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的童年记忆之八
我们队里原来有一口烧砖的土窑,至于哪一年建成又毁于何年何月?我都已记不清了,但是当年建窑烧砖的场景还在,它像一幅画又像是一桢珍贵的老照片,时不时在眼前浮现,这个场景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清晰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在农村十里八乡很难见到一个稍具规模的砖瓦场,但每个村里都会有几座土窑。土窑建成之前要先准备好土坯砖,这个土坯砖的工序不是很复杂,人们习惯称为板砖。我们队里的禾场面积很大,是板砖晒砖的好地方,旁边有条小河,坡边的土质有粘性适合板砖。大人们先挖一个小土坑,然后将坡边的土用铁锹铲进土坑,挑几担水倒进土中后牵一头牛在里面踩,泥土踩到一定的时候就更加具有粘性,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板砖了。板砖的木模子是找村里木匠专门定制的,这种木模子有四块砖、三块砖不等,但一般都用四块砖的模子。土坑旁边放一个稍高一些的长木凳子,准备一小堆干细沙,凳子上除了放板砖的木模子外,还放一个自制赶泥巴的铁丝弓子。先将泡过水的木模子用细沙过一下倒掉,然后将泥巴用手捧进木模子塞满,再用弓子从木模子上面的泥中轻轻划过,然后揭掉上面这层多余的泥土,端着木模子走到禾场上弯腰慢慢放下,木模子前面着地手扶住后面朝前一翻,抽出木模子后四块长方形的土坯砖就稳稳落在禾场上。回头再用木模子装满细沙轻轻过一下倒掉,准备第二轮板砖,也就是重复上一次的操作,这样一天下来一个壮劳力可以板二千多块砖。建窑那天万里无云风和日丽,不知道生产队长从哪里请来一个打窑的万师傅,还专门安排队里会烧菜的几个婶婶做满一桌可口的饭菜,也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张书记作陪。听大人们讲:对请来的这位万师傅千万不能得罪,一定要恭恭敬敬侍候好,否则他稍微使点心眼,日后烧砖的时候要么烟囱不通畅,要么一窑砖比其他的窑要多烧许多稻草多挑许多担水,而且烧出来的砖也没别人的结实,总之是吃不完的亏。烧砖一般安排在冬季,这时小河里水位较低,所以挑一担水到窑顶上去不是那么容易的。师傅使坏这个话是有人私下说的,也不敢明目张胆说,依据从哪里来也无从考证,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好吃好喝招待师傅。要知道土窑像一座小山,家乡是平原没有山,登上土窑也就是等于登上小山顶,可以俯瞰脚下的村庄、树林、河流,再往远处望一下甚至可以看到小学。我经常偷偷爬到窑顶上去登高望远,但更多的时候是上去烤红薯。窑顶的土砖上面铺一层薄土,靠近烟窗处常常有红红的火苗往外窜,将红薯埋在有火苗的地方,不一会儿红薯就熟了,那个好闻的香味、特别好吃的味道至今还令人垂涎。万师傅性格耿直快人快语,虽然在酒桌上多喝了几杯,但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刚放下酒杯就赶紧招呼人开工。他先叫人挖一个大圆坑,另外在圆坑东南方向留下灶堂口,随后命人沿土坑边缘砌砖,每隔两米左右留一个烟囱,大概留有七八处烟囱孔。灶堂出口也一同砌砖,分别留下烧稻草的进口和掏灰的出口,两边还专门留有察看火势的窗口,另外在进口两端红砖上放几根钢筋圆条,稻草燃烧过后的灰烬会从钢筋圆条缝隙掉下来。土坑里的红砖越砌越高,每砌高一米红砖外围就有人赶紧填土,砖和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结实完整大圆坑。圆坑周围的土越堆越高而且越堆越厚,眨眼功夫一座小山似的土窑就耸立在人们视线中,随后一片喝彩一片欢呼一片喜庆的氛围笼罩整个天空。我也随着小伙伴们一起爬上窑顶,欢呼雀跃手舞足蹈。站在窑顶往洞里看不由倒吸一口冷气,黑漆漆阴森森很是恐怖,巨大窑口像是要吃人似的,我们不敢久留赶紧溜下土窑。大人们将夏天就准备好的土坯砖运进土窑,一层层整齐地码好,直到码上窑顶,最后在顶上面铺一层薄土,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点火。熊熊大火在炉膛里燃烧,不一会所有烟囱里都冒出浓浓烟雾。烟雾交织在一起升上云端,飘过河流飘过村庄随后飘向遥远的天际。谢作明
.5.22.草于武昌中南路
作者简介:谢作明,男,66年生,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