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麻雀
——从葵花地上打鸟儿引发的儿时回忆
□王祥己
我对初中语文课本里《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印象很深,年少时也曾摸仿过“闰土”雪地里捉鸟的法子,现在想来,也不足为可笑。
一个春种时节的午后,我去乡下看望昔日的邻居老人付三爷。在那里享受过他们的热情招呼后,便是一阵寒喧和聊天。其话题不外呼张家的猫儿,李家的狗狗,东庄大爷的旱烟袋和西庄奶奶的锥帮纳鞋等。两人拉开话匣子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三爷说,“儿子媳妇上地打麻雀和黑老娃(乌鸦)去了,我们今个好好喧喧”。
我问三爷“打它们干什么”?
三爷说,“哎,现如今,世道变了,麻雀、黑老娃也会捉弄人了。过去只知道秋天麦谷成熟了,用撂炮子打麻雀吃糜谷,打黑老娃预防掏瓜果等,谁曾想过春天也要在地上打麻雀、打黑老娃的事儿。可现如今,葵花、玉米刚发芽破土,就被鸟雀们盯上了。一不留神,就被它们掏虫籽粒,啄掉了黄芽芽,一掏一啄就是一大片。种地的谁都想春种结束了,可以松口气休息了,这不新的工作又开始了”。
我说,“那你就帮他们打麻雀、打黑老娃去吧,我到别家走走,就不干扰你们的新工作了”。
他说,“没事,我上的早班,中午该我休息,他们去值班了。再者说,你从打老远的跑来看我,我能就这样打发你走。好,不走了,咱爷俩今日好好聊聊。当然,我知道你是个好故事的人,咱就给你叨赤些乡村里的新素材”。于是,咱爷俩便从鄙人的小说《窗语嘹亮》到杂火铺《烟雨沙尘》,从庄墙前后的叼狗娃到西柴弯里赶野兔,从牛棚里掏雀蛋到廊坊下抓鸽子,近的,远的,远的近的,一喧就是一大节。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儿时的记忆,真可谓:老少无猜,欢乐无处不在。
但要说今天的事儿是从打麻雀、打黑老娃开始的,那咱就说说儿时最愉快有趣的事,“雨雪天晴后捉麻雀吧”。
记得有一年的冬日,正好是个星期天,吃罢早饭,我和小伙伴们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捉麻雀了,而咱俩的记忆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星期天的午饭后,老天爷刚停止了下雪,小伙伴便在付三爷家的院子里聚齐。院子里的雪早已铺了厚厚的一层,三爷特别叮嘱家里人不要打扫。三爷怎么会忘记我们这些小捣蛋鬼雪雨天后的乐趣,怎么会舍得看到儿孙们的失望。于是,他早早的准备好了我们需要的玉米粒,麻籽和小麦粒。自己锥鞋、缝皮祆用的绳子,还有付三奶筛米谷的筛筛子。至于那个支筛子用的木撑子,我已让会做木工活的父亲早早地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每一场雨雪过后。
彩虹过后是晴天。记得那天是我分配任务的:按照付三爷的指导,王十一负责在院子中间的雪地里放好筛子,朝胜儿负责布好线从筛子那头将线绳拉到屋子里,我主要负责将绳子绑在撑子上,并找个最佳的位置支撑起小筛子,以便在屋子里能随时拉动绳子,让筛子迅速扣下。最后往筛子里面以及周围撒些小麦粒,麻籽和玉米粒之类的事情,当然就自然的交给兰花花来做了。待一切准备好,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先行演练一次,看看这个布置好的东西是不是能在绳子另一头的小屋里又准又稳的拽下。一切演练妥当,按步骤首先在院子里拿扫帚扫开一块小空地出来,然后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筛子”,筛口朝下放在那块空地上,再用父亲削好的那个“丫”字状的树棍,再把树棍支撑在筛子的边沿上,把绳子的一头系在树棍上,另一头拉到远处的窗户下、门杭边。撒糜、谷之类麻雀爱吃的食物时,当然是筛子里多,周围少,然后就偷偷地爬在窗台上、门缝里边看着那些天上飞下来的麻雀来觅食了。
一会儿,从不远处飞来了三只小鸟,在我们布好的陷阱处欢快地散着步,还“唧唧”地叫个不停。三只鸟一边啄着米粒,一边相互唧唧歪歪,好像是传递着信息。等周围一切平静后,一只小鸟便飞上了房顶。不一会儿,十几只馋嘴的麻雀兴高彩烈、叽叽喳喳的飞了过来,开始在前面三只鸟落脚的雪地里一步一点头的寻觅我们先前撒在筛子周围和筛网下的食物。这时,小伙伴们喜形于色,眼看着一只只小麻雀寻到了网筛下,却只是停留了几秒钟,没等我们拉绳就走出陷阱飞走了。
听付三爷讲,麻雀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儿,很是个机灵鬼,想捉到它们,可比捉小鸡、围兔子还要难。当时有的小伙伴就感到很失望,付三爷告诉我们说“要有耐心,更要保持安静”。一次,两次,我们在三爷的指导下,凭着耐心的毅力,最后终于迎来了十几只小麻雀的又一次觅食。就这样一个晌午,我们捕获了十多只小麻雀,小朋友们高兴极了。
真可谓:
绳系丫棍支筛网,
巧施米谷轻撒放。
静待麻雀来觅食,
稳拽笑看好几只。
?
后来的很多时候,小伙伴们谁也没能将捕获的“猎物”带回家,因为三爷说了,麻雀等很多鸟类,尽管今天在葵花地里掏新芽、啄幼芽,总体说,它们更是捕捉害虫的益物、能手,他提醒小伙伴们以后一定要保护这些益鸟。但是捉麻雀只是一种娱乐活动,捕捉的乐趣却丝毫不受放生麻雀的影响。故,小伙伴们依然乐此不疲的在冬雪和春雨的日子里,追随咱们的兴趣和纯真的快乐!
当然,在那时,三爷既是我们游戏娱乐的好向导,又是娃们生活当中的好老师,时至今日,仍然是这样。
因此,这或许就是我时不时下乡来看望付三爷的真实目的吧!
MQ民勤在线和你,在一起