别是战争时代的那个重庆。什么人去了重庆,知识分子、艺术家,地方乡绅是什么样。

幸好找到一套抗战时期重庆的材料,其中一本,给我学习的感觉挺强烈的,讲重庆当时的黑社会。古来有之的码头文化,袍哥、黑帮,男人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电影方面,40年代的老电影看得比较多。因为都是室内戏,就去看《小城之春》和《乌鸦与麻雀》。《乌鸦与麻雀》本身就是封闭空间,看它怎么处理室内空间的调度和语言。

传统美学的延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今天的中国电影已经说不上语言的自觉性了。类型片就照搬好莱坞的那套语言系统;或者文艺片就拍得像台湾新电影;长镜头式的写实主义,就拍成阿巴斯那样的……

正好做一个民国题材,是不是说要在美学生成的意义上,跟传统去做一个对话?这是我们想做的。

也看了罗伯特·布列松的《巴尔塔扎尔的遭遇》。我们的摄影师把布列松的电影全看了一遍,反复看。

从丁务源到国民性,关于电影评价

“丁主任的内心,

恐怕真的有一个大的江河湖海”

Q:国内上映版本比东京电影节的版本少了11分钟,有刻意的删减吗?

A:这倒没有。院线对于电影时长有一个标准,尽量两个小时左右。所以把一些过场戏,还有两三个比较长的镜头删掉了。虽然有点遗憾,但不影响整个做作品的信息量。

Q:电影中丁务源落水这场戏给的信息很少,是为了突出一种荒诞感?

A:对,就是让调性再上去一点,那种黑色的或者说暧昧的感觉。从戏剧性的角度说,他失踪了一个礼拜,一回来顺顺当当地官复原职,也不太好看了。

但按丁主任的思考逻辑,这个人的内心恐怕真的有一个大的江河湖海。包括他失魂落魄的样子,我跟摄影师说,如果这个电影有一个核心镜头,一个形而上含义的镜头,就是一个人失魂落魄地从沙滩里走出来那个镜头。

就是一个那么利落,那么从容的人,怎么一下子都变得失魂落魄了呢?丁主任就像一个通晓中国人情世故的“人精”,动作、语言,接别人的话接得准确,分寸拿捏得有度。但那个镜头出现的时候,就让人心里一惊。

科恩兄弟有个电影,《巴顿·芬克》。他在旅馆里面,旁边那个连环杀手出门时不是给他那个纸箱子吗?摇摇晃晃的。但到最后,纸箱子里面放的是什么,电影都没有交代。这种怪异性,现代性语言的性质就出来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困兽的感觉可能就是代入感”

Q:影片结尾,还是让人感到一种惊悚的代入感。

A:电影最后的效果让我也挺意外的。当时跟主创开玩笑,我说这个电影大概是拍给中年人看的吧。但发现90后们很容易看进去,那些幽默点也都能感知到。

他们自己进入社会的一些体验,在职场、在公司,交际圈里感受到的东西,多多少少在这个电影里看到了。这说明老舍先生是了不起的。也是生活本身的魅力。

我觉得电影总是拿故事来跟观众交流,怎么样让电影的魅力和生活本身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产生重叠。这么多年比较注意的一点也是如何从最普通的人身上,最世俗的人间烟火里看人的况味。

在生存面前,每个人不管面对自己那点苦恼,或者是面对一个更深不可测的所谓命运。他就像一个被捕获的小野兽一样,被吊进一个笼子里……这种困兽的感觉可能就是“代入感”。

“一切都是站在关心别人的立场上去说,

我觉得这里面可怕的东西就来了”

Q:戏里有没有一个情节让您突然恍惚一下,楞个神?

A:往深里想,确实让人觉得挺可怕的。可能跟自己进入中年这个阶段有关。世俗生活的人情世故啊,好像也到了一个应该明白的时候。一旦明白了,那就要在创作里把明白劲儿表现出来。

有触动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最后丁务源和尤大兴谈判,说让他辞职,“你国外回来的,给你两个月60天,一个留学回来的人还怕找不到一份工作?”

那个时候,世态炎凉的感受就会特别强烈,我觉得真心酸。但是呢,一切又是如此得体,站在关心别人的立场上去说,我觉得这里面可怕的东西就来了。

殷桃、范伟、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工作照

“丁务源身上,

能看到中国文化有魅力的部分”

Q:您说到丁务源身上有种“双重性”,具体指的是什么?

A:最近一两年好像又流行什么“里子”和“面子”,大概就是这种双重性,所谓人前人后吧。你看他对人的体贴,事事时时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好像出发点都没错。

所以丁务源身上,他讲人情世故,把事情先做好,做得漂亮、优雅。这种个性是我们文化生成的一种品质。

但他又是个口是心非的人,给老爷们真的是干实事,但到了工人或者尤大兴那儿就都不管了。所以消极的那面就出来了。我们讲中庸,不要执两个极端。但离开法度不受限制的话,两边都是可以做的,非常可怕。

尤大兴也不是个无辜的人。他非要讲科学,非要讲改革,丢掉这一套。但对工人的态度就是呵斥,在家把房门一关,就说他们是虫子。那能这样对待人吗?这是人物赋予的复杂性。

“我倒不觉得艺术片需要门槛,

但需要耐心”

Q:有些观众说电影节奏过于缓慢,有过担心吗?

A:是不是沉闷,是不是缓慢,我不担心这些问题。这么多年学习电影史、观片、写剧本。因为艺术片本身有个特质,就是只有你在沉静和缓中,才能够体会某种情绪。

我倒不觉得艺术片需要门槛,但需要耐心。就是说它给你一个故事,让你跟着它走。有的时候甚至是被动地跟着一个节奏,你才能静下心来去感受。如果就是要跳跃,故事要快,反而是对品质的一种损伤。

从编剧到导演,关于梅峰

“我就是特别怕自己的心

和面对的现实生活剥离”

Q:就这部电影来说,有没有参照个人生活的部分?

A:我做过5年公务员,那个经历很重要,让我知道什么是秩序,什么是规矩,什么是生存,什么是限定性。机关的生活就是那样,去各个部门发文件,拿到文件找各位领导去签字。然后迎来送往,上级来出差,就来接待。陪着领导去下面的地方走,就当个小跟班。

比如丁务源的小跟班,端茶倒水,甚至到了私生活,洗脚捶背捏肩都做了。身体语言有差别,但你心里的姿态是一样的。包括人家打麻将,你在旁边看那些人情世故的东西,人和人之间的反应确实挺微妙的。

那5年对我来说很悠闲,但是内心又焦虑。日复一日,好像无所用心,想想将来,又挺可怕的。你有内心特别执着,精神上特别强烈的声音。但没离开这个环境,就要把面对的生活处理好。

我就是特别怕自己的心和面对的现实生活剥离,不太允许自己陷这种状况。哪怕你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也要把自己的心搁在这。

很多人是消极、妥协的。你从外部观察是很悲剧性的,这是作为旁观的立场。但身在其中的人也感受不到所谓这种悲剧性,就是接受了这种生活。

“如果还有空间的话,

还是希望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近况”

Q:平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jj/8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