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7451.html
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如何由小小的课堂拓展到课外?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体会文本背后的含义?本期“思维型教学典型课例”系列文章,我们推荐的是广西师大附中博阳双语学校的叶柳老师带来的五年级语文课《小麻雀》。
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情境出发,由四年级课文《麻雀》导入,连接旧知,提出问题,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规律。
随后,叶柳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朗读、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文本,并用语言的互动推动思维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评价、互动,教师的追问、点评等形式,促进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从小麻雀和麻雀妈妈两条线索进行分析总结,体会母爱。
最后,叶柳老师通过留白的形式,让学生在提问质疑中思考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由课堂延伸到家庭中去。
了解这节课的内容,教师能够从中领悟课堂教学实现育人价值的落地方式,感受以问题链设计和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共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课堂一开始,教师首先和学生回顾了四年级课文《麻雀》,并邀请了一名学生复述屠格涅夫笔下的这个故事:
作者带着他的猎狗打猎,发现了一只掉到地上的小麻雀。当猎狗准备吃掉它的时候,一只老麻雀飞来护住了这只小麻雀。猎狗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作者一召唤,它就离开了。
简单的回顾之后,教师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小麻雀》。和《麻雀》类似,课文《小麻雀》中也出现了一对“麻雀母子”,带着比较的眼光,教师向学生提问:两篇文章中,两对麻雀母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小麻雀普季克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本文中的麻雀妈妈又是怎样一位母亲?
分段探究,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带着问题,学生组成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至13自然段,并自主思考上述的问题。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同学们以“从哪句话(哪个词)中,我看出了……”的句式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有学生认为普季克是一只天真又顽固的小麻雀,文章第13自然段说“要让所有东西都能飞”,又说明了它很富有想象力。有学生认为普季克是一只有好奇心的小麻雀,在第2自然段里,普季克说的话:“摔下去会怎么样呢?”体现了这一点。还有学生从第13自然段“不对!谁都该有翅膀。我长大了,要让所有东西都能飞”一句中,看到了小麻雀的志向。
而对于麻雀妈妈,有学生从第一自然段“麻雀妈妈看见了,有些不放心……”看出它认真负责,疼爱孩子;有学生认为麻雀妈妈很有耐心,例如在第3和第10自然段中,每当普季克的观点有误时,麻雀妈妈都会耐心地纠正它的观点。
同学们“火眼金睛”,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黑板上的思维导图也逐渐丰富起来。这时,教师邀请学生与自己合作朗读课文第9至13自然段,并肯定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第14至19自然段,进一步发现小麻雀和麻雀妈妈的特点。学生先齐读了第14自然段,教师提出了问题:普季克在窝里和窝外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有学生回答:普季克在窝里的时候是神采奕奕的,而在外边却十分惊慌失措,因为它从来没有出过窝。有学生补充,它出了窝之后不停唱歌,说明它很兴奋,而它倒掉地上之后,因为有只猫在看着它,且它还不会飞,于是惊慌失措。
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有学生想对它说: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有学生想对它说:小麻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接着,教师展示了第17自然段中普季克的一句话:“总得一样一样学嘛”。当麻雀妈妈为了小麻雀被猫咬掉了尾巴上的羽毛,小麻雀为什么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然而问题一出,全班没有同学能给出答案。于是,教师让学生在文中以问号作为标记,留着上完了这节课之后大家再一起探讨。
故事情节来到了第19自然段,普季克最终学会了飞翔,但是它既“感到十分高兴”,又“觉得鼻子酸酸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一名学生道:普季克高兴是因为它会飞了,不高兴是因为它的妈妈为了它缺失了尾巴上的羽毛。
这时,教师提问全班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普季克不高兴是因为妈妈没了羽毛,可是原文说的是“鼻子酸酸的”,为什么就是不高兴呢?有学生补充,它感觉鼻子酸酸的是因为很伤心。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发现,小麻雀在高兴的同时,也很内疚和自责,这也正是小麻雀长大了的体现。
围绕小麻雀的特点,教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小麻雀天真可爱,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同时也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还不听劝告,但最终获得了成长。
联系生活经历,深化课文内涵
教师提问:从小麻雀的成长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有学生分享道:做人不可以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要多听听别人的劝告,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成功就必须经受一些磨难。也有学生认为:我明白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普季克没有掉到窝外,它就不会飞,它的妈妈也不会失去羽毛。
教师也用文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的感悟: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并举了自己不听劝告,最终吃了亏的事例。同时,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不听劝告最终吃亏的经历。
学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一次洗完澡没有及时吹干头发,当时妈妈告诫说不及时吹干头发会感冒,但自己没有听劝告,结果第二天真的感冒了;自己没有听劝告,总是躺着看书,现在看黑板上的字总是看不清楚……
教师由学生的这些经历出发,引导学生对比第15和第16自然段,让学生思考,面对孩子“不听劝告”的表现时,麻雀妈妈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针对第15自然段的描写,有学生用“奋不顾身”形容麻雀妈妈。因为当小麻雀遇到危险时,麻雀妈妈从树上扑下,挡在了小麻雀的身前。这时,教师提问:“扑”字能不能换成“飞”字?学生回答如果将“扑”换成“飞”就没有办法表现出麻雀妈妈求子心切的着急神态。
除了“扑”,教师还和学生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