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杰(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教,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黄皓明(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博士)、桑志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中国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
全文字,预计阅读需36分钟。
原标题:“废物”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机下困境精英大学生的“废”心理审视
年5月在豆瓣网上成立了一个名为“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短短半年时间就聚集了11万国内一流高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他们分享学业、生活、求职等方面的失败故事,并讨论如何脱困。他们自称“废物”,并称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
“废物小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大学生面对就业、升学困境,深层原因则是教育精英形象受到挑战、阶层固化所致的青年阶层焦虑和网络丧文化的影响。该小组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应从国家、高校和学生个体三个层面综合破解大学生的“废”心理。
年,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现实的阻碍和限制,对毕业生的就业、升学冲击尤其剧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项目组于年3月下旬对19所高等学校的名应届毕业生实施追踪调查,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应届毕业生没有真正进入找工作应聘的状态。与年11月下旬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年3月底,超过四分之三的应届毕业生已经获取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书。
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困境:招聘面试受阻;工作落实率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未来经济预期偏向悲观[1]。面对现实困难也伴随着心理冲击,年5月一位上海大学生在豆瓣网上成立了一个“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以下简称“废物小组”),是和高校失学失业者的新校园,他们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
小组两个多月就吸引了8万多人加入,截至年2月小组成员已增至11万多人。小组成员们多是国内一流高校的在校生或毕业生,虽身为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却自嘲为“five”(废物的谐音),在大学的学习、恋爱、升学、求职等重要问题上遇到挫折,处于迷茫困顿之中。
“废物小组”组员们意识到、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光环,名校也被组员们自嘲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如清华大学被戏称为“五道口技校”、南京大学为“九乡河技校”、浙江大学为“老和山职校”。何以精英大学生会热衷于自我矮化呢?诚如一位组员的精准概括:学生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他们在家庭背景、见识、学业、实习、恋爱、交际、求职等方面都与一些同辈存在差距。
精英大学生困境的出现并非突兀,年以来阅读量10万+的网络文章《一个非典型毕业生的大学简史》《我上了、,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