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痤疮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1/8736734.html
白头鹎
勇闯“关东”的鸟儿
文并摄影/聂占起
“十一”假期去烈士陵园观鸟。园中一片望春玉兰树上红彤彤的浆果,引来成群的丝光椋(liáng)鸟、灰喜鹊等啄食。头两次因天气不好,没有拍到满意的鸟片,再去时,玉兰浆果已被鸟儿吃得所剩无几。几位拍鸟爱好者只好转移到一片忍冬树丛下,围着一只黄雀拍摄。这只黄雀可能是“逃笼”或被人弃养,几乎不怕人,手机拍照离它两三米还旁若无人地吃着忍冬果。我的眼睛则紧盯着一群白头鹎(bēi),它们在忍冬树丛和旁边的几棵龙柏树间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叫着,如公园歌者。身旁的白师傅笑着说:白头鹎和麻雀一样普通,有啥好看的。
白头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体长18—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鸟龄越长,头顶越白,所以又叫“白头翁”。白头鹎确实太普通了,这种被拍鸟人形容为“臭大街”“菜鸟”的鸟,在公园、校园甚至小区绿地都可看到它们的身影,像白菜一样普通,难怪一些拍鸟人不把它放在眼里。
手机“懂鸟”APP这样介绍白头鹎:“白头鹎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家住本溪的曹大宇是位资深的自然保护志愿者,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进行护鸟宣传,了解各地鸟类分布。他说:白头鹎原属南方鸟,北方地区、包括北京记录到白头鹎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儿。
北迁的白头鹎从年左右开始,陆续成为北方地区的加新鸟种。
年9月,白头鹎在北京首次记录,现在已经成了北京市的优势鸟种。
年夏天,在大连傅家庄发现了20多只白头鹎种群,内已有幼鸟。
年夏天,在沈阳发现了一个30只左右白头鹎小分队。
年,锦州鸟友“好摄蚊子”在龙栖湾大桥一带记录到白头鹎的繁殖种群。
年夏天,我在锦州东湖公园记录到4巢繁育的白头鹎。它们把巢建在1.5—2.0米高的金叶榆、丁香灌木丛中,每巢3—5个蛋。观鸟不该影响鸟儿栖息、繁育,为了记录,在亲鸟离巢的间隙,我还是拍摄了几张照片留存,见证它们成为这座城市的“居民”。
说起白头鹎领地北扩的路线,根据曹大宇的观察记录,白头鹎跨过长江一路向北,先在北方沿海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地区安营扎寨,适应环境后快速向内陆地区扩展,现在白头鹎领地的北界已经到达吉林省。
白头鹎是“南鸟北迁”最典型、成功的代表。这里的“北迁”不是指候鸟冬天时在南方越冬,春天北飞回到繁殖地繁衍,而是一些鸟类分布地不断北移,在新的领地安家落户成为留鸟。曹大宇说:不知你是否留意,早些年北方见不到的八哥鸟,近几年种群不断扩大几乎随处可见。紧随着白头鹎北迁的步伐,八哥也成为北方地区的常见鸟。年、年,我连续两个夏天都在锦州城郊见到繁育出巢的八哥幼鸟,可见八哥继白头鹎后在锦州已经有稳定的繁殖种群。
白头鹎等鸟类领地北迁,展示了鸟儿适应自然的能力,或许是因为气候变化北方变暖,或许是因为南方生存压力增大,又或许是这些鸟骨子里就不安分,想进一步扩大领地、种群,迎接新的生活,本来遥远的白头鹎,成为我们身边的常客。
写于年11月6日
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婆等。体长18—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
现有的资料记载,白头鹎是“中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鸟类”。近二三十年,白头鹎的领地迅速北扩,数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北方的常见鸟,甚至被一些拍鸟人形容为“臭大街”“菜鸟”。
白头鹎领地北扩,展示了鸟在环境变迁中适应自然的能力。
编辑:马婧校对:谷智红
往期回顾
01
|锦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紧急提醒
02
|“国家级团购”!这类药拟平均降价48%
03
|辽宁锦州:傲雪凌霜英雄城
04
|中央发文明确:筹建国家老年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