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小语主题教研柳州市跃进路小学统编

聚焦阅读,剑指习作

《麻雀》

《麻雀》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麻雀》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所著。屠格涅夫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才华横溢,是“俄国文学的三巨头”之一,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本文节选自他的代表作《猎人日记》。

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怎样把事情写清楚”,指向阅读;“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则指向习作。

从纵向编排上看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但在习作重点训练上是有区别的:三年级重点在认识和感受,四年级重在训练写作方法。四上第五习作单元,写作目标为“按照一定顺序写清楚一件事”,主要训练学生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七彩童年”,习作目标是“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以“我学会了……”为题,将事情的经历、个人的心情和体会写清楚,训练点更聚焦。教材在编排上,纵向体现了习作训练目标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从横向看,四上习作单元和其他单元要素的联系也很密切。如第四单元“神话故事”的阅读目标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第五单元,这一目标成为训练点。第八单元“古代故事”的习作目标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以我“我的心儿怦怦跳”为题,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习作表达更有深度、更为细腻。

由此可见,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看,教材习作的编写意图是有梯度的,前后联系密切,难度螺旋式上升。

分析教材学情

准确确立目标

《麻雀》处于本习作单元的领先位置,承担着重要的习作定位功能。因此,围绕着“了解作者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其中包含了两个要点:通过阅读了解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出了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描写,再精读课文,从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老麻雀无畏母爱的敬佩和赞叹,提炼出作者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所以,团队经过研读教材,重点抓住作者在文本第4、5自然段,通过重点句分析和感悟,领悟老麻雀的勇敢无畏。再看看作者是如何从所看、所听、所想,从多感官表达老麻雀崇高的母爱的。

在“初试身手”中进行仿写、练笔等实操,突出训练重点:按一定顺序,达成读写迁移和交融。从认识写法到运用,为学生完成本单元习作提供学习支架。接着,在“习作例文”中继续体会写法,最后在“单元习作”中,用方法实践,提出评改习作任务。单元各板块功能清晰又严丝合缝,依据教材进行整体性架构和训练。从读到写,读写结合,指向习作,体现习作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发展性和系统性,实现习作训练可视化。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教学策略、阅读,服务习作。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老麻雀无畏母爱的敬佩和赞叹,并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因此,第一课时将作为我们重点呈现的内容。集体备课时,罗冠英老师首先对教材做个人解读,并提出困惑:读和写,怎样指导写作策略?团队老师展开热烈探究、研讨,教学目标终得以落实:1.理清文脉,学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2.体会老麻雀的无畏,学习课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重要内容的方法。目标的确定,让所有教师都明确本单元教学最终目的就是阅读指向习作。

在磨课中遇见

最美的自己

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凸显重难点?回首这次研磨经历,我们收获了很多。

(一)第一次研磨,确定了教学的基本思路。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罗冠英老师在中年级团队的带领下,在几天时间中反复钻研教材、研究目标,废寝忘食。合作学习、共同研讨,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互相碰撞,灵感随之而来。

罗老师首次试讲,第一目标较顺利达成,但品味句段,探究写法,学习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却并不顺利。学生由老麻雀和猎狗的动作,神态到写作方法的讲述(指导从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来把一件事写清楚),感到茫然。执教老师也感觉不好处理,目标完成度不高。

(二)二次研磨,研究学情,与生对接

重点放到“把一件事写清楚”,利用文本学习,怎样的提问才能更高效为阅读指向习作服务?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课团队教师各自精心设计提问并解决。景副校长在团队汇报时肯定如下提问:问题1:“当小麻雀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作者是怎样写出老麻雀的勇敢无畏?”引导学生找关键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从中体会老麻雀无畏的母爱。问题2:体会两个句子感情的变化,1:“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3:“它准备着一场搏斗,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句子感情变化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你能听懂老麻雀尖叫的声音,它在说些什么?”问题4:“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四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找出写清楚重要内容的小妙招: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研磨后,老师们深有感触:磨课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往往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把握。因此二次试讲,磨课团队,更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度,读书情况,问答情况,师生互动等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对策。

试讲结束后,新的问题不期而遇。通过提问就能落实习作策略了吗?不能。孩子们虽然能理清文章脉络,但习作策略对于他们来说是抽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把难点放在怎样落实策略上:在前期明白学什么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完成核心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知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目标2:知道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能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多感官反复体悟第4、5自然段,

(1)闭眼想像:“飞”、“落”、“挓挲”、“绝望”等画面。

(2)用耳朵感受:你听到了“尖叫、嘶哑的声音”!

(3)用心感受:“一种强大的力量。”

至此,把课文最精彩的内容解读成两个目标,通过分析解读,逐渐落实写作策略。

(三)第三次研磨,思想碰撞,寻找策略

再次试讲后的磨课研究,问题集中到“课堂上写法探究之后的小练笔是先说再写,还是先写再评?”围绕这一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热烈的争论,有时干脆中断,休息之后再继续。几番下来定夺为学生先写,课堂上交流批改。这样课文中心得到升华,文本与生活得到结合,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发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引导学生用感恩之心回报所有爱自己的人。读写结合,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练习机会。一篇不足字的小文章,磨得目标清晰了,教学环节张弛有度了,教学策略自然合理了。

(四)团队合作,高效课堂

最后的课堂展示,让大家看到了磨课的成绩。从以往的“学课文”走向“学语文”,顺利回归到语文本位,通过阅读,剑指习作。最重要的是经过集体磨课探究,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反思不足

提升自我

一节《麻雀》的研磨,让我们收获颇丰,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1、习作要素与课堂实操如何无痕衔接,有效落实?2、落实习作策略该如何更高效?

我们在一次次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长,这仅仅只是开始,仍需要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未来我们将砥砺同行!

磨课研课的过程,让每一个参与者积极思考,反思不足,教学智慧得以彰显。磨课,让我们每个人最终都遇见最美的自己!

在习作单元大主题的引领下,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落实习作要素的一个载体和例子。他们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习作要素的目标和要求。

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作为单元的带头课,我们通过研讨得到的教学策略如下:

1.读悟结合,重在悟“道”:精读课文重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教学中将交流平台”梳理的写作方法在这里做适当的呈现和感受,让学生对写作方法有一定的认知。

2.读写结合:语文知识的呈现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我们将习作知识的学习和“初试身手”结合起来,进行“片段小练笔”,为学生进行大习作做好铺垫,减缓梯度。学练结合,促进“读和写”之间的紧密联系。

3.“写”“练”多样化。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中,始终还是围绕着“写”在做文章。而“写”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一课一练”是最常见的方式,课堂小练笔和初试身手相结合,运用习得方法和练笔评改相结合,说片段和写片段结合等,把大习作的要求化整为零,相机嵌入精读课文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尝试。

策划:柳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李屏

文字:景丽丽黄莉罗冠英

图片:景丽丽黄莉

编辑:罗冠英

审核:李屏柳北小语中心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quef.com/ylly/10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